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龙门石窟中的舞蹈艺术之美

摘要: 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赋予了龙门山的山河独具魅力的生命以及鲜活的灵魂,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行走在龙门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能感受到人们生活的气息。洞窟里有手持排箫、琵琶、鼓笛的伎乐天;有剽悍勇猛的天王力士;有纯真无邪的弟子;有端庄多姿的胁侍和供养人;有轻盈飘舞的飞天;有奇花异卉、珍禽神兽、瑞鸟宝塔、背光火焰……这就是龙门石窟的魅力所在,将宗教艺术融汇于古代生活中,呈现出超越时空的 ...

 千年之前,我们的祖先就赋予了龙门山的山河独具魅力的生命以及鲜活的灵魂,造就了举世闻名的龙门石窟。行走在龙门的青石板路上,仿佛置身于那个年代,能感受到人们生活的气息。洞窟里有手持排箫、琵琶、鼓笛的伎乐天;有剽悍勇猛的天王力士;有纯真无邪的弟子;有端庄多姿的胁侍和供养人;有轻盈飘舞的飞天;有奇花异卉、珍禽神兽、瑞鸟宝塔、背光火焰……这就是龙门石窟的魅力所在,将宗教艺术融汇于古代生活中,呈现出超越时空的艺术之美。

        只要有石窟就会有生动的音乐、舞蹈形象。这种现象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伎乐供养”是佛经所规定的。第二,在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乐舞逐渐步入表演艺术领域。欣赏乐舞成了人们,特别是上层社会人们的一种艺术享受。人间的帝王、贵族要以乐舞享乐,天上的神仙自然也要有乐舞相随相伴。于是能工巧匠和艺术家将这些人间的乐舞场景,加以美化,绘制或雕刻在佛寺或石窟中。

        由于宗教艺术往往是真实生活的一种间接的反映,因此通过其中所表现的一些艺术形象,可以探索出各个不同时期音乐、舞蹈发展的轨迹,如乐器种类及形制的变化,舞蹈发展的趋势及审美特征等。出现在石窟内的伎乐天、飞天形象,也就成为研究音乐、舞蹈史的重要资料。

龙门石窟的北魏舞蹈形象

        北魏时期,在龙门开凿有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火烧洞、魏字洞、石窟寺等十几个大、中型洞窟,并在其中雕刻了许多姿态优美的伎乐天、飞天形象。由于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使伎飞天的形象更加符合汉族的审美要求,眉清目秀,婀娜多姿,中原风格更为浓厚。她们飞舞翱翔于窟顶、佛的背光及龛楣处,优美的舞姿与生活中舞人的姿态有很大的不同。她们的下半身,尤其是腿部,都是卷裹在长裙中,无重心,无主力腿,像天空中漂浮的云朵。而唐代开凿的洞窟则让这些天女们回到了人家,她们站在地上舞蹈,健美的舞姿更接近现实生活。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窟顶飞天造像

龙门石窟宾阳中洞·窟顶飞天造像

龙门石窟莲花洞·窟顶飞天造像


龙门石窟的唐代舞蹈造像

        龙门唐代石窟中的伎乐天形象更为写实,除在空际飞舞的伎乐飞天外,最引人注目的是雕刻在佛座下或窟壁底部的正在奏乐、舞蹈的天女。其优美的舞蹈形象,从一个方面反映了古代舞蹈艺术高度发展的唐代舞蹈艺术风貌。石窟中的舞蹈形象常常被雕刻在不显眼的地方,如窟壁底部或佛座下面,但它却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人们。这些伎乐天身上都有一条环绕身躯的帛带。唐代盛装妇女大多披帛,帛带质地柔软,薄如蝉翼。伎乐天的帛带,是当时唐代妇女装饰披帛的夸张与美化。

龙门石窟万佛洞壁基·伎乐人造像

龙门石窟万佛洞·胡旋女造像

        龙门石窟八作司洞,两侧饰以帷帐,如同帷幕拉开的舞台,而奏乐者与舞蹈者好似在这宽阔的舞台上翩翩起舞,纵情演奏:

        正壁四格的中间为两个相对面舞的舞伎,在其南北侧即为吹笙和持团扇者。

        北壁三格都是乐伎,分别在吹排箫、吹笛和弹筝。

        南壁三格也是乐伎,分别在弹瑟、击鼓和吹排箫。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