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千年水利,郑国渠有戏?——陕西申遗观察之二

摘要: 郑国渠有戏?——陕西申遗观察之二 一座水利设施,推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为陕西乃至中国治水文化的代表,延续2000多年的郑国渠有望获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将是郑国渠向世界文化遗产迈出的重要一步。

来源:陕西日报

 千年水利,郑国渠有戏?——陕西申遗观察之二

    一座水利设施,推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作为陕西乃至中国治水文化的代表,延续2000多年的郑国渠有望获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将是郑国渠向世界文化遗产迈出的重要一步。 千年水利,郑国渠有戏?

引泾古渠

    元王御使渠引水口

    都江堰在世遗里等着

    郑国渠申遗被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启动相关工作。而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都江堰,在这方面走在了郑国渠的前头。

    “今年郑国渠有望申请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8月17日,陕西省水利厅文明办副主任耿涛兴奋地说。

    这是继1996年郑国渠获批为第四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获批为第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后,将迎来的又一个重要历史时刻。

    如同河流在大地上奔流不息,从战国时期一直延续到现在的郑国渠,在2262年的岁月里,滋润着干旱的关中平原,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正是基于此,秦国才有了统一中国的物质基础,汉唐才有了支撑长安成为国际化大都市的水源和粮食保证,不断促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

    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三大水利工程之一,郑国渠是中国北方古代最有影响的水利工程,开创了几个全国水利第一。“郑国渠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由间谍主持修建并以其名命名的伟大水利工程;第一个实现了跨流域供水的伟大工程;最成功的引浑淤灌性质的水利工程,‘秦益富强,卒并诸侯’。它是中国北方延续两千多年基本无间断的第一渠。”长期研究关中水利的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李令福说。

    延续2000多年的深远影响,让郑国渠自带历史文化的光环。郑国渠遗址挖掘保护及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工作被列入《陕西省“十三五”水利发展规划》,并于2015年启动相关工作。而同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的都江堰,在这方面走在了郑国渠的前头。早在2000年,都江堰便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之中。

    “古时郑国渠的作用和知名度远超都江堰。它是大型国家级水利工程,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对后世引泾灌溉产生着深远的影响。就是在近代,郑国渠价值仍不减当年,以李仪祉先生为代表的仪祉精神和秦人治水文化在中国水利史上都占据重要地位。”李令福教授说。

    “长期以来,同为三大水利工程的都江堰、灵渠享有较高的知名度,而郑国渠却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其保护开发工作处于一种自发、零散的状态。郑国渠的申遗工作是2016年陕西省水利工作的一件大事,要通过申遗工作,突出陕西水文化特色,展示陕西水文化底蕴,提升陕西水文化建设的整体水平。”5月12日,在郑国渠申遗工作联席会议上,陕西省水利厅副厅长魏小抗说。

    引泾灌溉惠泽千年后

    秦因郑国渠而统一六国,汉因白渠而富甲天下,唐因郑白渠而四海臣服,民国因泾惠渠挽救数百万人的性命,现代泾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座水利设施,延续2000年传奇。

    一排碑刻文献竖立在郑国渠渠首遗址旁,一曲清水流淌在泾惠渠中,见证风云变幻,抚育芸芸众生。

    由于泾河河床不断下切,引泾渠口沿泾河河岸逐渐上移,从郑国渠遗址到泾惠渠渠首五公里长的范围内,汉白渠、唐郑白渠、宋丰利渠、元王御史渠、明广惠渠、清龙洞渠等历代渠首遗址分布于此,宛如一座天然的水利博物馆,共同构成秦人引泾灌溉、治水兴利的伟大壮举,也成为中国水利史上的一个缩影。

    关于郑国渠,最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就是司马迁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公元前246年秦国在关中兴建大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开启引泾灌溉的先河。10年完工。郑国渠从今天的陕西泾阳县西北25千米的泾河瓠口凿渠引泾水,向东横绝冶峪河、清峪河、浊峪河、石川河,注入洛河,全长约126千米,灌溉农田约115万亩。

    “除了灌溉的作用,郑国渠具有淤灌性质,用泾河冲刷下来的泥沙改良关中的荒碱地,主要起到了营造田地的目的,使贫瘠干旱的关中遍地沃野。”陕西省泾惠渠管理局宣传中心主任陈景云介绍说。

