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日本木作工具及工匠技艺”系列讲座之二丨 纪要:中日木作工具的比较

摘要: 2019年11月7日晚七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座101座无虚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特别邀请到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馆长赤尾建藏先生及日本大工栋梁阿保昭则先生在内的三位大工到场,就“中日木作工具比较”展开讲座。本讲由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院长主持,本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教授、助理教授彭明浩到场。其间,助理教授俞莉娜担当此次系列讲座翻译。本讲到场的学界及业界听者众多,他们分别来自故



2019117日晚七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A101座无虚席。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建筑教研室特别邀请到日本竹中大工道具馆馆长赤尾建藏先生及日本大工栋梁阿保昭则先生在内的三位大工到场,就“中日木作工具比较”展开讲座。本讲由考古文博学院张剑葳副院长主持,本院文物建筑教研室主任徐怡涛教授、助理教授彭明浩到场。其间,助理教授俞莉娜担当此次系列讲座翻译。本讲到场的学界及业界听者众多,他们分别来自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建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北京联合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


本讲主题围绕中日木作中的代表性工具展开,以图文、实物、大工演示的形式展开。讲座伊始,赤尾先生就锯齿的五种形式切入,申明树木的纤维特质与实操中锯齿形制的选择具有相关性。继而引入“锯、铇、凿子三种工具的


讲座主持: 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 张剑葳


一、锯的发展史

青铜锯在公元前20世纪到16世纪的时候就在埃及开始使用,公元前14世纪左右,现今使用的工具就已经全部出现。中国商周开始使用青铜锯,出土物的锯齿基本全为素齿,一部分锯使用了前后的倾斜。

铁锯最早见于埃及公元前8世纪-公元3世纪。锯子见有锯齿的前后、左右倾斜。绘画史料中也见有中央支柱和两侧支柱式的锯子。中国的锯子在秦汉时期普及,种类和形状都较商周时期的青铜锯更丰富、先进。大部分这一时期的锯都用于木工工作。日本在4-5世纪开始使用锯子,是小型的短册型,在铁板上科出素齿的做法。6-7世纪,锯尾装木柄的茎式(也就是铁件插入木柄)的锯较多。锯齿多做出前后、左右的倾斜,体现出了工具的进步。这锯子并不是用作建筑加工,而是用来对装饰进行加工。中国唐代(7-9世纪)的书籍内,描绘了锯身宽度较小的自立形式锯和弦式的锯子。这两类锯子均为直柄的形式。12世纪的清明上河图中出现了中央支柱的框锯。14世纪,日本开始出现了树叶型锯,主要用于材料加工。15世纪之后,中国的中央支柱型大框锯传入了日本。这类锯子仅仅使用了200年的时间就被后来的前挽大锯所取代。17世纪,根据用途的不同,锯的形状开始出现严重分化,锯的基本形式根据锯身的形状分为“自立形式”和“补强(加固)形式”。左上的照片就是自立形式。“补强(加固)形式”则又可以细分为部分加固的“锯背补强形式”和全体加固的“框锯形式”。则锯子一共可以分为三种类型。锯背的加固形式则又分为锯背用木材或金属贴合固的“鞘形式”,和非贴合的“弦形式”。右上的照片表现为是锯齿用鞘固定的形式,下面的照片则是锯齿用螺丝固定的形式。框架形式的话,有采用受弯的木、竹条来链接锯条,靠材料受力后的弹性势能来拉直、拉进锯条。也有以框架的中心部分为支点、并以绳子的绞动来提供张力以固定锯条。另有采用了两侧支柱的形式,用楔或者螺丝将锯条固定。

锯的基本形式分类(赤尾建藏提供)

锯的用途可以分为:伐木、解木;制材;结构材加工;室内装修材料加工等。结构材指梁柱等木构建筑的骨架材料。

室内装修材料则指长押、鸭居、欄间等室内建筑构件。对这些材料的加工,还可以细分为凸榫加工、沟槽加工、曲线加工等。

二、19-20世纪之间,日本、中国、欧洲锯的区别

1)伐木、解木

日本单人使用的自立形式锯居多(手曲锯),中国、欧洲则多为两个使用的横锯。在日本,多使用一人的解木锯(前挽大锯),也是自立形式。中国则使用两人用的大框锯,欧洲也是框锯。

2)制材

日本使用的是自立形式的锯,中国则使用框锯,欧洲也使用自立形式的锯。三地都是单人使用。

3)构材加工

日本使用锯背加固的鞘型锯,中国使用框锯或手持锯,欧洲也用鞘型锯。

操作方式上来说,日本是回拉使用,中国推拉两方向均使用,欧洲则是推着使用。

4)室内装修材料加工

日本采用的是自立形式的锯,而中国、欧洲则用的是锯背加固的鞘型锯,且多为侧向使用锯。

不同用途的锯子(赤尾建藏提供)

三、铇的发展史最初、最原始的削切工具是斧子。粗加工的砍伐用纵斧、细加工用横斧(锛子)。在此基础上为了追求更加平滑的表面,枪鐁这种工具就出现了。

中国的青铜鐁是在公元前8-5世纪使用的。铁制的鐁是在公元前5-3世纪使用的。除此之外,12世纪的清明上河图内,见有使用刮刀的图像。

日本4世纪初从大陆输入了铁制的枪鐁,平铇则是在15世纪框锯从中国传入之后才输入的。

日本的铇,铇身由铁制的铇刀和木质的铇床组成。根据用途的不同出现了各种不同种类的铇。铇身由铁和钢锻接而成、其截面形状为端部较厚,至刃尖的部分逐渐变薄形成楔形。铇台的上端开有“甲穴”,用来斜插铇刀。在这其两侧的位置,开有押沟。平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仅一枚铇刃的一枚式,和铇刀上另加一枚铇盖铁的两枚式(合铇)。

