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认知与发现:方法选择与应用”讲座纪要

摘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钢老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以《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认知与发现:方法选择与应用》为题,分享自己在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  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  胡钢老师在近五年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接触了四百多件金属质文物,体会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一个实际接触文物,长时间观察、思考、认识、解读文物的过程。青铜器出土时保存状态照片(左:青铜罍、右:青铜簠)  要做好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尽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胡钢老师在《考古学研究》课程上,以《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认知与发现:方法选择与应用》为题,分享自己在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

  文物保护修复实践与思考

  胡钢老师在近五年的文物保护修复工作中,接触了四百多件金属质文物,体会到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一个实际接触文物,长时间观察、思考、认识、解读文物的过程。

青铜器出土时保存状态照片(左:青铜罍、右:青铜簠)

  要做好文物保护修复,需要尽可能地获得更完整、更丰富的文物原真性信息。文物保护修复过程提供了很多的便利条件,不仅能近距离观察器物,还有抚摸文物的机会。在观察和抚摸文物的过程中,同时应该伴随着对文物的思考,文物的原真性信息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传世文物在大气环境中遭受腐蚀、出土文物在地下埋藏环境中遭受腐蚀和破坏,原真态选为文物何时的存在状态需要被思考、研究、解决。对文物的思考和解读更是一个逐渐提升的过程,不仅加深对文物的认知,还会有许多新的发现和收获。上图为青铜器文物刚出土时的形态,可以看到碎片很多,保存状态很差,但同时也为研究提供了很多便利条件和机会。

青铜盘病害图

  文物的保护修复过程应严格遵循保护修复规程,要针对每件文物具体的情况,首先要求对文物保存状态和病害情况进行调研,详细的分析文物病害状况,绘制病害图,如上图为一件青铜盘的病害调研后绘制的病害图。同时,围绕文物的病害现象,开展科学的分析研究,包括对文物材质,锈蚀产物,出土环境介质条件等因素进行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针对每件文物编制科学合理的保护修复方案,制定保护修复流程。一般而言,青铜文物保护修复过程包括对器物进行表面清理,去除有害锈瘤和浮锈,脱盐、拼对、矫形、粘接(焊接)、补配、缓蚀、封护,最后对器物进行随色处理等环节,下图为一件青铜鼎保护修复前后的比较。

青铜鼎保护修复前后照片

  在文物的保护修复实践中会存在很多问题需要仔细的思考,我们对文物的修复不仅仅是对其外形的简单还原,而是要正确的恢复文物原貌,还包括文物的材质与内部结构,这些都需要准确把握文物的原真性信息。

  原真性的正确把握是贯穿于文物保护修复全过程的重要环节。文物的信息有哪些,包括哪些层次方面,不同层次、方面的文物应选择什么手段对其进行研究,也值得深入思考。这些信息的研究认知和文物的价值之间有何关联?有时文物价值的准确认知、科学信息的准确解读,对文物价值的评估有很大的提升。有哪些自然科学技术或方法可以应用到文物信息的认知环节中,这些自然科学方法的原理、可获取文物什么方面的信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都是我们在文物保护修复中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

  文物信息研究的主要技术方法

  现代科技的发展,有许多新的技术方法可应用于文物信息的提取与认知中。现在,文物分析主要围绕文物形貌分析、成分分析、物相结构分析等三方面进行。大部分的科技手段主要是运用各种电磁波或物质波(X 射线、电子束、可见光、红外光)照射被分析文物材料,与材料发生相互作用后,将携带文物样品信息射出各种电磁波或物质波,通过检测器收集与分析这些信号,即可获得文物材料的形态、成分、结构等信息。此外,基于其他物理性质与材料的特征关系而建立的质谱分析、电化学分析及热分析等方法也都能应用到文物分析中,帮助我们全面系统解读认识文物。文物分析便是凭借着这些分析技术开展相应的研究,为文物保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文物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其中文物的形态分析包括X光成像、中子射线照相、红外照相等技术,可对肉眼无法识别的文物信息进行辨识,包括文物的内部结构、表面被覆盖或污染的纹饰、修复痕迹、相关历史艺术信息、器物制作工艺特点、内部病害发展状况,等等。

