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纪要∣文化遗产预防性保护的有效途径及发展趋势

摘要: “预防性保护”概念是1931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保护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但这个理念在中国落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6年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出了科研支撑计划,国内文博行业,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向偏向于博物馆内的藏品,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一直停留在理论基础,尚未完全落地。目前情况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敦煌还是大运河等区域,在相关科技企业的参与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

刘弘涛 西南交大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


   “预防性保护”概念是1931年在罗马举行的国际保护会议上正式提出的,但这个理念在中国落地,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2006年国家文物局第一次对馆藏文物的预防性保护提出了科研支撑计划,国内文博行业,预防性保护的工作方向偏向于博物馆内的藏品,对于不可移动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一直停留在理论基础,尚未完全落地。目前情况发生了变化,不管是敦煌还是大运河等区域,在相关科技企业的参与下,文物的预防性保护都有了相应的预案和执行计划。伴随我国文博系统的不断完善,中国文物界的预防性保护走到现在,究竟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国外较成熟的预防性保护理念给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提供了哪些指导?

2018年4月28日在2008年汶川地震10周年前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秘书长詹长法先生出席“文化遗产风险管理国际学术论坛”(成都),并为大家讲解国内外在文化遗产风险管理及预防性保护方面的问题。詹秘书长的演讲内容以意大利成熟的预防性保护措施、结合实践,从预防性保护的实施步骤,即建立情境、判断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几个方面与在场的专家进行了分享交流,以期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认识,尤其是对意大利、日本、尼泊尔等地震多发国家的学习,找到一条更好的文化遗产保护之路

1 詹长法秘书长演讲


一、 保护理论与修复技术日趋成熟和发展

詹秘书长首先介绍了意大利的文化遗产风险管理情况。在意大利,预防性保护具体分为三个步骤,即预防、保护及修复,详细预防性防护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见图2。下面将详细介绍预防性防护体系的构建及实施路径。(以下内容由詹秘书长演讲录音整理而成)



2.预防性保护技术路线图


二、 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

预防性保护的发展历程存在一个怎样的延续关系?我们梳理了这个理论提出的背景,即从1930年开始一直到21世纪形成一个成熟的方法,用了几十年的时间,也探索了几十年的路。我们又如何看待这几十年中形成的成果?在这里先给大家介绍一下预防性保护的起因。


3.书籍遗产受损情况

意大利的风险图是在1975年提出,从1904年的火灾,到1935年至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到2009年的拉奎拉大地震等,其中最严重的是1966年佛罗伦萨的水灾,以上介绍的是书籍遗产受损的情况。当然,在1990年,意大利政府开始颁布法令来设立国家遗产风险的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从中也可以看出意大利政府在风险管理中所做的工作。实际上就是文物普查,但是文物普查是以图象分布化的方式表达的,一目了然。比如说二氧化硫的污染,因为意大利北部是工业发达地区,所以污染在北部就很严重,环境条件对文物会造成影响和破坏。

  

4.意大利文物及风险因子分布

  

另外,通过研究地震带、考古区域、地震发生频度等,将它们叠加到一起,我们就可以对遗产风险建立先行评估。

5.意大利历史建筑遗址及地震灾害分布

与此同时,从八十年代的罗马文物调查状况来看,罗马的博物馆比较多,藏量也多,遗产点也多,但是其被盗窃的次数也是最多的。给大家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意大利对遗产风险的评估是全方位的,除了馆藏的文物之外,也包括不可移动文物。九十年代,形成了规范化科学的发展体系,出版了一批文物风险评估的指导性书籍或导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文物保护的行业规范。

6.意大利八十年代的文物普查情况


三、 案例介绍及概念界定

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些成功的事例。比如阿西西发生大地震的时候对壁画的抢救,对乔托壁画的抢救和修复,以及对整个庞贝古城的预防性保护方案的制定,都是一些成功的案例。通过实例的概述和研究,我们需要先了解几个概念:

1.什么叫危险性?

危险性表示一种现象可能发生的几率很大,它与一定的区域和一定的时间有关。它是一个与文化遗产所处的背景,或者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有关的条件。特定的危险性可能对文化遗产的保护状态产生重大影响。

2. 危险性的因素包括什么?

