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世纪发现丨浙江安吉发现全国罕见的越国贵族大墓

摘要: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摄影 方向明 马黎   部分图片由田正标 游晓蕾提供  10月31日上午9点,我站在一座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大墓的“心脏”:墓主人的棺椁前。  我的心脏也跳得厉害。  长方形的独木棺里,大片黄土中,星星点点的绿,晶莹剔透的绿,纯正的绿松石的绿。  惊艳二字,此时显得肤浅,不及亲眼所见之万分之一。     ...


  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马黎 摄影 方向明 马黎

  部分图片由田正标 游晓蕾提供

  10月31日上午9点,我站在一座距今2500年前的春秋晚期大墓的“心脏”:墓主人的棺椁前。

  我的心脏也跳得厉害。

  长方形的独木棺里,大片黄土中,星星点点的绿,晶莹剔透的绿,纯正的绿松石的绿。

  惊艳二字,此时显得肤浅,不及亲眼所见之万分之一。

  

  先报告下我的定位:浙江省安吉县递铺街道古城村,距离安吉县城20公里的龙山山间。远远望去,在一座海拔41.8米小山之巅,矗立着一座像金字塔形的大墓,如此高耸,有一望众山小之气势。

  

  这一天,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6点,来自国家文物局、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山东、陕西、四川、湖南、江苏等地近50位文博考古界的大咖级专家,聚集到了安吉,这个浙江秦汉时期的浙江“省会城市”——鄣郡郡治的所在。

  大家就为了一件事,一座发掘了4年,沉睡了2500多年的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园,终于解开了面纱。

  它的名字,不起眼,你可以叫它八亩墩,但它有一个标准编号:安吉龙山107号古墓葬

  这是安吉龙山越国贵族墓群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大墓,编号107。

  每次一有重大发现,很多人都会来问我:到底重要在哪里啊?有时候,往往是一言难尽的。但这个大墓,或许我可以先粗暴地摆出几个关键词:仅此一例,仅此一例,首次,首次

  什么都不说,你应该已经get到它的分量了。

  先说卡司。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批准了107号墓葬的抢救性发掘方案,颁发发掘执照,并列入“十三五”期间国家文物局重点资助项目

  这3年以来,无论发掘前,还是发掘中,已经多次召开专家论证会。为了八亩墩,浙江成立了以浙江省文物局局长柳河、中共安吉县委书记沈铭权为组长的墓葬发掘领导小组,以及由国内相关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墓室清理阶段,还邀请驻场专家现场指导工作。

  还有一把重要的尺子——这是浙江近20年来,继绍兴印山越王陵发掘之后,浙江越文化考古另一项重大发现。

  估计很多人对印山大墓的名字有点陌生,但他的儿子,你肯定知道:勾践。印山大墓的主人允常,是越国第一代国王,也是勾践的老爸。

  1996年-1998年,印山越王陵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考古发现了一些贵族墓,但级别还不到最高,而如今,八亩墩的发现,可以和越王陵PK一下了。

  你应该已经感受了八亩墩强大的气势了。那么,墓主人究竟是谁?这是目前“八亩墩猜想”中最大的悬念。

  悬念固然可以猜想,但实际上,八亩墩在2500年后还“活着”,并不容易,首先,这是一个劫后余生的故事。

  

  

(一)

  这次发掘是抢救性发掘,因为出现了恶劣的盗墓。

  先看两个洞,你就知道它伤得多重。2011年、2014年,八亩墩墓两次被盗。

  这是2011年的盗洞,一看形状,考古队员就知道是人为挖的。浙江一带人工挖的盗洞都是长方形的,连尺寸都相似,大约60X110,也就是一个人刚好可以过,两边有脚窝,类似攀岩,可以爬下去。

  

  

  已经在安吉驻扎了20年,八亩墩大墓的发掘领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田正标,和安吉县博物馆老馆长程亦胜等人顺着这个盗洞爬了下去。

  深度8米5。到了底下后,土比较干净,还好,没有盗到墓底,对墓的扰动没有太大的影响,也没有碰到关键位置。“如果到底了,有机质东西朽烂后土会比较杂,这也跟现在发掘的情况吻合。”田正标说。

  

