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佑宁寺
摘要: 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诏修复,并赐额“佑宁寺”。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活佛,其中土观、章嘉、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囊活佛,清代封为呼图克图,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佑宁寺,省级文物保护 ...
佑宁寺位于青海省海东市,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
雍正十年(1732年)雍正帝下诏修复,并赐额“佑宁寺”。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活佛,其中土观、章嘉、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囊活佛,清代封为呼图克图,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
佑宁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藏语全称“郭隆弥勒洲”,简称“郭隆寺”。 位于县城威远镇以东35公里的五十乡寺滩村,距省会西宁65公里。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距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属于宗教朝觐旅游景区。
佑宁寺寺主为第七世嘉色活佛,已转世13世。原有20多位活佛,主要为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昂活佛和九小昂活佛,五大昂活佛在清代均受封为呼图克图,地位甚尊,在历史上很有影响;五大昂活佛精通藏、汉、蒙、满文和佛学典籍,著作颇多,声誉卓著。该寺现藏有印度造释迦牟尼佛像,挖掘出土的三位一体铜佛像和佑宁寺护法神天王神各一尊,寺后半山坡一世章嘉坟墓一处等,均属稀世之宝。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五举行祈愿大法会。
佑宁寺曾历经三次大的灾难,但现仍保持着“湟北诸寺之母”的地位,伴随旅游业的发展前来朝觐,了解宗教文化的游客逐年增加,为了适应各界群众的需求,在充分保护好佑
宁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经规划建设以宏扬宗教文化为内容的佑宁寺高僧大德纪念馆,佛学成果艺术陈列馆。热忱欢迎有识之士前来投资。修建历代高僧大德纪念馆、展览馆、修复维护现有殿堂,修建大门、停车场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
佑宁寺位于互助土族自治县东南五十乡境内,距西宁50公里,是青海较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号称“湟水北岸诸寺之母”。该寺由三世达赖授记,四世达赖和四世班禅指派西藏第七世嘉色活佛在当地土、蒙古、藏族头人协助下,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修建,海拔2500多米,占地面积6公顷,有殿堂7座。因地处郭隆地区,故又称“郭隆寺”。清代康熙年间,寺院规模宏大,包括大小经堂、僧舍等2000多个院落,寺僧达7700多人。设显宗、时轮、密宗、医明四个学院,成为青海湟水以北地区最大寺院,其属寺达49个,故有“湟北诸寺之母”的美称。佑宁寺依山傍水,环境幽静,气势恢宏,寺与山层层叠叠,浑然一体。寺前一佛塔高耸入云,入寺便是大经堂,沿山间小路拾级而上,便通向了山腰的各个殿堂,它们镶嵌在陡峭的山崖上,造型奇特,蔚为壮观。远远望去,苍翠的松柏参天挺拔,郁郁葱葱,寺院点缀在山间,甚是美观。山岭、古树、殿堂交相辉映,更增添了寺院的庄严、肃穆和恬静的气氛。佑宁寺建筑风格融土、藏、蒙古、汉族艺术为一体,可谓多种民族艺术的结晶。