主要的危险性因素是: 水文地质危险性 地震危险性、环境-空气危险性(污染气候)、生物危险性以及人为的危险性。

3.危险性分为几种?

危险性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环境污染,一种是生物危险性,另一种是人为危险性

其中特别举例说明了人为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比如游客在参观庞贝古城的时候,有可能对墙壁上的壁画造成磨损,如图7所示,现在墙面已做了隔离措施。西方国家是以意大利为代表,现在中国的旅游压力也非常的重,人为因素对文物造成的破坏也具有普遍性。

最初在风险管控技术领域,GIS系统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随着时代的进步,技术手段也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升级,现在技术的应用逐渐结合更先进、更便捷的互联网体系构建的平台。在面对文物风险管控,首先得认识危险因素,我们需要对危险性的范围有一个了解,一个是静态-结构,包括地震、山崩地裂、雪崩等等,这些灾害主要影响遗址的静力学状态;第二是环境-空气,包括大气污染物浓度,扩散性污染物产量和大气中气体污染物含量(酸雨);第三就是人类,包括国土开发、旅游压力,这些都是造成风险的因素。

从意大利地震分布图中(图8)我们可以看出,在中部是地震非常严重的地区,这张图是拉奎拉地震的时候探测出来的,能看出对其他地区的一些波及和影响。


图7.人为因素对壁画造成的破坏


8.意大利地震分布图


拉奎拉地震的发生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尤其是环境空气这部分涉及到的问题就比较多。比如说街道是否狭窄,如果保护对象周围的街道狭窄,消防车进不去,在发生火灾的时候,保护对象很容易被烧毁,这就是风险的一个因素。


9.拉奎拉地震现状


同样,一般数据、污染数据和气候的数据也能反映风险系数。例如在一场大雨之后,遗产点有没有发生变化,有没有被冲蚀,这是从环境因素考虑的情况下,具体如图10所示,这是(图第一行第一列)下雨被锈蚀的圣母花大教堂的金门,在激光清洗技术很成熟的情况下,对表面的锈蚀清洗完之后,我们现在才能看到真正的金门。为了让大家了解这个现象,这个门框(图第一行第二列)仍然保持铜绿色的状态。除此之外,我们还能看到像云南石窟的风蚀、大足石刻的生物侵蚀,以及四川安岳石窟失稳等问题,大家可以看到这两根柱子(图第二行第二列),如果没有这两根柱子的支撑的话,石窟将遭到灾难性的破坏。


10.环境风险因子对文物造成的破坏


以下是在经过系统调查后,做出的意大利全国以及北部的世界遗产点表面风化的情况分析,对于在污染的状态下,裸露在空气中所有的遗产点和市政文物,风化因素是不一样的。哪些地方严重哪些地方轻一些,全部都能在分析图上表现出来。这个数据库涉及到意大利8100个城镇,都在这个风险评估的体系中被监控,每天的数据都会汇集到这个系统中,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云数据,或者说大数据。从目前来讲,科技前沿做的工作覆盖到欧盟国家。欧盟的标准也在建立,同时也在进行“伽利略计划”,就是通过三颗卫星来对整个地面进行监控;我们能不能启动我们的“北斗星计划”,国内也有一些科研单位提出这个方案,能不能也通过北斗星来进行风险评估,这实际上是可以实现的。


图11.空气污染影响下室外表面风化梯度值、表面变黑风险及遗产分布状况


通过这样的风险评估,意大利做了一些什么样的工作呢?这是我们所说的考古遗址“保护棚”项目,实际上就是建立遗址博物馆的覆盖物。意大利覆盖物的理念跟国内不一样,他们不会对文物本体或者遗址点做大的干扰,都做得比较简单,但是简单的处理也展示了意大利对遗产保护的一种态度和技术。他们只要发现一处考古遗址,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回填的,不像中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如修高速公路、高铁等,我们会清理掉很多遗址点。但是他们在做遗产点保护的时候,就要进行监测,这种监测是对遗址保护的重要先决条件。也就是说,在有了这些数据的前提下,再去设保护。在做预防性保护的时候,这个数据能起到很大的支撑作用,比如说具体到所使用的材料,具体到修复的每一处细节,这些都是预防性保护的内容。比如说修复的材料,它究竟兼容性如何?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新材料会不会脱落?这都是预防性保护的内容。