  如今,八亩墩主墓的深度为9.5米,也就是说,还留着不到1米。

  本以为幸免于难,谁知又有第二次,这次几乎是致命的。

  2014年的一天,很多村民听到山上传来很响的声音,以为是放鞭炮,实际是盗墓的爆破声。

  这个盗洞是圆形的,底下也不规则,这是爆破的痕迹。最要命的是,盗墓份子居然横穿而过。也就是说,先一竖,再一横,可以想象,墓葬经历了怎样的致命一击。

  

  从现场的碎片,后期拼复,以及案件侦破后追缴回的4件精美的原始瓷器,初步判断墓葬时代为春秋晚期。但这还反映出一个遗憾的信息,这次盗墓已经到墓底了。

  也就是说,八亩墩现在伤得最重的地方,就是2011年第一次盗墓没有挖到底的这部分。

  到底伤得多重?

  请跟我回到现场,回到开头大墓的心脏地带。

  这是绿松石冠饰,一根簪子穿过,成为一个完整的髻,旁边还有耳饰,仔细看,两边对称,两端是流苏,可以推断,这里是头部,头部朝东。

  这是4年来,八亩墩大墓的最新发现,也是非常重要的发现,就在今年9月底。

  “当时挖到8米多的时候,真的有点灰心。”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昊德回忆那几天,可以说,有点心惊肉跳。

  虽然知道第二次盗墓已经到底了,墓室主要的地方,全部都“咬”过了,但大家反而更仔细,每一个动作,几乎以毫计算。

  当发掘快接近墓底还剩30-40公分的时候,每隔5公分,考古队员就要刮一次面,刮一次,观察一次,观察整个盗洞究竟扰到什么程度。

  但每一次刮,都没东西,就快要到底了,田正标说,会不会盗墓份子已经全部翻遍了?

  在接近底层的时候,靠近墓坑,椁室和盗洞连接的地方,田正标突然觉得有点苗头。

  考古队员在清理的时候,没有一直清到底,还隔了一层淤土层,没有挖掉。

  什么意思?

  因为盗墓,在墓葬坍塌之前,地下已经形成了一部分淤土,有好多东西就在坍塌的过程中陷入到了淤土中。他觉得,可能还会有戏。

  但实际上,清理到棺时,并不是在淤土中,就在棺底,一点绿色,一颗绿松石出现了,安吉博物馆的一位馆员柯安顺一眼看到。

  “有一颗!”

  “又有一颗!”

  “那里有两颗!”

  

  这块区域,居然正是盗墓伤得最重的地方,它离绿松石冠饰,只剩不到10公分。

  只差这么一点点,或许我们就无法看到它了。这是偶然。

  但还有一个必然。如果没有考古人如此细致地清理,一点一点发现,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和希望,也许这些比米粒还小的透露墓主人身份重要信息的绿松石,也没有机会“复活”。

  

肉眼其实看不清楚,咪咪小的绿松石珠子

  “一般我们会把盗洞的扰土全部清理完后,才清下面的土,那么很可能下面的土就清理掉了。所以我们最后清理的时候,非常慎重,非常非常仔细。”

  最后,绿松石的髻,冠式的形状,对称的“流苏”,一一露出。“这对复原它的冠饰有很重要的意义。”

  

  绿松石在越墓中出现,并不是第一次。

  东山前山越国贵族墓就出土了大量绿松石串饰。八亩墩大墓里的绿松石为管珠类,非常细小。除了头部的簪子、髻、冠饰,还有大量细碎的珠,半粒芝麻大,却每个都有穿孔,可能是穿缀在当时的服饰上,尤其在胸部比较多。可见它的精细程度,不是一般人可以享用的。

  

  

  当时在清理绿松石时,田正标就非常困惑:这个怎么搞啊,我稍微取土的动作大一点点,就会把这些珠珠带掉。所以,独木棺的头部和胸部这块面积,只有2平方米,就发掘了十多天。考古队员用牙签,把绿松石一点点剔出来,而不能用刷子等等,如果用刷子一刷就刷掉了。

  墓主人是谁?谁戴?是女的?但是,越地男子也佩戴冠饰。

  棺外,还发现了一只螺旋纹的盒子,材质漆木器可能性比较大,里面都是精细的绿松石管珠。可以说,这是一只首饰盒。

  

  很多专家倾向于墓主人是女性,上海博物馆研究员宋建说,甚至可以大胆猜想,会不会是一位女王?

