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聚焦“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 为遗产交流合作搭建新平台
摘要: 在波兰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双双通过审核,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处,位列世界第二。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是世界三大无人区之一。正因为如此,高原野生动物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可可西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区域内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 ...
在波兰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41届会议上,中国申报的自然遗产项目“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和文化遗产项目“鼓浪屿:历史国际社区”双双通过审核,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我国世界遗产总数已达52处,位列世界第二。
可可西里气候严酷,自然条件恶劣,是世界三大无人区之一。正因为如此,高原野生动物获得了得天独厚的生存条件,可可西里成为“野生动物的乐园”。区域内拥有青藏高原上最密集的湖泊,以及极其多样的湖泊盆地和高海拔内湖湖泊地形。广达数万平方公里的荒野、高山、冰川、湖泊交织在一起,美不胜收。
鼓浪屿是享誉中外的旅游目的地。“鼓浪屿:国际历史社区”包括51组代表性历史建筑及宅院、4组历史道路、7处代表性自然景观,以及两处代表性文化遗迹,共同构成了鼓浪屿自然有机的空间结构和内涵丰富的城市历史景观要素。
可可西里和鼓浪屿申遗成功的喜讯传来,遗产保护再度成为热门话题。我国是遗产大国,52处世界遗产包含世界自然遗产12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项,文化遗产31项,文化景观5项。故宫、长城、天坛、苏州古典园林、秦始皇兵马俑、云冈石窟、莫高窟、布达拉宫、颐和园、元上都遗址、福建土楼、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等都是耳熟能详的世界遗产地。
自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以来,我国在申遗的道路上已走过30余年。30多年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和风景名胜区事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成就显著,得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等国际组织和同行的高度赞誉。经国务院批准,自2017年起,每年6月第二个星期六设立为“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遗产日的设立不仅体现了国家对于遗产保护的重视升级,更让全国范围内的“遗产热”成为一种常态。
当前,共建“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也少不了遗产。“一带一路”建设根植于历史,源于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息息相关。在5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主席提出“将‘一带一路’建设成为文明之路”。这些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将在促进民心相通、弘扬丝路精神、推动文明之路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纽带作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也表示,“一带一路”沿线拥有丰富的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这些文化遗产,有利于加强民众交流,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有利于各国人民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当前,保护“一带一路”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已成为沿线人民共同的期待,中哈吉三国联合成功申遗“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即为最好的注解。“一带一路”沿线尚有大量珍贵遗产需要发掘、研究、保护和展示,进一步加强与沿线国家、国际组织的深度合作,在世界遗产的平台上发挥更大作用成为我国迈向世界遗产强国以及实现“一带一路”美好愿景的重点努力方向。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日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框架下,我国将进一步参与国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实践,推进柬埔寨吴哥古迹保护国际行动、援助尼泊尔政府加德满都杜巴广场九层神庙修复工作,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在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加强协调、合作,同时进一步加强与乌兹别克斯坦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南亚丝绸之路(即“南亚廊道”)以及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展示阐释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作为致力于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传播的专业机构,北京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推出系列举措,加强国际遗产合作,促进遗产交流。
据北京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负责人介绍,该中心正在通过开展专项课题研究、建设动态数据库、推进信息传播与推广、推动国际国内合作,深入挖掘丝绸之路遗产内涵,全面呈现沿线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成果,助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文明互鉴。
如课题研究方面,中心聚焦“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如对陕西省境内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大小雁塔、大唐西市等,甘肃省境内的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境内的巴里坤古城、楼兰古城等,青海省境内的青海湖、塔尔寺、卓尔山,福建省境内的武夷山、永定土楼等,开展专项课题研究。
中心还组织专家、学者、文物保护者等专业人士赴丝绸之路沿线各遗产地考察、调研,对遗产地的保护和开发情况展开研究。接下来,中心还将举办专题研讨会、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所得成果集结成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丛书、视频,公开出版发行。
据介绍,北京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心秉持“开放、共建、共享”原则,致力于为丝绸之路沿线各遗产地搭建交流、合作、共享平台。在整合各项资源的基础上,中心邀请智库学者编写系统探究丝绸之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情况的蓝皮书,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传播提供宝贵经验。中心共建的“一带一路国家发展网”重点关注遗产领域,网站开设遗产专题频道,推出世界文化遗产展示、遗产保护、博物馆、遗产专题等特色栏目,并为与遗产有关的项目提供课题申请、影像制作、智库咨询等配套服务功能。
中心引入“互联网+”、大数据等理念,以丝绸之路国际数字平台“丝路云”为技术支持,通过数字化方式,实现对文化遗产数据的记录和传播。丝绸之路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国作登字-2017-F-00314959)和丝绸之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动态数据库(国作登字-2017-F-00314961)目前正在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