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考古学是什么系列讲座(六)丨 纪要:遗迹、遗痕与保护——从横水西周墓地“荒帷”的保护说起

摘要:    2019年12月14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赵西晨研究员,以《遗迹、遗痕与保护——从横水西周墓地“荒帷”的保护说起》为题,在我院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这是“考古学是什么”系列讲座的第六讲。开始,赵西晨老师通过对四个关键词:“考古学是什么”、“遗迹”、“遗痕”、“荒帷”的解释,引出了山西横水西周墓地荒帷这类特殊考古资料价值认知,保护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结合的必要

   2019年12月14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赵西晨研究员,以《遗迹、遗痕与保护——从横水西周墓地“荒帷”的保护说起》为题,在我院做了一场精彩的演讲。这是“考古学是什么”系列讲座的第六讲。开始,赵西晨老师通过对四个关键词:“考古学是什么”、“遗迹”、“遗痕”、“荒帷”的解释,引出了山西横水西周墓地荒帷这类特殊考古资料价值认知,保护意义等方面的内容,强调了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结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主讲人赵西晨老师

一、考古学是什么

赵西晨老师从自己在考古研究机构工作的经历出发,特别讲述了考古学是什么的问题。认为对“考古学是什么”的理解,每个人随着专业背景、工作内容经历的不同,会有不同的认识。但是无论如何,考古学是“考古学是什么”必须应当遵循的根本是考古学科,只有建立在学科体系完备、理论方法健全、一级学科考古学基础上的理解、认识和概念拓展,才能对考古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推动作用,才能不断扩展考古学的内涵和外延,才能产生新的生命力并使之健康发展。考古学是什么,考古学干什么,指导着考古学科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的形成。“考古”这一名词,在汉语中出现很早,如北宋时期的学者吕大临就曾著《考古图》(1092)一书,但当时所谓“考古”,仅限于对一些传世的青铜器和石刻等物的搜集和整理,与近代意义上的“考古学”含义有很大的区别。现今“考古学”的普遍定义为,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可以说以发现为基础,把一切与古代人类活动、干预自然而遗留下来各式各样的直接证据收集起来,加以客观分析判断和论证,才最为可能趋近历史的本来。因此,建立在物证基础上的分析、判别与论证,构成了考古学研究的方法论。所谓支撑考古学研究的物证,泛属于自然科学体系中的“自然”与“物质”两大核心要素。按照《中国大百科·考古卷》的解释,作为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应该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工具、装饰品、建造物等,以及人们主观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所形成、包含人类活动信息的生态环境遗存。其中,遗物是指人类在认识“物质”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和想法,有意识的改变“物质”为我所用的遗产;而遗迹概念则较为丰富,泛指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许多考古学家对于遗迹的含义也都进行了阐释,其核心是人类认识“自然”、并有意识加以改造和利用的产物。接着,赵西晨老师引入荒帷的保护案例,并提出四个关键问题,分别是:荒帷的发现——有什么荒帷的存在——为什么荒帷的性质——是什么荒帷的保护——保什么

二、荒帷的发现——有什么

赵西晨老师首先介绍了山西绛县衡水墓地出土荒帷的位置和其周边所处环境的基本情况,讲述了围绕M1(荒帷出土地)抢救性发掘保护工作中的人和事,其核心是发掘现场领队根据墓内、棺椁之间发现大量存在、呈散点分布的朱砂痕迹,即刻意识到了这种纺织品印痕的存在,可能会蕴育着重大的发现,很快就与陕西考古院取得联系。就此开始了双方在荒帷提取保护工作中的合作。

横水M1平剖面图


M1棺椁情况


M1荒帷现状


三、荒帷的存在——为什么

接着,赵西晨老师讲述了荒帷形成的过程等问题。

横水墓地出土的“荒帷”遗痕,是在特定条件下,诸多偶然的客观原因,形成了目前极为罕见且保存较为完整的“荒帷”实物资料。该文物历经近三千年的岁月,虽纺织品的材质组织结构已不复存在,但是由于自然条件下土壤流失与淤积作用,使纺织品遗痕及表面朱砂颜料层装饰,被挤附于棺椁之间、夹杂于泥土淤积之中,经清理后,可辨识织物纹饰图案并保留有色泽鲜艳的颜料层,其所包含的纺织工艺、装饰风格和纹饰造型等类信息能基本得到辨识。它的形成可以推断是在下葬之初淤泥随水进入墓室,迅速反复的淤积致使淤土逐渐抬升,使位于棺椁之间的荒帷在完全糟朽之前被淤泥填充并定位。


荒帷的位置及淤积土
当然,上述淤积的形成并非完整密实,主要是由于荒帷作为墓内装饰,它周围前后左右接触包括椁板、椁内竹席及其他装饰物的存在,后面糟朽部位还存在大量的木销,看上去是一个整体,有一定的强度,实际上是非常松软,空间很大。在提取过程中,运输中间如果有空隙的话,它会随着不断的震动,可能影响到整个画面,它的后面沿着椁板上贴的竹席,这个在商周时期非常流行的装饰。

