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纪要(二)

摘要: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  10日,即论坛次日,张学锋、冉万里、吴桂兵、宋玉彬、周晓陆、陈淳老师分别主持并点评了17位硕博士生的发言。  上午第一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博士生付龙腾报告了“略论北朝陵寝制度的发展阶段”论文。他提出,北朝陵寝制度在最初阶段为金陵制度,其特征是以拓跋鲜卑丧葬礼俗为主, ...

  2019年11月9日—10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主办了“第一届考古研究生论坛”学术研讨会。

  10日,即论坛次日,张学锋、冉万里、吴桂兵、宋玉彬、周晓陆、陈淳老师分别主持并点评了17位硕博士生的发言。

  上午第一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17级博士生付龙腾报告了“略论北朝陵寝制度的发展阶段”论文。他提出,北朝陵寝制度在最初阶段为金陵制度,其特征是以拓跋鲜卑丧葬礼俗为主,兼采部分华夏文明丧葬制度。以方山永固陵为代表。洛阳时代则形成了洛阳模式。后来东魏、北齐继承和发展了洛阳模式,而西魏、北周补充了若干新因素。同时,随着皇权逐步排除原始部族残留因素的制约,北朝陵寝制度在上述发展过程中逐步建构皇权主导下的丧葬等级体系。

  复旦大学文博系2019级博士生郝雪琳的报告题目为“东汉原始瓷锺初探”。她认为原始瓷锺由模仿铜锺而来,多见于东汉时期江东地区的窑址和墓葬中。原始瓷锺的形制具有盘/敞口、长颈、鼓腹、高圈足、肩部多贴附双耳等特征。模仿的动因可以从铜矿的分布、区域间的交流互动以及丧葬观念的转变等方面进行考虑。原始瓷锺的消失或流变可能与五管瓶、堆塑罐存在一定联系。至于原始瓷锺的功用,则与汉代的神仙思想和酒文化密不可分。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8级硕士生孟佳倩以“东汉洛阳铅质买地券初探”为题报告了自己的研究成果。东汉买地券以铅质比较多,而且出土地集中在河南。就买地券内容而言,几乎都有神鬼的内容,而自然灾害的频发,战争频繁,人们转而向鬼神力量寻求庇佑。她表示买地券自身就是一个神鬼思想的产物,目的是向神鬼证明自己拥有这些土地,并祈求保护。东汉买地券使用铅的原因有二,一是铅的物理特性,二是铅可用于炼丹而与道教有关,推测当时使用买地券的人可能是接受早期道教影响的民众。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冉万里教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做了点评。三位同学的研究既有综合研究,也有个案研究。郝雪琳同学通过类型学分析,对瓷锺的时代和命名问题做了探讨。从实物出发,将文献和实物结合,讨论道教和神仙思想以及区域间的文化交流,是个新颖的主题。但在讨论的时候需要注意一些细节,如苏州博物馆的陶俑是否是道士形象还有待商榷。孟佳倩同学对铅质买地券的研究历来有很多人感兴趣,这一物质遗存和当时的思想文化相关,历来的研究角度也很多样,研究的程度也比较深。孟佳倩同学研究出发点很好但没有对买地券本身做深入研究,对买地券的材质的探讨过多,对券的探讨较少且不深入。随着佛教的传入,这个时间段文化交流频繁。不仅要考虑当时的土地制度和思想意识,还要和墓葬本身结合起来研究,关于墓葬制度,问题涉及的面很多,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冉万里教授

  上午第二场报告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冉万里教授主持。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7级硕士生孙旭奇做了题为“南宫后底阁‘东征军’题记研究”的报告。孙旭奇从唐朝与白济、高丽和突厥的背景谈起,在朱建路先生的考释基础上,展开了关于南宫后底阁“东征军”题记的研究。他认为韩善行等人招募组成的东征军,在龙朔三年六月开拔至高丽战场,行军前潜心期盼,皈依佛门,祈求平安。一路势如破竹,攻城陷阵,歼灭高丽国,获得赫赫军功。由于获得军功人数众多,只获得上柱国虚名,未获得更多实际利益。调露元年十月突厥反叛,韩善行再次披甲上阵,于寺院匆匆挑选弥陀佛像供养。首战大败,从此杳无音信,或丧命于此役。