  “不能就因为出现了一个绿松石,就认为他是女的,难道有30多个男人给她陪葬吗?”国家文物局前副局长童明康开了个玩笑,大家都乐了。

  就像专家说的,这是一个八亩墩猜想。

  别急,我们暂且按下不表,故事才刚刚开始。

  

(二)

  2016年10月,八亩墩发掘正式开始。

  抢救,不仅仅因为这个区域最大的墓被盗,需要抢救性发掘,更重要的是,“我们希望它能解决一些问题,将龙山107号贵族墓园的发掘纳入安吉古城大遗址考古课题内,在整个墓园揭露的同时,开展以城与墓的连接为主线的大范围勘探工作。”

  我们先来搞清一个概念,安吉古城遗址和八亩墩大墓,什么关系?

【知识点】

  安吉古城遗址是早期越国的重镇和秦鄣郡郡治,是长江下游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迄今已知太湖南岸及浙江地区同时期保存最好的越国城址。它历经东周、秦朝、两汉、两晋,跨度长达七八百年,已考古出土印纹陶器、原始瓷及建筑构件板瓦、铜瓦、瓦当等大量春秋战国至两晋时期的珍贵文物,文化更迭频繁、内涵丰富。

  

  安吉龙山古城遗址是继良渚遗址之后,浙北西苕溪流域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浙江古越文明之光。这里可考据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2500多年前,是国内除了绍兴外,另一个研究越文化的重要区域。

  

  2011年,安吉古城和良渚、上林湖等都入围了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安吉古城及周边遗存平面分布图

  而八亩墩大墓,就在城址的东南方向,距离非常近,只有850米,只隔了一座山。

  那么近,必然要问个为什么,墓和城,什么关系?

  这些年,考古队员在安吉古城外围,陆续发现了三个非常集中的墓群:龙山墓群、笔架山墓群、上马山墓群。但从等级上来说,龙山墓群无疑是最高的墓群,目前总共发现了268座墓,而八亩墩,也就是107号墓,就属于龙山墓群。

  首先,它离古城非常近,最重要的是,墓群里发现了一批体量非常大的,且封土形态大体呈覆斗状——你可以想象一个斗倒扣下来的形状,而这种形制,绝不是一般人能享用的,平民老百姓就堆一个土包。

  

  最有意思的是,八亩墩,对面还有一座九亩墩,是龙山墓群里等级最高的两座大墓。这两个紧贴的双胞胎,墓葬体制,包括周边陪葬墓的布局,几乎一样。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认定八亩墩的级别是什么,那九亩墩也八九不离十。

  会是夫妻墓吗?田正标说,有这种可能性,还有一种可能,如果是王侯一级,那就是两代人。而且墓葬体量大小一样,身份等级应该差不多。

  其实,八亩墩的发现很早,因为它太明显了。

  

  白色半透明保护棚像一顶帽子,戴在顶上,远远看去,这个大墓遗世独立,傲视群雄。

  20世纪80年代,安吉县在调查中就发现了龙山墓群,其中最先发现的,就是八亩墩和九亩墩,他俩就在山头,一看就看到,特别明显的“金字塔”形状。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八亩墩已经是个幸运儿,这么大的目标,按道理在历史上早就被盗空了。但如今,形制和墓园结构保存得非常完整,而考古队员在发掘之后发现,它在漫长的历史中,还真的没有被盗过,只有2011年和2014年两次打击。

  4年发掘一个大墓,时间为什么这么长?

  “我们不是抢救性发掘一个大墓,而是完整揭露整个墓园,覆盖范围有35000平方米。”

  更难得的是,墓园结构这么完整——墓园由主墓、陪葬墓、隍壕三部分构成(三部分什么意思,下面会讲到)。

  因此,这是一个要素齐备、相对封闭的高等级贵族墓园。截止目前,这种墓园结构在江浙地区乃至全国,非常罕见。

  其实,浙江发现过很多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高等级墓葬。比如也是在这个龙山墓群里的龙山141墓,还有长兴鼻子山也有一座墓,出土了整套原始瓷乐器。东阳前山贵族墓也是,数量还挺多。

  “但是,以前我们都是抢救性发掘,也就是说,八亩墩被盗了,我们只发掘中心这个大墓,那就比较简单。实际上,对整个墓园如此完整的揭示,八亩墩是第一次,我们把整个墓园范围全部翻了一遍。”