日本铇的各部名称(赤尾建藏提供)
中国式的铇在水平方向加上了把手,前推使用。朝鲜半岛和东南亚各国均使用了中国式的铇。铇台一般为自制,使用了柚木。柄或在铇台做出贯通的式样、或仅嵌入铇台的上部。有些把手可以取下,也有一些为了方便握住而做成弯曲形状的把手。为了将铇盖铁用螺丝固定会开出小口,这一个做法是和日本铇有明显不同。铇刀的固定则是用了棒状的部件和凹槽。中国的铇均为推铇。在铇台的前后安置把手,以抬高铇台的重心。铇刀为两枚,铇刀和楔都插入沟槽以固定,铇盖铁的伸出部分则用螺丝进行固定。也有为了防止变形,铇台部分用金属制作的例子。

中国铇的各部名称(赤尾建藏提供)

四、凿的发展史

凿子是用作打穿、切割、削平等多种木材加工操作的工具。也是尺寸大小种类最多、在木作工具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工具。中国在公元前17世纪就有了青铜制的凿,公元前7世纪开始有了铁制的凿。

日本曾出土了公元前21世纪左右的石凿,青铜制的道具目前还没有发现,3世纪左右铁制凿开始出现。4世纪左右的凿子,见有茎式、袋式、有肩式多种类型。 7世后期,18mm到45mm,大以1分(3mm左右)的等差,见有10类宽度不同的凿子。13-16世纪,凿从袋、茎两式、两刃和单刃并存,发展为茎式和单刃。17世纪后半,刃的背部开始锻接钢材,但这个时期,背部仍是平面的做法,没有出现凹陷处理。18世纪中期,刃的宽度从3厘(1mm)到2寸(6cm),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有14种不同宽度的凿。19世纪后期,刃的背部出现了改良的加工,出现了“里透”工艺,也就是背侧中部进行了凹陷(凹槽)的处理。20世纪前半正是手工建筑工具发展到顶峰的时期,这一时期用作结构材料的“叩凿,突凿”有217件、内部装修材料加工用的凿子有624件,钉子几榫卯的加工、穿孔等用的凿子有33件,树木芯材加工用的凿子有15件共1249件。

18-20世纪日本、中国、欧洲凿子的用途与类型

(赤尾建藏提供)

五、工具内金属件的加工

日本凿以质地较硬的薄钢件质地较柔软的厚铁件一起锻造成凿刃,是一种较为复杂困难的混合锻造技术。中国的凿子则不进行锻接处理,是将熟铁进行冶炼使其质地变得坚硬,并在其刃的端头再嵌入一块钢件。欧洲的则是全部用钢。

里透这一技术则是为了减小凿刃中部的研磨面积,使其稍微做出凹槽。这样也有助于提升刃部的削切功能。中国古代的钢制凿,如1637年天工开物种提及的:“凡凿,熟铁锻成,嵌钢于口”。由于现在中国没有出现这种带“里透”技术的凿,古代中国应当也没有这种技术。日本则是在5世纪出土的用来加工木制物品的凿子上就发现了这种凹槽处理技术。

铇刃、凿刃的“里透”工艺(赤尾建藏提供)

六、推与拉的差别

一般认为,根据建筑材料坚硬和柔软的差别,工具的操作方向会出现不同。日本多使用置地柔软的杉树和桧树,工具是回拉使用。而中国和韩国则多用赤松,比日本的材料更加坚硬。欧洲如德国则多用栎木(橡树),所以工具是推着使用的。日本室町时代的铇子还是推、拉两方向都有使用。但到了江户时期就只有回拉铇了。中国、欧洲的推铇为在操作台上站着使用,而日本直到江户中期(18世纪),仍然是在地面坐着操作的。世界的各国中,只有日本是使用回拉铇的。而锯子的操作方向来看,日本以外南亚山区(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土耳其、保加利亚等黑海沿岸国家,希腊、阿尔巴尼亚、巴尔干半岛、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等地。推测这些地区以前的建筑也用的是如杉树这样的柔软之地的材料。

七、榫卯结构

日本建筑的榫卯结构类型丰富,其所反映出来的细致、精密的,可以称之为艺术水准的木材节点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是顶尖水平。榫卯结构可以说浓缩了日本工匠的智慧和技术,其基本形状都是由直线构成,严丝合缝地将榫与卯扣合在一起。木材自身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榫和卯在加工时不能恰好加工为同一尺寸。为了使节点的连接更加牢固,加工时会故意使榫卯连接更紧一些。工匠对榫卯这种凹凸构件的灵活处理,是与其自身的施工经验息息相关的。榫卯尺寸也需要根据木材自身的含水、硬度等性质来决定。然而,如今企业式经营的环境下,通过预制和大批量生产出来的榫卯结构,大多在卯的部分尺寸做的很宽,使得榫卯节点更容易松动。

日本的榫卯结构(赤尾建藏提供)

赤尾建藏馆长现场演示

阿保昭则先生现场答疑

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结束后,在场听众就关切的工艺细节等问题与赤尾馆长、日本大工栋梁阿保昭则先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撰稿/俞莉娜、铁莹

摄影/毛静彦

编辑/曹芳芳

审稿/张剑葳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了解更多信息,请前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网站:

http://archaeology.pku.edu.cn/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