  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2017级硕士生董耘的报告题为“鲜卑考古学文化面貌的再认识”。在报告伊始她便指出,物质文化的形制特征不一定反映人的族属,有时反映的是器物功能或使用该器物的人群对文化环境的适应。在具有身份信息的墓葬中,哪些随葬品可以作为族属的象征,尚未有定论。关于鲜卑晚期的族属,董耘以美岱村北魏墓、冯素弗墓、破多罗太夫人墓、司马金龙墓为例,从出土器物和图像可以发现,墓葬所反映的物质文化特征和墓主的族属并没有一定的对应关系,鲜卑人墓葬会出现汉文化器物或图像,反之亦然。如果没有出土文字材料,它们有可能被定性为胡人汉化或是汉人胡化。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2019级博士生左凯文给我们做了题为“江苏扬州邗江蔡庄五代墓墓主新考”的报告。左凯文质疑了扬州邗江蔡庄五代墓墓主为杨吴寻阳长公主的观点,并给出了以下理由:一是寻阳长公主的墓出土位置不详,二是杨吴太原王公墓志出土位置不详。随后他通过考证文献所载寻阳长公主葬地的位置,分析了杨吴、南唐时期公主与驸马葬制,认为扬州邗江蔡庄墓的墓主不可能是寻阳长公主,而有可能是寻阳长公主的生母皇太后王氏。 

会议发言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对三位同学的报告做了点评。张教授认为孙旭奇同学考证严谨,佛像铭文基于唐代制度谈的很深入,他建议填补铭文文字空格部分,这样能凸显学术水平。董耘同学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新视角,具有方法论意义。左凯文同学的研究首先直接提出墓主不是寻阳公主,问题意识强,观点明确。其次论证的逻辑上比前人进步,运用考古类型学的方法纠正了前人的观点。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学锋教授

  上午第三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吴桂兵副教授主持。

  景德镇陶瓷大学艺术文博学院2017级硕士生霍成伟发表了题为“景德镇昌江沿岸古代窑业考古调查”的报告。自宋以来景德镇的昌江就是其陶瓷运输的重要通道,其中游沿岸散布着大量的窑业和生活遗迹。在2017年的考古调查中他们发现了明清的窑业生产、居民生活遗迹。此次调查将发现的10处地点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窑业生产遗迹;第二类为窑业废弃物遗迹;第三类为贸易损坏遗弃遗迹;第四类为居民生活遗迹。这项工作一可印证古文献有关渡口沿岸窑业遗迹堆积的记载,二可探究明昌江沿岸的窑业分布及生产情况,三可部分还原沿线窑民生活状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18级硕士生丁曼玉做了题为“宋辽金墓葬中顶心悬镜现象再探”的报告。宋辽金时期有些墓室顶心悬挂铜镜,较早就有学者关注此现象。从收集材料来看,墓顶悬镜现象很难与某一具体宗教挂钩,更有可能是当时社会流行的一种习俗。结合墓顶悬镜墓例、《营造法式》、佛塔地宫顶部所见悬镜实例,她认为墓顶悬镜或为地上屋宇空间的投影,或受到佛塔地宫的影响。墓顶悬镜的表现意涵为“取光明破暗”,常与墓顶意象结合,共同反映了时人的天文观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2018级硕士生孙宇的报告题为“再论韩琦墓前建筑遗存性质——也谈宋代功德寺与祠堂关系”。以往研究关于宋代功德寺兴起的原因,多归于“家庙不兴”,认为功德寺是祠堂家庙的替代品。他通过分析宋代功德寺与祠堂关系、功德寺的功能、宋人祭祀的场所,指出宋代功德寺与祠堂往往同时存在,功德寺为做佛教法事追荐祖先的场所,而祠堂才是祭祀之处。韩琦墓地的报告称之为“拜殿”,但是祭祀韩琦的祠堂位于传孝报先寺之内,韩琦墓前的建筑应为传孝报先寺即韩琦墓功德寺。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宋玉彬教授对以上三位同学的报告做了点评。

  首先,宋教授介绍了宋元明组5名与会代表的产生原因:1名同学属于介绍考古新发现,4名同学源于考古材料的新认识。其次,宋教授强调了提要与提纲之间质的区别,提纲是研究框架,提要则是对研究缘起、研究方法、学术结论的高度概括。

  在点评环节,宋教授指出,霍成伟同学的发言,偏重于对调查过程的讲述,缺少有关昌江沿岸古代窑业的结论性认识。丁曼玉同学对“悬镜现象”的新认知,充分梳理了考古发现与史料信息,但其提出的天文学主张需要进一步斟酌。孙宇同学的学术切入点很好,文献梳理也很系统。但学术结论没有明确其不认同发掘报告“拜殿”主张的原因所在。