殿堂中的雕塑、绘画作品艺术价值较高。沿着石阶缓缓而上,犹如置身于云雾之中,有飘飘欲仙的感觉。历史上佑宁寺学风浓厚,名僧辈出,享誉中外。该寺三世章嘉若贝多杰、三世土观罗桑却吉尼玛、三世松巴益希班觉等都是非常有名的学者。由于名僧辈出,该寺声誉极高,被土族人民奉为圣地。佑宁寺原有大小20多位活佛,其中土观、章嘉、松布、却藏、王佛等五大囊活佛,清代封为呼图克图。尤其章嘉活佛是青海驻京呼图克图首领,封为大国师,与达赖、班禅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佑宁寺在历史上学经风气很浓,涌现出大批海内外有声誉的高僧哲人,被宗教界公认为佛学研究胜地。尤其是第三世章嘉、土观、松布学识渊博,著述颇丰,对藏传佛教、历史、医学、藏学、历算等渚多方面研究造诣极深,
是我国佛教界、青海历史上的名人。历史上佑宁寺的影响曾一度超过了塔尔寺。“文革”浩劫中,这座名寺被焚为灰烬。现对大小经堂等建筑进行了修复,但其规模远不及以往,至于文物几乎荡然无存。但因它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国内外游人前往参观者络绎不绝。佑宁寺东北方向2公里处是天门寺。该寺因石峰和松柏遮掩下人们不易看到,当爬上陡坡过一石洞门,天门寺突然出现在眼前。据说是佑宁寺寺主嘉色活佛初建郭隆寺时,寺僧讲修佛法的地方。这里石灰岩造型地貌千奇百怪,流传众多有关佛教神话传说故事,如寺前面矗立的18座小山峰,据说是嘉色活佛从西藏带来的十八罗汉。佑宁寺周围山体雄伟壮观,林木茂密,山下河谷地带,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居住着民风纯朴的土族同胞,使宗教寺院、优美的自然风光与土乡风情融为一体,是青海省内一处很有吸引力的旅游风景区。最佳旅游季节: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腊月举行四次较大规模的法会,届时热闹非凡。
历史影响
历史上该寺以规模大、历史长、名僧多而驰名于甘青地区。它在历史上的规模,影响曾一度超过塔尔寺,加之章嘉等五大活佛的宗教地位甚高,它曾被誉为“湟北诸寺院之母”。据史书记载,该寺在清代和民国时期有附属寺院49处,在青海宗教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清康熙年间,佑宁寺达到鼎盛时期,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7000余人。并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是著名的藏传佛教寺院之一。
历史沿革
佑宁寺所在地为明清时期西藏经青海前往内蒙各地的通道。
明朝时期
明万历十年(1582)底,三世达赖喇嘛索南嘉措应土默特部之请,去内蒙古参加俺答汗葬仪时第二次来青海,巡视各地传播格鲁派。
明万历十二年(1584),三世达赖来此地讲经传教,授记建寺。
明万历三十年(1602),四世达赖云丹嘉措自内蒙入藏坐床,途径此地,当地的“扎的”、“浪加”、“阿加”、“火日”、“华仁”、“觉查”、“塞查”等十三个尕尔哇(藏语,意为喇嘛集居之处)的代表,根据三世达赖的意向,请求四世达赖建寺,年底派13名代表入藏再请。
次年,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和四世达赖派达波扎仓寺主持,第七世嘉色活佛端悦却吉嘉措来青海互助。
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在一世松布丹却嘉措的协助下破土动工,当年建成嘉色寝宫、经堂及部分僧舍,并建显宗学院,初具寺院规模。此后,郭隆寺受到漠西蒙古和硕特部首领顾实汗等地方势力的支持,不断扩建。顾实汗曾向寺院献送大批土地和百姓。
清朝时期
清顺治四年(1647),四世班禅、五世达赖和顾实汗联合签发寺产执照。
康熙年间,郭隆寺有大小经堂、僧舍、昂欠等2000多个院落,僧侣已发展到7700多名,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寺内有章嘉、土观、松布、却藏、王嘉、达玛(即丹麻)、林家、赛尔墩、加定、李家、五十、霍尔郡、郭莽、堪布等大小20多位活佛,成为湟北地区最大的寺院。
