深度阅读
什么是青海?
(⊙_⊙)
授权转载自: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
作者:冷夜寒星
这里是3518条江河的孕育之所,这里是数千座群峰的簇拥之地,这里是近千座湖泊的静卧之处,这里是无数生灵驰骋的高原之巅,这里便是青海。
比如黄河的源头,就在鄂陵湖扎陵湖的上游
从喜马拉雅构造运动的一次次抬升,到卡约文化的文明先声,从秃发乌孤的壮志酬筹,到年羹尧的运筹帷幄,从金银滩草原的第一次原子能轰爆实验,到青藏铁路的天路铺就。自然与生命的交响,文明与野蛮的冲突,探索和开拓的步伐,从未在这片土地上停歇。
今天的文章,让我们一起走进青海。
雕影远盘青海月
雁声斜送黑山秋
青海在大的单位地理单元上属于青藏高原,整个区域地势自西向东倾斜,地貌以山地为主,但是也兼有谷地和丘陵等地形。因此细察这片广袤的土地,我们会发现在地理环境上各地存在着显著的差异。
青海其实是一个相当庞大和复杂的范围
(图中红字围合部分)
青海的北部由阿尔金山、祁连山数列平行山脉和谷地组成,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蕴藏着丰富的冰雪资源,养育河西走廊的内陆河流均发源于此。
没有青海,就没有甘肃和河西走廊
东部的河湟地区(黄河和及其支流湟水河的谷地地带)则是青藏高原上少有的低海拔宜农区域,这里集中了青海省过半的人口和耕地。
青海人口593万
西宁人口233万
达坂山和拉脊山之间的湟水谷地,平均海拔低至2300米左右,这里地表黄土层深厚,是青海重要的农业文明发迹地之一。卡约文化的主要遗迹和有“东方庞贝”之称的喇家遗址均位于这一地区。
西宁也是沿黄河支流向西最后的大城市了
是古代中原农业向青海扩张的极限
西北部的柴达木盆地,则是一个被阿尔金山、祁连山和昆仑山环抱的巨大盆地,海拔2600~3000米。此处北部以戈壁为主,垅岗丘陵成群成束,而盆地的南部则多为湖泊、沼泽,并以盐湖为主。
柴达木盆地边缘的阿牙克库木湖
(已属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
“柴达木”在蒙古语中即为“盐泽”之意。在柴达木盆地众多湖泊中,既有因“天空之镜”而走红的茶卡盐湖,也有因“外星人遗址”而受瞩目的克鲁克湖和托素湖,还有察尔汗盐湖上“万丈盐桥”的惊世奇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太空看茶卡盐湖
青海的南部是以昆仑山为主体并占全省面积一半以上的青南高原,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高原上群峰矗立,雪山冰川广布,著名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便在这一区域的可可西里山和唐古拉山脉之间。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对孕育华夏文明起着至关重要作用的黄河和长江,均发源于此,所以三江源乃至青海有了“中华水塔”这一称谓。
中华水塔,名至实归
在青海众多地貌中,最不能被忽视的当属中国最大的内陆湖——青海湖。在喜马拉雅构造抬升运动中,祁连山脉的大通山、日月山与青海南山之间的断层出现陷落,逐渐形成发育成了这座湖泊,其广袤的水域自古以来就被称作“海”。青海湖的藏语名“措温布”、蒙古语名“库库淖尔”均意为青色的海洋。
虽然青海湖水量巨大,并且离西宁非常近
然而一山之隔,青海湖并不属黄河流域
清雍正初年,年羹饶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后,清政府在这一地区设立钦差办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一职,简称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
由此,青海之名开始成为这一地区省级行政区域的名称。民国十八年(1929年),青海省正式建制,开启了作为一个单独政治板块的历程。
然而西宁并不在其内
披舆地图上意肯
黄河不浑青海静
青海总体的地理环境较之我国中东部地区来说,可以说是较为恶劣的,且地形特征又造成青海容易受到来自东、北、南三个方向上先进文明或文化的影响。
这里其实是青藏高原在东北方向的过渡地带
自然会受到青藏、河西、新疆的多面影响
东部湟水谷地因湟水河与黄河的流域关系,直接与黄土高原的文明核心区相连,早在汉代,这里便已纳入了中原王朝的版图。在古代社会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河湟地区都是作为河西或陇右地区省级行政区的一部分而存在。
唐之陇右道
与吐谷浑、吐蕃对抗的前线
西北部地区尽管有阿尔金山——祁连山这一地理屏障阻隔,但是阿尔金山的诸多山口早在唐代就被吐蕃的扩张所突破,明清两代厄鲁特蒙古(又称西蒙古、卫拉特蒙古)和硕特等部更是驰骋来此,驻牧于青海湖沿岸。
当唐朝陷入内乱之时
吐蕃便从青藏高原向北
吞并了唐王朝曾经的河西走廊和塔里木诸绿洲
而南方发迹于雅鲁藏布江河谷的吐蕃文明,在其兴起发展过程中,已适应了高原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在卫藏高原群山都不再是扩张阻碍的情况,海拔低于西藏的青海地区对于吐蕃的扩张更是难以招架。
虽然这条路线相当艰险
但走的人多了,路也就有了
这样的地理格局造就了青海多民族聚居的现实状况。这在青海省当前的地级行政区划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青海省共分为8个地级行政区,它们名字的简称念起来可谓是简单易记、琅琅上口,即“东”“西”“南”“北”“黄”“果”“树”“宁”。
“东”“西”“南”“北”“黄”“果”“树”“宁”
其中,“西”“南”“北”“黄”“果”“树”即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和玉树藏族自治州。这六个自治州面积占青海省总面积的97%。
可以说是相当青海的了
(可横屏食用)
在吐蕃王朝兴起时期,这里的绝大部分区域便已纳入其版图,安多藏族(藏族一支)开始在这片广袤的区域里发迹、繁衍和生息。现今青海的6个藏族自治州中,除了玉树州外(玉树州属康巴藏区),均属安多藏区,青海的藏区可以说是整个安多藏区的主体部分。
很多人因为地震而知道玉树
但并不知道她所处的环境有多么恶劣..
