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

摘要:   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4月10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来自中东欧11个国家及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大咖”齐聚洛阳,分享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荣经验。  友好和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主旋律。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的实质举措,是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对话平台,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 ...

  作为今年牡丹文化节的重要活动之一,4月10日,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在洛阳开幕。来自中东欧11个国家及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领域的“大咖”齐聚洛阳,分享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荣经验。

  友好和合作始终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发展主旋律。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是落实《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里加纲要》的实质举措,是促进中国-中东欧国家人文交流的对话平台,也是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16+1合作”)机制的重要人文交流项目。

  2017年,首届论坛在塞尔维亚成功举办。今年,这场国际学术盛会首次来到中国,并落户洛阳。这与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和多年来在文化遗产保护尤其是大遗址保护方面取得的成绩分不开。

  洛阳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拥有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城市史和1500多年建都史,先后有13个王朝100多个帝王在此执政。丝绸之路和隋唐大运河在洛阳交汇转接,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沿洛河一字排开;拥有龙门石窟等3项6处世界文化遗产,4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000多处不可移动文物。

  近年,市委、市政府围绕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民生改善、融合发展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与尝试,一幅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互促共荣的美好画卷正徐徐展开。

  注重规划引领,完善保护机制

  20世纪50年代,我市开创了“避开老城建新城”的“洛阳模式”;20世纪80年代初,我市又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市建设必须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的文物保护模式;进入“十三五”以来,科学编制了全市域文物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划定文物保护“紫线”,实现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多规合一”。

  突出守正出新,展示厚重底蕴

  坚持真实性保护、整体性保护,注重点线面结合,我市实施了一大批保护展示工程。其中,隋唐洛阳城国家历史文化公园天堂、明堂已成为古都文化新地标,定鼎门遗址入选世界文化遗产,九洲池遗址公园一期落成开放,应天门主体完工,宫城区将由景点到景区相互连通、连片发展,形成“四点一区”格局,实现城墙—城门—遗址大道—里坊—十字街等多个层次体系展示,再现隋唐洛阳恢宏大气的古都风貌。

  坚持保用结合,做好活化转化

  将文物保护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打造了牡丹文化节、河洛文化旅游节等四季节会品牌,陆续推出了遗址游、研学游、博物馆游等一系列精品旅游线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古都洛阳成为令人向往的“诗和远方”。

  彰显古今辉映,提升文化品位

  挖掘利用河洛文化、牡丹文化、隋唐文化等经典洛阳文化符号,抓好城市风貌、城市景观和建筑色彩的打造,因地制宜规划各个城区板块的建设风格,让古城古得经典、新区新得现代。

  促进融通互鉴,扩大开放合作

  秉承开放理念,通过互建友好城市、互办艺术节、互设文化中心等形式,加强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筹办了“丝绸之路上的中原文物展”“丝绸之路音乐文物展”等活动,让文化遗产穿越时空、跨越国度,成为人文交流、文明对话的使者。

  正因如此,第二届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遗产论坛得以顺利落户洛阳。以此为契机,处于快速发展期的洛阳,必将抓住机遇,凸显自身历史文化特色,展示今日发展成果,构筑文化高地,在中原更加出彩中谱写浓墨重彩的洛阳篇章。(洛阳日报记者 常书香 通讯员 蔡丹)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