接着,赵西晨老师提出了荒帷的现场保护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存在的困难。例如,椁木缓慢腐朽过程中的淤积造成了许多孔洞以及糟朽不完全使木削掺杂于淤土中,造成整体结构缺乏稳定性。还有随着发掘工作的开展,荒帷表面及内部水份散失,裂隙增多,草席遗痕产生分离等现象,面临坍塌,以及墓内杂物混合,粘性极低,基本呈酥松状,缺乏整体性的问题。另外,由于残留朱砂颜料的胶粘材料已完全分解,颜料易于剥落,且随着光老化作用还存在颜料褪变等问题。总之,出土荒帷由于其有机质文物的属性已完全丧失,现存的这种土质化性质的纺织品遗痕信息,由于整体结构稳定性差、局部失水开裂十分严重、加之各类杂物交织存在。因此,提取保护工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

荒帷细部


荒帷表面起翘、开裂、脱落等

四、荒帷的性质——是什么赵西晨老师指出,所谓“荒帷”,是周代贵族墓葬中重要的装饰之物,它以棉麻织物为基本材料加工而成,并且通过刺绣、针织等方式形成各种纹饰图案,并在图案表面整体饰以红色朱砂颜料,主要垂悬于棺和椁之间、功用装饰,早期文献《周礼》、《仪礼》、《礼记》等多有记载,大致描述了它的形状及用途。遗憾的是,考古发掘该历史时期的墓葬或因确实没有,或因自然、人为因素的损毁以难睹真容,令人惋惜。

“荒帷”,这种以棉、毛、丝、麻纤维等类织造而成的纺织品属于有机质类文物,其化学成分主要由许多蛋白质、氨基酸、纤维素等构成,通常条件下的温湿度、有害气体、光老化作用、以及微生物的侵蚀都会引发其腐败变质。众所周知,如果埋藏于地下,会由于潮湿、通风不良等恶劣环境,进一步加剧霉菌和细菌的侵蚀,造成蛋白质分解、纤维素断裂,并不断吸收水分产生水解的恶性循环之中,进而逐渐发生朽烂直至形成纺织品遗留下来的痕迹。因此,早期墓葬极少有古代纺织品实物出土。


荒帷细部纺织品痕迹

考古发掘中往往会见到一些纺织品遗留痕迹,一般来讲这部分纺织品朽烂之后都会完全灰化,多是依附在金属、陶瓷器、玉器等出土器物表面形成印痕而保留下来,而荒帷有所不同的是由于纺织品朽烂过程中,依附在淤积土层中,形成了类似松散结构土遗址表面的纺织品遗痕。

这些痕迹出土时虽不具备纺织品的材质属性,但是依然保留有原始形貌的存在,据此可见纺织品的材质、组织结构,可得到研究古代的纺织技术水平等方面的信息。在器物表面附着的古代纺织品遗痕,由于已完全矿化,如果要提取下来非常容易伤及文物本体,即便采用相应措施成功率也很低,所以多见残留纺织品印痕保留在器物表面的情况。对荒帷来讲,特殊的地下埋藏形成特殊的保存状况,即依附在松散结构淤积土中的纺织品遗痕,缺乏安全稳定的支撑。它的保护留存需要综合多种手段、体系化设计,才能完成从现场到实验室的过渡。如考古现场稳定性处理、现场提取的分步实施,以及实验室复原等主要环节。

纺织品印痕
五、荒帷的保护——保什么
接着,赵西晨老师讲述了对荒帷所做的现场保护工作。考古学用以研究的实物,通常包括遗物和遗迹两大类。通过科学的调查、发掘,可以收集到各类文物标本和各种遗物,它们的主要特征是自身具备不同的强度、易于移动,属人们通常概念下的实体物质,亦是可移动文物(标本)。除此之外,作为考古概念下的遗迹定义,基本具备实物的属性,可以看得见摸得着,大多属不可移动文物范畴。与之遗物和遗迹相比,横水墓地出土荒帷又有所不同,由于文物的材质属性,决定了它从埋藏“物”到出土“痕”的转变,类似从遗物到遗痕的情况,也是实物资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各种形式的遗迹、遗痕,或因文物材质、或因埋藏条件、或因环境状况的不同,出土时表现出特定的文物形式——有型但不成器。

上述特定的文物遗痕,同其他遗物遗迹一样,自然包涵了许多科学、历史、文化和艺术信息,也是考古学、文物学、历史学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研究的重要史料,毫无疑问,保留更多的可见文物遗痕、甚至肉眼难以察觉的信息无疑将支撑相关研究工作的开展,同时为后人直观了解历史文物的原型、原貌提供了可能性。“荒帷”作为目前我国考古发现时代最早、保存最好、面积最大的重要纺织品遗痕,含有信息内容丰富,实物保留价值不言而喻。