  文物的显微形貌分析主要借助体视显微镜、偏光显微镜、金相显微镜等光学显微分析技术以及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实现对文物显微形貌和成分的分析,从本质上掌握文物的材质信息。

  另外,文物成分分析常用的原子吸收光谱,原子发射光谱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等方法,文物材料结构分析则主要使用X射线衍射、红外吸收光谱以及拉曼光谱等手段。这些科技手段具有高灵敏度、低检出限低,可实现对微量、痕量元素的分析。从全方位的角度为文物信息的提取创建的科技条件。

  认知与发现:枣庄市徐楼村出土青铜器保护修复与研究

  2009年5月3日,枣庄市徐楼新村西某房地产开发公司工地在施工中发现两座古墓葬,其中,北面墓葬已被破坏,部分文物流失;南面墓葬已暴露出填土。报经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批准后,枣庄市博物馆等相关文物单位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葬出土了大批精美的文物,其中青铜器的纹饰极为精美、制作工艺精湛,有9件带有铭文,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后来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枣庄市博物馆联合申请立项,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开展了对这批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保护修复工作持续了三年,不仅很好地完成了这批文物的保护修复任务,还运用科技对这些珍贵的文物开展了科学研究,对这批文物的认知有了很多新的认知与发现。

青铜罍保护修复前后照片

  枣庄市徐楼村出土有7件红铜铸镶青铜器,目前青铜器的红铜铸镶工艺在学术界还存在许多争议。以一件红铜纹饰与青铜器体等壁厚的透镶纹饰青铜盘为例,如下图所示。综合运用各种分析技术,对这类红铜铸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进行了解析。青铜盘的X光成像显示,该盘在制作过程中并未使用垫片,可以推测应是先制作出红铜片纹饰,再将之器身的槽做出后进行浇铸,使红铜片纹饰与青铜器壁身等厚,红铜片纹饰的作用相当于垫片。此外,通过成分分析,青铜基体中锡铅含量分别达到了10%、20%左右,可将青铜浇注温度降低200多度,并且提高了青铜液的流动性,确保器体与纹饰的良好结合。这些认知,不仅为这件青铜盘的保护修复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也深入探讨了红铜纹饰青铜器的制作工艺逻辑。

青铜盘的照片和X光片

  又如对一件小的青铜舟的保护修复中,发现舟的腹部和底部都有刻纹,如下图所示。通过舟残片的金相分析发现,其金相组织为等轴晶组织,有的晶粒中有孪晶现象,有的晶粒内存在大量的滑移线,可见这件青铜舟为锻制而成。通过体视显微镜观察,可以看到,舟底部的纹饰是通过锋利的工具一笔一笔的錾刻而成,扫描电镜的图片进一步证明,每一笔刻纹长度约0.5mm,宽度小于0.1mm,可见当时錾刻工艺技术之高超。

锻制青铜舟的分析

(左上:青铜舟器物照片、右上:残片金相照片 左下:体视显微镜照片、右下:扫描电镜照片)

  在徐楼青铜器的保护修复中,还有很多新的认知和发现,通过这些发现,更清楚揭示了这批器物的文物价值。

胡钢老师讲座现场

讲座现场听众

  最后,胡钢老师分享了自己的实践感受,认为文物保护修复实践是加深对文物的理解与认知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通过肉眼仔细观察、触摸文物、利用现代自然科学分析方法等手段,更准确地把握、理解文物的信息,获得大量新的认知与发现,对新的认知与发现进行解读,也为后期的保护修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文经由主讲人审阅 撰稿:胡沛 摄影:崔嘉宝)

(原文标题:纪要 | 【考古学研究】文物保护修复中的认知与发现—方法选择与应用 图文转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