  这绝不是很简单地像翻书那么“翻一遍”。

  刚才,我们说到墓园三结构,目前发现了31座陪葬墓,分为两圈,包围着中心主墓,众星捧月。而且还两两对应,太规整了,布局那么严谨,显然是在告诉你,此地很特别。

  

龙山107号墓(八亩墩)墓园结构(航拍)


  2016、2017年八亩墩发掘航拍(蓝色区域为陪葬墓及保护棚),看这张你应该能感受到这种众星捧月之感,而隍壕,围绕山体一周。什么意思?

  印山大墓也有,你可以理解为护城河,相当于边界。“同时我觉得它不仅是边界,也是等级的象征。除了浙江印山越王陵有隍壕,这是第二座,而且非常规整。”

  

八亩墩墓园隍壕西北转角(东南—西北)

  在现场,我看到了两座陪葬墓,一墩一墓,墓底葬具已经完全朽烂,不过陪葬墓形制还不一样,有三种样子。

  一种石床墓,很特别,坑里面铺了一层石床,很特别,墓室的后方堆成三角形,推测可能人字坡,和印山大墓形制一样。这种底下铺石床的陪葬墓发现了22座,占了大头。

  

  

  其中一种陪葬墓的类型,石床墓,还有一种陪葬墓,就是土坑墓,没有石床。

  而且,陪葬墓出土陶、瓷、玉、石等随葬器物346件,其中原始瓷器反映了越国原始瓷的最高水平。

  “越国,春秋晚期到战国,原始瓷的质量是非常高的,胎釉结合得非常好。而我们在主墓和陪葬墓里还看到了和同时期的器物不一样的形制,比如盅式碗,越国贵族吃饭用的碗,碗的深度,春秋晚期流行一种深度,一种形制。但在这个墓里,却出现了特例,两种深度的碗都出现了,两者共存,比如像8-10公分深的碗,以前没有看到过。”田正标说。

  我们就会思考,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这两种盅式碗是一样的吗?是同一种用法吗?

  “因此,我们就需要探讨,外围这么多规整的陪葬墓,和中心主墓,到底什么关系?”田正标说。

  难道真的是31个男人给一个女人陪葬吗?当然是个玩笑。

  “这是我们以后的研究方向。”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此前没有任何参照和范例,这是一个“新鲜”的实物,太珍贵了,可以得到大量以往不知道的信息。

  陪葬墓的布局,跟主墓一致,但它的随葬品不是非常丰富,差距非常大。

  比如中间主墓体量大,出土的陶瓷器非常多,还有玉石器,外围还有器物坑。但是,陪葬墓很简单,随葬品就是越墓中常见的硬纹陶原始瓷,当然,和其他越墓比较,品味要高一点,但数量也不多。

(三)

  有意思的证据,太多了。

  穿过主墓的墓道,一抬头——墓道壁面及底面,发现了立柱、篱笆和横撑木。你可以理解为一根根木头把墓壁撑住。

  这是八亩墩大墓除了独一无二的墓园结构之外,第二个让考古队员惊喜的重要收获。

  

  这太奇怪了。

  考古队员在发掘主墓的过程中,非常疑惑:这个墓,到底是挖了一个坑,还是堆了一个坑?

  这个问题,对普通人来说,可能并不太在乎,但对研究越墓葬俗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信息。

  田正标说,江南地区吴越墓研究的专家,其实都带着这个问题在做研究。20世纪80年代,江苏曾经有这样的例子,在墓壁上发现了这种独特的痕迹。但当时,没有人讲这个过程,也没有提出来是为什么。

  八亩墩主墓的墓口很高,在距墩顶3.5米层面发现东西向甲字形墓坑,前期勘探是5米以下才到墓口。

  

  什么意思?

