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李静训之四:隋代李静训墓出土玉器研究

摘要: 作者:史弘扬(南京市博物总馆)  【摘 要】隋代时间跨度短,各种艺术形式未及发展,玉器艺术亦是如此。因此,隋代玉器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传世品均少见。李静训墓中发掘的玉器虽然数量不算繁多,但在目前已经发现的隋代玉器中却占有很大的比例。本文通过对李静训墓中出土玉器的材质特征研究,分析隋代玉器对前代


  作者:史弘扬(南京市博物总馆)

  【摘 要】隋代时间跨度短,各种艺术形式未及发展,玉器艺术亦是如此。因此,隋代玉器无论是出土品还是传世品均少见。李静训墓中发掘的玉器虽然数量不算繁多,但在目前已经发现的隋代玉器中却占有很大的比例。本文通过对李静训墓中出土玉器的材质特征研究,分析隋代玉器对前代玉器的承袭以及当时各种文化因素在隋代玉器上的体现。

  【关键词】李静训墓 隋代玉器 艺术风格 文化因素

一、李静训墓简介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1957年在西安城西的梁家庄附近发现了一座隋代墓葬,这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等级规格最高的隋代墓葬。墓主人李静训是个年仅9岁的女孩,家世显耀,其曾祖父李贤为北周骠骑大将军、河西郡公。祖父李崇先是追随周武帝,后又辅佐隋文帝杨坚夺取天下,是位有名的将领。开皇三年(583年)在抗拒突厥侵犯的战争中为国捐躯,年仅48岁。李崇的儿子李敏,即李静训之父。隋文帝杨坚因李崇战功卓著,对他的儿子宠爱有加,李敏自幼教养于宫中,文武全才。《隋书》记载他“美姿仪,善骑射,歌舞管弦,无不通解”。开皇初,周宣帝宇文赟、皇后杨丽华(即隋文帝杨坚的长女)为唯一的女儿宇文娥英挑选女婿,百里挑一,挑中了李敏,封他为官,后官至光禄大夫。

  这座墓虽历经约1400年,但因未被盗掘和扰乱,除墓中易腐物外,其余均保存完好。墓中出土了大量奇珍异宝,展现了当时宫廷贵族的奢华生活。其出土的玉石器共有玉戒指2件,玉刀、玉杯、玉扣、玉兽饰各1件,玉饰4件,玉钗3件,水晶头钗3件,白玉小珠6颗,水晶珠1颗,玛瑙珠一串共14颗和琥珀饰1件,这些玉石器有的佩于墓主人身上,有的在墓主人身旁。另有陶俑和明器共90件,金银器共31件,铜铁器19件,此外还有残缺的铜环、铜饰品等尚未统计在内。玻璃器共24件,骨木、漆器共16件。其中金银器中又有嵌宝石金项链1件、嵌宝石金手镯2件。李静训墓的发掘不仅提供了一批断代典型器,同时也为研究各类器物的墓葬放置提供了确切依据。

  二、李静训墓出土的玉器

  李静训墓出土的玉器有玉钗、嵌宝石金项链、镶玉金手镯、金口玉盏、玉佩饰等,研究价值极高。

  白玉钗(见图1),由新疆和田白玉雕成,造型规整,端首近方形,下连二叉,叉端尖锐。《释名·释首饰》:“钗,叉也。象叉之形,因名之。”《玉篇》:“钗,妇人岐笄也。”隋炀帝时,宫人插钿头钗子,常在端午日赐百官玳瑁钗冠。汉代以前,古人常用的传统束发器具和发饰通常是单枝圆柱体的笄。隋代的钗,应该由笄演化而来,改玉笄的单支为双支是造型的更新与飞跃,且在形象上达到了对称美。玉钗比玉笄增加了功能的实用性,因双支插入发内,阻力加大而更为牢固。隋代玉钗开唐宋玉钗之先河。

图1 白玉钗

图2 金口玉盏

  金口玉盏(见图2),高4.1cm,口径5.6cm,足径2.9cm。玉料呈白色,腹直体深,上阔下微敛,平底实足,镶金口,卷唇,通体光素无纹,造型简练,抛光细润。此杯由上等和田白玉雕琢而成,保存相当完整。其柔和的光泽、温润的玉质、洗练的造型使得这件小小的器物显得高贵典雅、器宇不凡。金玉互为衬托,富丽高雅,成为隋代墓葬中不多见的出土珍品。玉杯的主人李静训从小生长于宫中,是名副其实的“金枝玉叶”,她的早逝令整个皇室悲痛欲绝。金口玉盏饱含着“金玉满堂”的寓意,也寄托着亲者的哀思与祈福。这件精美绝伦的皇室之器,应该是墓主人生前喜爱的物品,死后作为随葬品陪伴着她。