    汉代,由于河床下切,在郑国渠的基础上,由赵中大夫白公主持修建白渠,并开有支渠,初步形成了关中水利网络。白渠灌区成为供应首都长安城数十万人口衣食所需的重要基地。当时流传的歌谣云:“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净是,亿万之口。”

    唐代,引泾灌溉达到鼎盛时期,在白渠渠道体系之上,修建彭城堰、三限闸两大分水枢纽,三白渠路线基本固定下来,奠定了宋元明清以至今日的渠线布局。唐代出台的《水部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水利法典,其中许多规定就是针对郑白渠指定的。

    唐代以后,随着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郑国渠在宋元明清各个时期都有不同程度的改进。到民国时期,在我国现代水利建设先驱李仪祉先生的主持下,我国第一座运用近代科技兴建的大型灌溉工程泾惠渠在唐郑白渠的基础上,修建成功,使千年的郑国渠得以延续至今。

    2000多年的引泾灌溉,印证了“善治秦者必治水”、“水利兴盛世”的论断。秦因郑国渠而统一六国,汉因白渠而富甲天下,唐因郑白渠而四海臣服,民国因泾惠渠挽救数百万人的性命,现代泾河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郑国渠申遗难点在哪儿

    郑国渠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需要的财力、人力、物力就不是省水利厅、省文物局或泾阳县等某一个单位所能实现的事情,需要在政府层面上统一谋划。

    千年郑国渠走到今天,随着申遗工作的进展,再次成为热点。

    从今年3月份起,陕西省水利厅通过整治现场环境、封山育林、修建道路、保护历代引泾石碑、设置各类引导标识,维护遗址区日常保洁与安全等各种措施来保护、规划、开发郑国渠遗址。目前,遗址区面貌得到了明显改观。

    为让千年古渠美起来、靓起来,6月1日,陕西省水利厅、陕西省江河局、陕西省泾惠局、陕西省水利设计院的120余名志愿者,参加了“扮靓古渠我为申遗作贡献”主题志愿者服务活动,不断让郑国渠走入人们视线,让人们有机会了解这个传奇水利设施背后的历史文化。

    “目前,陕西省水利厅正在编制郑国渠遗产保护与利用总体规划,是想把郑国渠建设成为集遗址保护、人文体验、生态休闲、教育科研、中国水利历史全景画卷为一体的国家级天然水利工程博物馆、国家级水利风景区以及世界级大遗址保护展示区。”陕西省水利厅文明办副主任耿涛表示。

    按照规划设想,围绕郑国渠遗址,将建设郑国渠遗址公园,以保存遗址本体,展示历史风貌。与此同时,规划建设秦泾风情街、郑国渠展览馆,通过民俗表演、实景演出以及现代艺术手法展现郑国渠的文化底蕴,修建快慢不同的交通体系,优化景区旅游线路,提升郑国渠的文化展示功能和休闲旅游功能。

    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还有许多障碍需要一一克服。

    首先的挑战就是对已遭受破坏的核心遗址点进行原址复原。“经现场调研,郑国渠遗址带环境比较复杂,宋元明清渠首遗址位于现泾河河道内,受泾河河水冲刷影响较大。秦汉唐三朝的渠首遗址位于泾河高岸或半塬区农田果林之中,受人为活动影响较大,部分遗址受耕作毁坏、非法采石等破坏。从人为因素上讲,盗掘沙土、开山挖石、农田耕作、垃圾及污水的排放等一系列生产活动,也进一步破坏了遗址区的整体环境。”陈景云说。与此同时,保护文物为先与深度旅游开发的挑战,多元利益机制制约等问题,也会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逐步显现出来。

    “郑国渠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所需要的财力、人力、物力就不是省水利厅、省文物局或泾阳县等某一个单位所能实现的事情,需要在政府层面上统一谋划。”李令福说。

    郑国渠历代累经废兴,绵延数千年。工程之浩大、设计之合理、技术之先进、实效之显著,在我国古代水利史上是少有的,也是世界水利史上所少有的。郑国渠有望获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这是郑国渠向世界文化遗产迈出的重要一步。

    作为举世瞩目的强秦遗址、文化复兴的重要触媒、自然与科技的超级资源、昭示古代的水利智慧,这些叠加在一起,郑国渠的价值应该得到更高层次的认可。记者 王睿 实习生 孙梦桐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