厄鲁特蒙古的和硕特等部的后裔们至今有相当一部分聚居在海西州境内,今天海西州仍有不少地名是根据蒙古语音译而来的。
“东”和“宁”即海东市和省会西宁市,是青海人口最为集中、(除格尔木外)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尽管这一区域自汉代以来就已成为汉族聚居区,但是其特殊地理位置使得在历史发展中成为了一片各族杂处的区域。定居在此的人口包括汉晋时期的羌族,魏晋南北朝和隋唐初年的鲜卑族,再到之后的藏族。
这里在混乱的年代可以说是相当混乱的
(下图为五胡十六国时期)
13世纪初,蒙古军队西征期间,一批信仰伊斯兰教的中亚各族人以及波斯人、阿拉伯人,不断地被迁发或主动迁徙到我国内地,其中西宁和海东所处的河湟地区是他们重要的落脚点之一。他们与周围的汉、藏等民族长期杂居,形成了回族、撒拉族等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
而在蒙元统治青海地区时,还有一些驻扎于此的蒙古族与当地人通婚,经过的繁衍和融合形成了土族。
土族轮子秋
转转转...
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其建筑特点正体现了当地各民族的和谐共处。东关清真大寺的大殿上装饰了其他清真寺少有的藏式馏金宝瓶。据说这只宝瓶是大殿修成后,由甘肃拉卜楞寺的僧众集资捐送的,为国内清真寺所仅有。
大殿内的几根巨大的柱子,则是由互助佑宁寺从寺院的松树林中挑选赠送的。
中国西北地区著名的四大清真寺之一
东关清真大寺
里人种麦满高原
长使越人耕大泽
青海尽管占我国陆地面积的近8%,但是全境人口仅600万左右,在全国34个省级行政区中,属于存在感较弱的省份。在青海旅游兴起之前,对于中东部地区来说,不少人甚至还分不清青海与青岛。
这是因为青海的自然条件决定了它有限的产业规模,无法通过商业化的方式在全国扩散影响力。
种植业主要局限于黄河、湟水河谷地,而牧业主要分布于青海湖沿岸和青南高原的部分地区。青海牧区是我国第四大牧区,草场面积达10.8亿亩。
青海湖南岸,从大湖到群山
工业方面,西宁、海东和海西州的格尔木等地集中了青海省绝大多数大型工矿企业。西宁、海东凭借良好的第一产业基础和交通优势,建立了相对齐全的工业门类。但比之东部地区发达的工商业环境,这里的工业优势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西宁北部
仿佛一座重工业山谷
海西州依靠柴达木盆地丰富的资源,建国以来工矿业则有着突飞猛的进发展。柴达木盆地盐矿储量约为900多亿吨,其中钾镁盐储量占全国总量的96.37%。世界最大的天青石矿床、中国最大的铅锌矿床、最大的石棉矿田也均位于海西州境内。
图为盐湖镁业公司工作人员在金属镁车间工作
位于格尔木的青海盐湖钾肥股份有限公司是世界第四大、中国第一大钾肥生产企业,是一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国家命脉性产业。
高原上的工业重镇格尔木
但是从青海的经济社会的指征来看,发展仍然不充分,总体仍然落后。
近年来,青海省正紧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兰西城市群、对口援青、东西部扶贫协作等战略机遇,出台了着力优化区域发展的国土开发布局,即打造宜居宜业“大西宁”、城乡统筹和农业现代化“新海东”、开放“柴达木”(海西)、特色“环湖圈”、绿色“江河源”。
兰州—西宁城市群规划图
或许通过这些工商业和旅游业,青海能够借势中西部崛起的浪潮,打破自己沉默的形象,将富含地方特色的文化和历史扩散向全国,摆脱边缘而没有存在感的状态。
格萨尔王广场上精彩的藏戏令人难忘,塔尔寺恢宏的大金瓦殿庄严肃穆,青海湖清凉的湖风令人惬意,互助土族故土园的轮子秋让人称奇。王昌耀的西部诗勾勒着这片土地的高邈与雄奇,王洛宾的《在那遥远的地方》传唱着这里的动人与美丽,而陆川的《可可西里》则劝诫着人们要珍视与保护这片土地。
格萨尔王广场
开拓与探索,交流与融合,憧憬与期待,每一刻无不激荡着这片土地之上。她的美丽与繁荣,生态与和谐,兴旺与发达,更需要你的驻足、你的汗水和你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