图3 白玉兔配饰

  白玉兔佩饰(见图3),玉兔长2.7cm,高2cm,由上等白玉制成,玉质泽润。此玉兔用白玉立雕而成,兔昂首,双目前视,尖口紧闭,双只大耳。兔体丰满光滑,四肢弯曲,伏卧于地,后有一短尾。其造型生动,琢工精致,抛光明亮,是一件难得的巧品。此器或为李静训生前心爱之物。古人对玉兔十分崇拜,神话传说谓月中有白兔,诗人李白写下了“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兔形玉雕多见于商周两代,其后消失直至隋唐两宋时期方又出现,存世数量极少。隋代的兔形玉雕风格承六朝但又不似之前粗犷的风格,而逐渐趋向精巧细致。

图4 镶玉金手镯

  镶玉金手镯(见图4),长径7cm,短径5.5cm。这对精巧的纯金椭圆形手镯,每个分4节,节两端嵌珠,半球形,无色透明状。各节以方形嵌青绿色玻璃珠的小节相连,开口为钮饰,一端花瓣形扣环,上嵌6颗小珠。另一端为钩,钩端亦嵌一珠。钩及环端为活轴,可自由开合。

三、从李静训墓出土玉器分析隋代玉器艺术风格

  纵览此墓出土的玉器,无论是生活用具还是佩饰物都是清一色的白玉制品,除一件玉杯、一枚戒指因埋葬了千余年而微有黄褐色沁斑外,其他器物均色泽纯净,玉色洁白晶莹,玉质温润呈半透明油脂光泽。

  形制上,李静训墓出土的玉器基本都是生前所用物品,说明用玉制度已走向实用化和装饰化,打破了商周以来的礼制用玉体系,逐渐贴近生活。圆口、平唇、平底假圈足的玉杯造型与六朝和隋代的青瓷杯造型基本一致,与同墓出土的小琉璃杯造型也极相似。玉钗、水晶钗、扣饰应为隋代创新的器物,汉代、南北朝时期均未见此造型。出土的玉兽栩栩如生,雕法简练,形象写实。

  制作工艺上,隋代玉器多光素无纹,造型简朴。隋代继承发展了前代玉石器制作工艺,其雕刻刀法简练,线条流畅,做工细巧,抛光精致。玉器材质以玉为主,辅以玛瑙、玉髓、绿松石、蛋白石、水晶、紫晶、琥珀等。琢磨技艺较精细规整,盏的圆度很精密。动物形象为圆雕,刀法简练,风格粗放。隋代玉器在构思方面脱离了神秘化、理念化儒家礼制性玉器思想意识的束缚,创造了形象写实的艺术风格。

四、影响隋代玉器的文化因素

  隋代统治时间虽仅有短短的37年,但隋代却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朝代。隋王朝通过“丝绸之路”的商业往来,恢复了几个世纪前因割据纷乱几乎中断的对外关系,促进了中国与西亚的相互交流。在东亚地区,隋王朝与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频繁来往,尤其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隋炀帝曾派裴矩出使西域,还派使者出使远至东南亚真腊、赤土等国,以招引各地商人来参观贸易,隋代的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增强,也为后世盛唐打下了一定的基础。随着对外关系的改善和交流的发展,中原商品销售至欧洲、罗马、波斯等地。许多欧洲商人居住在城内,派使节前往朝拜,致使隋代玉器上具有浓重的波斯风格,如李静训墓出土的镶宝石金项链与镶玉金手镯。镶宝石金项链的材料青金石是一种极为古老而名贵的宝石,产于阿富汗,自开发利用后,并运往西亚、埃及、伊朗和中国。因“色相如天”,中国一般采用青金石作祭祀品或礼器。镶玉金手镯也与中国传统手镯的形制不同,独具异域风格。再者墓中又随同出土了一枚波斯钱币,足以看出隋代时外来文化对玉器的影响。

  隋代玉器制作基本继承了前代工艺,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创新,但由于隋墓发掘很少,玉器极为少见,传世器屈指可数。隋李静训墓发掘出土的稀世珍宝固然重要,但于考古学而言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批代表隋代断代的标准器。出土玉器的材质特征对我们了解隋代玉器对前代玉器的承袭以及当时各种文化因素在隋代玉器上的体现,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杨柏达.出土玉器鉴定与研究[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4.

  [2]常素霞.中国玉器发展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3]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吕树芝.李静训墓石棺[J].历史教学,1985(01).[5]唐金裕.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J].考古,1959(09).

  [6]熊存瑞.李静训墓出土金项链、金手镯的产地问题[J].文物,1987(10).

==========

原载于 《文物鉴定与鉴赏2017年3期

版权归原版权人所有

本文仅供信息交流之用

如有侵权请留言删除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