  原来我们一直觉得越墓的土坑非常浅,几乎可以成为越墓的特征。发掘八亩墩的过程,田正标觉得,未必。

  而且,从墓葬的营建过程来看,这个坑不是挖出来的,而是堆出来的。主要的依据就是刚才说的,墓道壁面及底面,发现了立柱、篱笆和横撑木的痕迹。

  而且立柱是包在墓道边上的堆土里的,“所以,从叠压关系来说,先有立柱,再来堆土,明显有先后顺序。这是发掘的重要收获。”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地方。

  主墓土台的上面,是一条一条的夯土,和绍兴印山的营建结构完全不同。印山的大墩,是整体从下到上一层层堆上去的,八亩墩的夯土,一块夯,一块夯,一块块拼起来夯的,它有一个专业名称:“分块版筑”的夯土技术。

  田正标前些年在安吉古城边上发掘另一座小城时,发现已经使用了这种技术,年代上跟八亩墩可以对应起来,说明在这个区域里流行这种技术。

  但,田正标又发现另一个关键问题,这种夯土技术,却和印山大墓完全不同。

  那是不是说明墓主人的身份,尽管高级,但高不到顶端?还高不到越王的级别?

  接下来,有请八亩墩和印山大墓,再PK一下。

  八亩墩大墓海拔41.8米,跟印山王陵几乎一样:41.5。居然连落差都差不多,印山王陵的顶部到平地,落差20米,八亩墩也是19到20米。

  但两者的体量,是不能比的,印山的墓坑墓道加起来100米,八亩墩这个墓葬加起来只有20多米。

  田正标一直在思考,两者虽然不同,但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去解释。

  比如,区域不同。绍兴是越国的中心区,那么按照越国的疆域来说,安吉是边缘区。如果越国的历史要重写,那么这个地方,是不是比允常、勾践称霸的年代更早一些,所以国力相对更弱。

  还有一些发现。

  比如墓室与墓道之间首次发现了草包泥垒筑的封门墙。

  也就是说,墓埋葬完后,人退出来,把门封掉,把墓填死。

  

龙山107号墓草包泥封门墙(东南—西北)

  这种草包泥的堆筑技术,和良渚人堆水坝的草包泥是不是一样的?田正标说,良渚的草包泥是一块一块的,大小比较接近,但这里的草包泥,能看到一块块的,但大小不一样,土还不一样,有黄色的,有褐色的,有灰色的,有深灰色的土,还要继续做一些分析。

  这里作为墙,是无疑的,但显然,这里非常特别,跟一般的做法完全不同,是精心设计过的。

  一切指向,都在往那个高处走,考古队员一直在等待更重量级的发现。

(四)

  墓外,果然天外有天。

  器物坑的发现,是八亩墩大墓的第三大重要收获和亮点。

  器物坑在越墓里,尤其是高等级墓葬中,是一种标配。八亩墩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一直心心念念着要找到它,这样才能证明它的高等级。

  直到最近,在发掘的最后阶段,它终于露头了。

  我在一个“半山腰”的位置,看到了它,壮观——这个词很虚,但如果到了现场,你会感同身受——喔!

  不仅是它的样子——很长的长条形坑,像一条长龙,有23米长,只有1.3米宽,沿着坡度延伸,“我们没有发现过这么长的器物坑。”

  

  

  最壮观,也是最重要的是,坑里放了什么——坛坛罐罐,泥制陶和夹砂陶器,有印纹硬陶坛(器物表面密密麻麻的印纹)、罐、原始瓷器等等,体量很大,像腌菜的缸。

  壮观的是,它们摆放得非常整齐,两个一排,三个一排,还带着盖子。

  这意味着,它们里面装着东西。这样明确用来盛东西的大坛子,目前发现了70多件。

  什么东西?

  考古队员发现,里面有好多淤土,这些淤土,是什么成分,还要进一步做分析,但可以肯定,里面原来装着东西。

  目前,考古队员只在两件很大的带盖印纹陶器里,发现了东西,一件,里面装着骨头(不是人骨),另一件,装着贝壳(具体什么贝壳,还要分析)。还有一件,盛放着液体(什么液体不明,还需检测分析)。

  

  

  此时,我们可以略开下脑洞,吐骨头的罐子,盛海鲜的大缸,难道,这是“长桌宴”,还是仓库?

  除了大坛子,我还看到了一系列像我们炖汤,炖燕窝一样大小的盅,也带盖子。“釉真好啊,满釉,胎薄,到底身份不一样。”专家们在现场感叹。

  

像不像炖汤的小盅

  “这对我们研究越国贵族墓器物坑的埋葬制度,非常重要。比如,它里面到底放什么东西,后期我们可以通过科技的手段得到结果,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个排序,比如排在前面的是放什么的,排在后面的,是放什么的,这就代表着一种制度。这样高等级的墓葬一定有它的制度。”

  到底这个器物坑什么用?