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宋玉彬教授

  下午第一场报告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宋玉彬教授主持。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2018级硕士生霍倩的报告题为“北宋李中吉夫妇墓志及相关问题研究”。她详细讨论了墓志详细记载的北宋中下级武官李中吉的世系、仕宦经历、姻亲交游及子嗣情况,指出其背后反映出的是在北宋中后期的宋廷对武臣的策略性安置情况、北宋中期武臣的一般生存状况以及北宋与西夏、辽的政治关系。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2017级博士生张景活发表了题为“宋金时期‘半启门’铜镜含义蠡测”的报告。以往对于楼阁人物镜的解释,如山寺礼僧、唐明皇游月宫、周穆王会晤西王母,她认为有过度阐述的现象。通过图案本身和历史材料,她重新解读了“半启门”铜镜的含义,主要运用了唐代裴铏著的《传奇?裴航》。而宋代“半启门”图像中女性的姿态引发了对宋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思考。在宋人认可的视觉印象中,女子极少出现在公众视线中。门窗元素的流行,半掩门扉不失为市井女子的一种既在道德范围内,又符合视觉审美规律的表现手法。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吴桂兵副教授对上述两位同学的发言做了点评。他指出霍倩同学做的汇报是一篇合作成果,需要提前说明。张景活同学利用《传奇?裴航》笔记小说来解释铜镜图像很合理。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吴桂兵副教授

  下午第二场报告由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晓陆教授主持。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2017级博士生成高韵做了题为“晚明仿古的创新——以瓶花图及花瓶材料为中心”的报告。通过晚明人的插花记载可知,晚明时期插花文化流行很广。但比起对插花文化萌发原因的深讨,过去人们大多把插花作为分享诗书画的雅集文化的一部分。通过分析晚明插花绘画,她发现晚明不仅流行复古,还有在古意上试图创新,是个复古和创新互动的时代。晚明绘画上流行的瓶花,反映了当时流行仿制青铜器的现象。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2017级硕士生王超的报告题目为“论印度涅槃图像影响下的中国早期涅槃图像”。他将古印度象征物崇拜时期、古印度贵霜王朝时期、贵霜王朝时期等不同时期的涅槃图像与中国早期的涅槃图像做了类比分析。中国早期涅槃图像的内容可分为四类:摩崖造像中的涅槃图像、石窟像龛中的涅槃图像、石窟壁画中的涅槃图像、造像碑中的涅槃图像。他指出中国早期涅槃图像具有混沌性,造像仪轨与造像方式承袭印度,而艺术风格则更趋同于中国艺术传统。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2017级硕士生权弼成发表了题为“从“遮蔽”到“环绕”:公元3-5世纪北方地区墓葬帷帐的空间位移”的报告。他分析了魏晋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墓葬出土的帷帐形制及位置,探讨了帷帐对墓葬空间构建的影响。帷帐在墓葬空间中由单独设立转变为依附于墓棺,暗示帷帐的空间独立性下降,这可能与魏晋北朝时期北方地区墓内祭祀行为的衰退有关。帷帐具有的遮蔽功能为生者与逝者的交流提供了媒介。通过遮蔽生者视线,帷帐为墓主人营造了相对完整而封闭的空间,构成了以逝者为主体的话语环境。同时,帷帐灵活的设置也为生者希望、祈求逝者提供了足够的对话空间。

会议发言

  以上三位同学的报告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点评。陈教授表示成高韵同学将瓷器研究扩展到晚明时期的绘画,从插花的主题看当时文人和晚明瓷器的关系。文献材料梳理较清楚,也注意到了细节问题。从艺术史角度看,做的很仔细。晚明仿古现象如能找到文献中关于文人当中的仿古风气、诗词、家居的喜好就更好了。王超同学的研究有一定深度,材料比较丰富,梳理材料也非常多。但范围太大,广度大,深度不够。佛教艺术在传播过程中一定会融入当地的元素,需要把它的变化和它的信仰联系起来。只是专注于图像本身罗列描述,在解释的深度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权弼成同学对帷帐的功能和意义做了解读,但对帷帐的空间有点过度解读。