12.意大利考古遗址“保护棚”项目


以上所讲的是不可移动文物,而可移动文物在意大利也有一个基本的保护模式,就是他们发布的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大纲中的第五款,要先填写保护卡和环境卡,这样才能有一个决策性的技术依据。

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法论可以从下表里看到。我们如何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如何进行问题的延伸,ICCROM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而且ICCROM在做这方面的工作的时候,也延伸到了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在中国进行了一些培训和学习等等。


13.意大利可移动文物保护的方法体系


另外,不同类型的文物都有一个特定的范围,我们应该知道我们在博物馆收藏的时候应该把文物放到什么样的环境当中。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又回到我们中国,这里有一张表,反映我们馆藏文物目前存在的问题,这个数据实际上是十年前的统计数据,十年前进行的腐蚀调查,就是对馆藏文物进行受损调查。这是全国各个省市进行统计之后所能看到的受损程度。这个严重程度和我们刚才提到的风险评估的指标体系没有关系,我们统计的是好、一般、差、最差,最多就这四个等级,但是评估结果没有向社会公布,而且这个结果基本上属于人为的评价,科学性很弱。但是从这个图表也能反映出一些信息,比如不同材料的官方文物的腐蚀率。

14.中国各级收藏单位的馆藏金属文物腐蚀程度

15.中国博物馆馆藏文物受损情况调查统计分析


除了我们刚才谈到的自然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比如环境变化。大家可以看到1987年北京的绿化面积,到了2001年,中心绿化区减少,热岛效应加剧。苏州从当时只有两百多万人,到现在将近一千五百万人,这种变化对于人类居住的空间和遗产保存的环境有很大的影响。



16.北京城市热岛分布


同时,人为造成的压力也很严重。这是故宫、龙门石窟、大足,每一年都面临着的问题。巨大的游客带来的压力,甚至包括敦煌,现在人满为患的这种状况已经是文物不堪重负。这些问题我们究竟如何来思考和解决,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17.旅游压力现状


四、 实践工作展示

为进一步说明文物保护的具体实施路径,詹教授系统的给在场专家学者讲述了他在千手观音这项保护修复工作中的实践经历,其中具体讲述了修复过程中发现的风险因素,千手观音在修复之前有三十四种病态,这些病态是互相叠加的,要去治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这些病态是怎么来的?通过检测分析,了解了这三十四种病,发现和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比如空气污染,还有湿度太大等。这些结论对于我们现在的预防性保护都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修复好之后并不意味着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在与清华大学的合作研究中,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千手观音修复了之后,能否在前面再加一个空气幕墙呢?这样可以让艺术作品保持相对干燥,和空气当中的颗粒物分隔开。意大利米开朗基罗的大卫雕像被放置在美术馆的时候,也是在周围建了四面空气墙,让空气有序地流动,形成保护。与此类比,我们为千手观音这个项目专门做了一个数据库,包括动态监测,但是动态监测能否发挥最大作用,要看是否能和整个体系协调配合。兵马俑俑坑现在也在做空气幕墙,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一方面防止形成热风效应,另一方面想阻挡颗粒物,但是能否实现还不确定。

18.千手观音修复实施行动


  五、 结语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从2009年到今年,举办了一系列的预防性保护的国际培训班。风险如何识别、如何分析和预防,是培训班的主要内容。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对大运河开展的动态监测系统设计,基本已经落地。大运河横跨三省,路段非常复杂,可以说是中国最长的线性文化遗产,所以对它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其框架设计,包括河道和各个遗产点的管理和治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我们从文物的一个点放大到一个区域,现在要把它放进一个更为广泛的数据云平台上考虑。这也说明风险评估不能仅仅只关注于一个点,而是一个整体。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故宫虽然现在保存完好,但是对它的保护,尤其是预防性保护,面临着许多问题,城市空间的缩小对于不可移动文物来说也是一个很大的潜在风险,所以文物的预防性保护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19.故宫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供稿

文字整理/袁星雅、杨剑宇

会场摄影/钟鼎、谢旭明

编辑排版/黄凌志、袁星雅

注:图2-19来自讲座ppt,图1来自现场拍摄。

更多论坛相关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西南交大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或扫描下方二维码

西南交通大学世界遗产国际研究中心

Word Heritage Research Center,SWJTU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