  会不会是后院里的仓库?会不会跟祭祀有关?

  田正标说,越地礼制化的进程跟中原相比,相对落后,不一定能够和中原同步。但这不代表越国在称王,以及称王之前这段时期,完全没有礼制。

  “八亩墩的发掘,我们可以说,它有礼制,不管是墓园结构,还是独占山顶的地位,都在显示它的地位,是有制度的。因此,器物坑里的这一套东西,应该是按照当时一套制度摆放的。

  “它代表了越国最高等级墓葬的规制。至于是不是王侯一级的规制,最后,我们还要用结果说话。”

  

印纹硬陶罐

  知道等级非常重要,这样我们才能知道社会面貌,“人以群分”究竟怎么分。就像良渚墓葬,我们就知道了良渚王用什么,平民老百姓用什么,越国墓葬也同理。

  “到越国春秋晚期,尤其到了战国,受中原的影响更大,开始更多强调等级、礼制,随葬品也不一样,以原始瓷的鼎、豆为主,跟中原紧密接轨,只不过中原有铜器,我们有原始瓷,就是最高等级原始瓷。”黄昊德说,比如在器物坑里就发现了7个泥质陶鼎,就使我们联想到了中原的用鼎制度。

  那么我们就可以去做对应。我们在墓园中继续发掘其他墓,低一等级的墓,包括普通老百姓的墓,我们在龙山墓群里就可以划定区域,有些区域的墓非常小,在这些区域做一些工作,我们就能够对越国的社会结构,看得更清楚。”

  为什么器物坑发现得这么晚?

  先看地形。

  我在器物坑前蹲着,有点陡。这个位置在主墓“脚下”,山的北坡,刚好在一个杭州话说“截里沟咯”的坡度上,北边高一点,南边低一点,一个“半儿八截”的位置。而北坡又非常陡,这个区域,刚好有许多山体风化的磨砂岩冲刷下去,把坑口覆盖掉了。

  

原始瓷碗

  “真的很难发现,这是很折磨人的事情,我们一直希望找到,还好,找到了,还算好。”田正标说。

  墓园完整,营建过程如此复杂、考究,又处于山头之上,那么大的劳动力不是一般的人可以支配的。

  

  田正标做过计算,大墓的土方量很大,壕的土方量有两万方,大墓也是两万方。说明这个墓主人具有很高的身份,才能够调动如此庞大的劳动力。

  因此,如今对龙山107号越国贵族墓目前的定性如下:八亩墩为春秋晚期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墓主人不排除越国王侯一级的可能性,处于越国高等级贵族墓发展历程的关键节点。

(五)

  这个关键节点怎么描述?

  “是否就在允常称王之前,它的国力确实还没有到那种地步,无法和中原王侯级别的墓葬比较。”

  考古专家非常审慎,这个墓定义为“墓园”,但也有专家表示,会不会是王的陵园?现场,专家们提出了好多猜想:王、侯、国君、高等级贵族、王后……

  

主墓发掘后全景(西—东)

  会是允常爸爸,也就是勾践的祖父夫镡的墓吗

  “八亩墩的重要性,在当时的时代,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可以说是时代转折点。我认为它比允常的时代要早一点点,反映了越国称霸前的礼制葬制葬俗,社会发展的状态。”

  田正标认为,允常和他的父亲夫镡这一段时期,在越国是转折点。为什么到允常时能称王?那么在这之前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现在还不能下定论,有很多可以探讨的地方。如果能够确认这个区域,就是允常之前越国的一个中心,包括这个墓,如果是他父亲的墓,是一个王陵,那么这个区域对于越文化的研究来说就非常重要。

  “允常称王开始,越国发展开始非常强盛。而八亩墩,有这样的规制,却没有出这么高等级的东西,我觉得也可以理解,因为它处于时代的转折点,我们希望继续做工作,尤其是不同等级的墓葬,不一定要挖这样的大墓。”

