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赵宾福: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摘要:   徐昭峰教授主要是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自2008年入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以后,为适应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将自己的研究视域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研究时段也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我本人长期致力于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先后出版的《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对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进行过系统

  徐昭峰教授主要是从事夏商周考古研究的,自2008年入职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以后,为适应教学和科研的实际需要,将自己的研究视域扩展到了东北地区,研究时段也上溯到了新石器时代,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

  我本人长期致力于东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先后出版的《东北石器时代考古》和《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对东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进行过系统梳理和研究,其中也包括了辽东半岛这一重要区域。

  徐昭峰教授2014年至2017年跟随我在吉林大学从事博士后的合作研究工作,选定的题目就是辽东半岛地区的史前文化。现在的这一研究成果既是博士后研究工作的继续和深入,也是入职辽宁师范大学10年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一个小结,同时也是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最终成果。

  辽东半岛是东北亚多元文化交汇的枢纽地带,这里既是辽西区文化向东传播的必经之地,也是海岱区文化向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日本列岛传播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东北腹地和朝鲜半岛等地文化向南、向西传播的必由之路。深入探讨这一地区不同文化系统的碰撞、影响及相互作用与融合,将研究目标更多地放在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多元文化关系比较,对于深化区域文化和区域文明研究来说,无疑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本书研究的重点是细化辽东半岛考古学文化的编年序列、探讨本区文化的来源及演进、讨论本区与邻近地区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探索以本区为中心的东北亚地区文化交流等问题。其学术贡献和主要观点,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一个较以往认识更加细密的新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即“小珠山一期文化、后洼下层文化、小珠山二期文化、后洼上层文化、小珠山三期文化、小珠山四期文化、小珠山五期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上马石瓮棺葬类型、双砣子三期文化和双房文化”,时代从距今约7000年延至战国晚期。

第二,对几支存在争议的考古学文化进行了新的论证,如小珠山一期文化源于辽西区的兴隆洼文化,而非辽东北部沈阳一带的新乐下层文化。小珠山四期文化和三堂一期文化,是同一考古学文化且都源于辽北地区的偏堡子文化。双砣子二期文化属于岳石文化系统,其在辽东半岛消退的时间应在夏末。上马石瓮棺葬类型并不属于双砣子二期文化,而是一支独立的考古学文化类型,其与双砣子二期文化和双砣子三期文化之间的演进关系明确。

第三,梳理了辽东半岛南端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文化演进脉络。小珠山一期文化源于辽西区的兴隆洼文化,小珠山一期文化东向传播形成后洼下层文化。至小珠山二期文化时期,辽东半岛南端刻划纹与压印纹所占比重基本持平。发展至后洼上层文化时期,刻划纹系统已成为主流,压印纹系统所占比重极低,这一态势延续至小珠山三期文化时期。小珠山三期文化是在承袭土著文化因素基础上、同时吸收了后洼上层文化因素以及胶东半岛的大汶口文化因素而成。小珠山四期文化时期,除继承本土文化因素外,海岱区文化仍有较强影响力,而来自辽东北部地区的偏堡子文化强势进入辽东半岛南端,成为整个辽东半岛地区的主导文化。至小珠山五期文化时期,海岱区龙山文化以更为强势的态势影响着辽东半岛南端,辽东北部地区的文化影响几乎完全消退。从双砣子一期文化到双砣子二期文化,辽东半岛南端逐渐被纳入海岱区文化系统,至上马石瓮棺葬类型和双砣子三期文化时期,海岱区文化从辽东半岛南端撤离,本土文化才开始得以重新崛起。这其中,双砣子三期文化是辽东半岛地区本土文化重新崛起的重要孕育时期,而双房文化则是辽东半岛地区本土文化崛起的全盛时期。

第四,系统论述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辽东半岛的文化与社会,包括农业、手工业和聚落的发展。玉石器研究方面,主要论证了玉石工业的分化问题,应在小珠山五期文化时期。武器形石器研究方面,梳理了独具特色的该区武器形石器的发展演变规律。石构墓葬研究方面,主要论述了积石冢和石棚,对本区积石冢进行了全面的梳理与归纳总结,对其来源、传播、演进及其与其他石构墓葬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论述。在对本区石棚的产生年代、性质进行探讨基础上,主要对其与广义的环渤海地区这一较大范围内的其他地区石棚的关系进行了系统论述。最后简要论述了大石盖墓、石棺墓及石构墓葬之间的关系。海事活动方面,系统论述了新石器至青铜时代的海事活动,主要从经济模式、拟形器、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论证,并对海事活动的变化规律及其原因进行剖析。最后论述了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的交流及以辽东半岛为交通枢纽的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产生。

第五,明确阐述了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在其漫长演进过程中深受辽西-辽北地区、胶东半岛地区和鸭绿江及其临近地区考古学文化影响等主要观点。认为辽东半岛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源于辽西区的兴隆洼文化系统,小珠山四期文化源于辽北地区的偏堡子文化,辽东半岛地区的积石冢源于辽西区的红山文化。强调小珠山一期文化、小珠山二期文化、小珠山三期文化与丹东地区的后洼下层文化、后洼上层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双砣子三期文化和双房文化更是与鸭绿江及其临近地区考古学文化关系密切。指出小珠山二期文化开始与胶东半岛有了文化交流,小珠山三期文化两地交流开始密切起来,小珠山五期文化、双砣子一期文化和山东龙山文化关系至密,延至双砣子二期文化已成为山东岳石文化的一部分。发现辽东半岛文化演进中的这种多元性,造就了经济的多样性和农业的多样性以及族群迁徙交流的常态性,最终形成了以辽东半岛为中心的东北亚文化交流枢纽地位。提出三面环海,是辽东半岛海事活动贯穿文化发展全过程的主要原因。

以上研究成果和主要观点,有的是对学界已有认识的补充、完善或深化,有的是作者提出的属于自己的全新看法。尽管受考古资料限制,有些问题还有待考古发现的进一步充实,如小珠山二期文化、上马石瓮棺葬类型等。有些问题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如辽东半岛积石冢和石棚这些极具特色的石构墓葬的关系及其来源等。但无论如何,基于新资料的积累,重新选择辽东半岛这样一个文化多样且碰撞剧烈的区域开展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再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于深化辽东半岛及整个东北亚地区多方位的考古学探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总之,作为阶段性工作的一个小结,《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这部专著可以说是全面的、系统的、厚重的。近些年徐昭峰教授笔耕不辍,屡见大作发表。作为合作导师,乐见其在科研的道路上一直走下去,期待他有更多的成果与学界分享。

  (《辽东半岛新石器至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研究》,徐昭峰著,中华书局2019年11月出版,定价148元)
(本文为该书序)

  编辑:韩旭川

  审核:张 怡

本文刊登于2019年12月27日
《中国文物报》第7版
投稿邮箱:
cbcmzk@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