在400多年前的明万历年间,四世达赖喇嘛和四世班禅喇嘛为了在青海宏扬佛法,特别指派七世嘉色活佛在当地修建寺院,因地处郭隆地区,故最初称作郭隆寺。到了清康熙年间,寺院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规模空前宏大,拥有2000多个院落,僧侣达到7700多人,属寺达49个,俨然有西藏三大寺的规模。章嘉活佛还被清廷封为大国师,与达赖喇嘛、班禅喇嘛和哲布尊丹巴并称为黄教四圣。佑宁寺也成为湟北最大的喇嘛寺,有湟北诸寺之母的美称。 其影响力曾一度越过了塔尔寺,这是佑宁寺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可是到了雍正二年,因为参与了罗卜藏丹津反清叛乱,宏伟的寺院竟然被官军付之一炬,寺内僧人死走逃亡。尽管在雍正十年,皇帝为了重当地喇当地喇嘛教而僧的意愿,钦命宣修寺院,并赐额“佑宁寺”。但这座可与任何恢宏寺院比肩的佛教圣寺再也没有恢复年的规模。在空前绝后的“文革”中,这座古寺再次被焚毁,这一次比雍正年间那次兵火更加彻底,寺内文物几乎荡然无存。经过小规模修复的寺院只剩下稀稀落落的数十间院落和并不能称为宏伟的几座经堂散处于山谷间,在北山林场的映衬下自在场然,似乎依然在回味着数百年来的那两场令人心酸的大火所带来的凄凉悲惨。
清雍正元年(1723),青海蒙古贵族罗卜藏丹津反叛清廷,寺院僧侣“素与罗卜藏丹津等和好”。当大通河流域的“嘉多寺喇嘛达赖却吉参与罗卜藏丹津叛乱,率众捣毁山庆城时,郭隆寺下属的郭苯寺僧众投入叛军,郭隆寺部分贪财的僧人也前去趁火打劫,结果赛青然坚巴等僧人被清军俘虏,主持郭隆寺的堪布达玛(丹麻)活佛前去西宁恳求宽恕祸首赛青然坚巴,清军认为郭隆寺时反叛的据点之一”。
于是,雍正二年(1724),清廷委派年羹尧、岳钟琪等率部前往该寺进剿,郭隆寺多哇管家、嘉译管家、阿班文则等号召“保卫宗教”。《清史稿》载:“贼(指罗卜藏丹津及佑宁寺参与反清的喇嘛)屯哈拉直沟以拒。师(指年、岳部)奋入,度岭三、毁寨十。(宋)可进、(黄)喜林及总兵武正安皆有所馘,复毁寨七,焚所居室。至寺外,贼伏山谷间,聚薪纵火,贼歼焉。杀贼六千余,毁寺,诛其渠。”却藏活佛和达玛活佛被正法。从此,该寺院化为一片焦土,寺院喇嘛所剩无几。
以后经过驻京的章嘉和土观活佛的恳求,雍正十年(1732)重建该寺。雍正皇帝还特敕赐碑文一块,赐名“佑宁寺”同时规定:“限令延僧200人,常住熏修,宣扬妙法。”
清同治五年(1866)春,西北回民反抗清廷期间,“攻破大通广惠寺、却藏寺、西宁县属二果隆寺。”佑宁寺再次被毁于战火之中,据说,寺内的大经堂及金汁写成的7部《甘珠尔》、《丹珠尔》等藏经全部被毁。3000多名喇嘛只剩下70多名。
不久,第六世土观活佛奉清廷之命前来青海主持重建佑宁寺。这次重建,前后用了十五、六年时间,才于清光绪年间修复了大、小经堂及其它建筑。这次重建后的佑宁寺,有院落500多处,僧侣1000人左右。
民国时期
解放前,由于马步芳向佑宁寺大量摊派“马款”,寺院很多喇嘛因无力缴纳而被迫外出念经布施求生。1945年(民国34年),该寺院的僧侣仅剩153名。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认真执行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许多离散的喇嘛逐渐回寺。1957年,佑宁寺共有喇嘛396名。
1958年下半年,进行了宗教制度的改革,废除了寺院的封建特权和剥削压迫制度。同年11月,佑宁寺成立了“民主管理委员会”。留寺的23名喇嘛,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外,在自食其力的原则下,自耕土地122亩,放牧牲畜60头。1960年实现了生活自给。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该寺大小经堂、喇嘛僧舍全部拆毁,仅存李家昂院落1处,僧众全部回家务农。寺内佛经、文物等亦被荡涤一空。
1980年7月,在中央关于清除左倾思想,落实宗教政策的指示下,重新开放了佑宁寺。当年建成“嘉色康”(嘉色寝室),1981年重建“宣康”弥勒殿,1982年重建“尼达康”(土地神殿)。现有殿堂27座,僧舍434间,僧侣82人,其中活佛1人,完德(学僧)2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