  有那么多猜想,还无法下结论,是因为目前还缺少铁证。

  所有指标几乎都达到标准了,但要明确实证墓主人的身份,目前大墓还没有找到绝对重量级,且能盖棺论定的随葬品。

  “通常我们认为墓葬达到一定的级别,这时候会出现一些重要的标志,比如玉覆面,代表墓主人身份主配的一套东西。墓志铭,青铜器上‘某某人之器’,也没有发现反映等级意义和礼制意义的乐器,所以,现在还没有到下定论的时候。”田正标说,目前发掘进入尾声,但还没有结束。

  11月,考古队员将继续清理墓外器物坑及其他墓园范围内未完成的发掘工作。

  11月上旬,包括绿松石在内的墓底特殊遗迹,这些精贵的器物,将统一“打包”移至新建的安吉考古保护中心,开展实验室考古清理并开展相关研究。

  11月中旬,考古专家将全面提取器物坑内器物内外样本,对器物内原有存储物着手进行相关检测。

  很震惊,很兴奋。”北京大学教授、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说,根据目前的这些材料,从历史学的角度,对越国历史的研究期待新的结论,肯定是有的,过程恐怕不是一年两年可以弄清楚的。

  

  保护更重要,我们在建遗址公园,这是很必要的,我们发现的不只是107大墓,周围还有很多墓葬,很多石室土墩墓。对安吉来讲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今年良渚申遗成功,浙江考古界令人瞩目,我期待有更多发现。良渚是五千年前早期国家,后来的发展根据文献记载,在越国强大起来,争霸,但面貌不是特别清楚,只有考古工作做到一定程度,才有真凭实据。

  (六)

  请大家对这个考古队进行奖励!”晚上6点15分,一天的研讨结束,李伯谦先生有感而发。

  田老师,这是不是你在安吉20年来做的等级最高的墓?我问。

  田正标说了一句话:如果按照我个人总结的话,我以后也不会挖这么大的墓了,我觉得是一个终篇。“我觉得20年不是资本,只是机遇,也是跟安吉的一种缘分。”

  田老师说,做完这个墓葬后,主要工作会交给年轻人继续完成,“这也是梯队的培养,也是一种传承。”

  

【多了解一点】

  一个大墓带来的蝴蝶效应

  八亩墩大墓有多重要,还有一件事可以印证,它带动了安吉考古保护中心的建设。

  根据国家文物局指示及按照国家大遗址考古的要求,发掘107号墓葬的同时,必须建设考古保护中心,在考古保护中心建成之后,才可以进行主墓发掘。

  

  在浙江省文物局的领导下,安吉人民政府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商定,由双方合作共建浙江安吉考古保护中心。中心建筑由安吉政府出资兴建,建成后交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使用。室内办公及保护设备由考古所购置。安吉考古保护中心于2016年10月开始设计,2017年11月正式动工兴建。同时,绿城也作为企业参与共建。

  这种遗址公园的建设模式,也走在全国前列——地方政府、企业、考古所三者合作,或许能为遗址公园的文物保护提供一种浙江经验。

  而这个保护中心,也是良渚遗址保护中心之后,浙江第二个保护中心。

  保护中心建筑面积约6000平方米,内分实验室考古、考古资料整理室、文物库房、办公、资料信息、学术交流等功能区块,是一个集考古研究、科技保护、文物储藏整理、学术交流的综合体。

  目前,中心主体建筑和内部装修已经完成且交付使用。中心的办公、文物库房设备省考古所也已经采购完毕。考古保护中心将是安吉古城国家大遗考古及文物保护的基地,这里将成为浙江吴越文化研究基地、南方有机质文物保护中心乃至浙江商周考古工作的重要平台。

  安吉古城国家大遗址考古及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安吉古城的长期的考古工作开始于21世纪初。

  2001年开始对对安吉古城进行调查和试掘,2005年开始在安吉古城、上马山墓群、笔架山墓群进行长期的考古工作,2011年《安吉古城考古工作规划(2011——2015年)》获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开始对安吉古城为核心的区域进行了系统调查,建立了以安吉古城为中心,涵盖周边遗址、墓葬的大遗址格局。截止2019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田正标研究员为首的考古团队已经在安吉开展了近20年的考古工作,成果丰硕,目前,安吉古城被列入国家150处国家大遗址之一、安吉古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经立项。

  

  如有侵权,即刻删除。

- 完-

亚洲考古发布(Asian archaeology)

综合整理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来源 丨钱江晚报2019-10-31

以上图片版权均归作者所有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