现场保护实验

现场保护工作过程

霉菌采样及分析检测
赵西晨老师讲到,荒帷保护不同于许多考古现场出土文物的保护,其复杂性主要在于荒帷遗痕分布面积大、自身不具备任何强度等问题。如何兼顾考古资料的提取和荒帷遗痕实物的保留,是本次保护工作的难点和重点。整个考古队互相交流,统一了边发掘、边保护的工作思路,和兼顾局部独立性和整体协调性的荒帷保护原则。虽然受当时条件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在保护过程也遇到了许多的麻烦、而且极度拉长了发掘的时间,但是总体上还是实现了既定目标,现在回头来看,可能工作上还存有瑕疵,仍有很多可以提升的地方,但是赵西晨老师认为:重点不在于取得的成果多么重要,而在于这是发掘过程中,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结合比较好的案例。这也就是为什么赵老师前面一直说选这个题目的原因。

对于遗痕形式文物的保留问题,受其保存状况、科技手段在考古发掘中的合理应用、保护技术成熟程度等方面的客观影响,长期以来没有得到重视,造成这类信息大量流失的缺憾。近些年,随着考古工作中科技保护意识的增强,越来越多的考古学、文物保护工作者,都无法接受许多重要的遗物遗迹现象仅仅出现在绘图、照相之后而遭受毁坏的事实,因此,迫切开展相关领域的探索研究与保护实践,是提高文物遗痕有效提取、获取更多考古信息量的重要途径,其中以最大限度获取完整物质遗存资料,进而技术介入使所有文化遗存以实物的状态保留,是考古学研究追求的目标。


采样及现场保护


套箱提取

六、总结——横水的故事
最后,赵西晨老师总结了这一保护工作并提出了个人见解。横水墓地M1发掘清理和荒帷遗痕的逐渐显露,使发掘清理和文物保护面临着两难的抉择,如何兼顾考古资料的全面记录和出土荒帷遗痕的完整提取保留,在意识认识和技术操作层面都面临着新的挑战,对此参与发掘的全体队员不断创新思维、相互协作,积极借鉴技术保护方面的经验和方法、大胆尝试,在保证发掘清理、资料完整提取的前提下,实现了特殊文物遗痕的实物保留。如何实现这类文物遗痕的保护,首先需要大考古学概念下的理念思维,即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在意识和认识层面的共识,明确文物现场保护是考古发掘的有机组成,并贯穿于考古发掘这一主线之中,全程参与,相互配合,协调推进;其次是发挥专业特长分工协作,考古借助发掘和精细化的清理达到见物的目的;按照考古资料、信息提取的要求,进行全面的收集。文物保护根据现场遗迹遗物保存的具体状况,在兼顾资料完整性和保护技术安全可靠的前提下,使出土遗存在发掘现场到实验室这一特定的时间段得到妥善的维护,实现实物提取保留的目标。

类似荒帷这种文物类型的遗痕、遗迹现象,在考古研究与田野发掘过程中经常遇到,由于缺乏有效的考古现场环境控制和现场保护技术措施的支持,致使许多文物赋存信息没有得到充分挖掘,这与发掘工作的良好初衷相违背,造成文物研究过程中的缺憾。以横水西周荒帷的保护实践来看,项目负责人宋建忠、吉琨璋首先是意识先行,深刻理解了荒帷、漆木器、苇席等文物遗痕的发现和保护成果的学术影响,并充分认识到积极引入文保力量、发挥科技考古在信息采集、价值挖掘方面的作用,是深化考古学研究成果的重要手段,同时在工作实践中建立协商机制,兼顾发掘与文保的对立统一,做到了资料提取与文物实物留存双赢结果。可以说,横水墓地的发掘实践和取得的成果是探索考古研究方法的有益尝试。

衡水墓地获田野考古奖一等奖

回到“考古学是什么”的话题,纠正“考古不是挖宝”概念的时代早已过去。展望未来考古学的追求,赵老师觉得应该是:坚持以考古学理论方法为基础,借鉴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与成果,推动现场文物保护的探索与实践,真正融“考古、文保、科学研究”于一体,达到提升考古学研究水平、创新工作方法体系的目的,就需要树立“大考古学”的概念,具体要在思想上有意识、行为上要认识,要有跨界思维,形成学科之间相互尊重,彼此理解交流互动的良好协作氛围,才能真正促进深度融合,促进考古学科发展进步,也符合考古学研究发展的趋势。

讲座现场



本文已经赵西晨老师审阅

撰稿/何 静

摄影/王正原

编辑/曹芳芳

审核/沈睿文


本文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微信公众号,我们将努力为您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关心学院发展的您看到一个更活跃、更资深、更全面的考古文博学院。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