  陈淳教授建议,学生在做报告之前要把研究背景说清楚。然后谈自己的新认识,这样他人才能够评判研究价值。我们做研究要有问题导向,从问题出发,而不是表面现象的罗列。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

  下午第三场报告由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陈淳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2019级博士生董心慧汇报的题目为“基于出土文物的徐州地区汉代服饰基本形制”。她分析了徐州地区出土汉代文物中的汉代服饰材料,试图厘清该地汉代服饰动态发展的轨迹。她指出徐州地区汉代基本形制服饰发展可分为西汉早期、西汉中期和东汉时期三个阶段。在她看来,徐州地区汉代服饰的形成的原因有居民的文化自信、极少受到外邦文化的影响、社会性向个性转变、汉代徐州的手工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7级硕士生张丹华发表了题为“太原地区唐代“树下老人”屏风画的内容考订系联与粉本推测”的报告。她对太原地区唐代“树下老人”屏风画的内容进行了分类考订与系联,发现同一主题故事存在不同的粉本以及不同的主题故事存在的粉本数量不尽相同。她进而探讨了唐代屏风壁画艺术创作背后的流程。她认为这些差异与画工群体的流动、画工在艺术创作中对粉本的灵活运用有关。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2017级博士生夏琳瑜的报告题目为“从考古学视角看尸毗王本生图”的报告。她从考古学视角出发,梳理了印度、新疆克孜尔和敦煌石窟现存的本生故事雕刻、壁画,揭示了尸毗王本生图像的发展演变过程,并讨论了图像涉及的14部经典,以此来探讨佛经文本与图像之间的关系。她认为图像和佛经文本互为补充,能够传递文本所不能传递的情感信息,从而反映出真实的历史面貌。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晓陆教授对三位同学的发言做了点评。周教授表示,三位同学熟稔资料,尊重学术规范,同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董心慧同学的发言对胡服应当有所涉及,对徐州地区的人物梳理有待加强,对从西汉到三国时期在徐州地区生活的人群、文献资料的收集并不充实。在西汉初年,除了楚文化,秦文化、齐鲁文化等对徐州地区也有影响。张丹华同学首先应该注意前人对“树下老人”的提法是不是陈旧了,对人物应该进行进一步的科学分类。其次关于民间画工的问题,他指出这些绘画是画匠的作品而不是画家的作品。最后关于粉本的问题,在墓葬这种黑暗的环境中如何做粉本?是粉本的话应该是要百分百一致的。夏琳瑜同学的研究做得很细致,艺术形象对经典的阐释产生反作用的提法很有趣。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晓陆教授  

  下午4:30论坛闭幕。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周学鹰教授主持了闭幕式。

  首先由论坛各评委、嘉宾为参会代表和会务组成员颁发荣誉证书。

  之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赵清书记致辞。他指出习总书记对历史十分重视,习总书记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重视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习总书记在敦煌考察时强调,要把中华传统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作为历史学人的我们要把握住机遇,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的开展文化交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随后赵书记对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予以祝贺,对参与论坛的各位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赵清书记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副主任刘兴林教授致辞。他说,来自19所高校的34位同学的研究视角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值得肯定。研究生阶段安静读书很不容易,希望大家有定力,多读书,这样才能走的远。他指出研究要从发现问题开始,在读书中发现问题后,再读书,寻找途径进而解决问题。在研究中要学会交流问题,论坛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大家要珍惜交流的机会。最后祝大家做一个会学习、会工作的考古研究者。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刘兴林教授

  参会学生代表韩国国立庆北大学人文学院2018级博士生包永超发言。他感谢南大提供的这次交流机会,这几天的学习交流让他开阔了视野。他表示这次论坛非常国际化,有来自国内外不同高校同学的参与;老师的点评也很精彩,为以后学习提供了一个方向。最后他对点评老师和会务组同学的辛劳付出表达了感谢,也祝愿今后的论坛越办越好。

韩国国立庆北大学包永超博士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

  最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张良仁教授致辞。他对各位老师和同学积极参加本次论坛表示感谢。同学们的报告都很精彩,功底扎实,不惧外文,吸收了新方法、新问题和新材料。张教授向参会同学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各位学生的题目大多以材料或选题为导向,希望将来能以问题为导向,以一个新问题作为出发点,再来找材料,找方法。最后张教授说,这次论坛的初衷是为研究生搭建一个平台,他希望论坛能够继续办下去,并且希望各所高校轮流坐庄,让大家有机会见识各所高校的风采。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