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显节陵

摘要: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李家村西南。封土呈平顶圜丘形,南北宽91.9米,东西长96.9米,封土高12.5米。封土的夯层极为致密,夯层每层厚0.08-0.09米。封土东、西、南三面基本完好,北部取土严重,并发现有烧窑遗址。封土为平顶,东西边长最长为26米,南北边长最长为27.5米,分成三层台地。东北不远为一座水泥厂。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 ...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李家村西南。封土呈平顶圜丘形,南北宽91.9米,东西长96.9米,封土高12.5米。封土的夯层极为致密,夯层每层厚0.08-0.09米。封土东、西、南三面基本完好,北部取土严重,并发现有烧窑遗址。封土为平顶,东西边长最长为26米,南北边长最长为27.5米,分成三层台地。东北不远为一座水泥厂。 
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非常壮观。可惜的是显节陵曾经被盗。

汉明帝显节陵,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寇店镇李家村西南。
东汉明帝刘庄,是光武帝刘秀的第四子,初封东海公,后立为太子,继皇帝位。在位期间尊奉建武制度,不封后宫之家。为维护边境安宁,多次遣兵出击匈奴,后设置西域都护。他崇好儒佛,在洛阳建了白马寺。
后世皇帝曾为明帝显节陵建制寝殿等。关于白马寺,是明帝所建。传说有一天明帝梦见金光闪烁的一个人,有六丈高,头顶上都是日月的光环,胡神称他为佛。于是明帝派人向西域寻访,得到了经像。当时是由白马驮经而来,因此得名白马寺。明帝死后,起祗园在陵上。陵上可能置有佛教建筑。由此可想而知。当年的陵园建筑是相当宏伟壮观的。
显节陵曾经被盗。现陵前留有清人龚松林所立的"汉明帝显节陵"石碑一通。登上冢顶,周围陵墓星罗棋布,非常壮观。
考古挖掘
邙山地区最大的东汉帝陵——大汉冢、可能是汉桓帝宣陵或汉质帝静陵的玉冢和洛南的东汉帝陵南兆域等3座帝陵进行了考古调查和钻探。 其中,对大汉冢的考古调查取得突破性发现:这座墓冢封土直径130米,高19米,封土西侧发现3座规格很高的陪葬墓冢,封土的南侧、东侧发现了2处规模巨大的建筑遗址,其中一座面积达2100平方米。大汉冢的东北方向还发现了一片面积大约20万平方米的建筑遗址群,估计是陵庙遗址。作为全国最大的古墓群,洛阳邙山地区拥有的墓冢之多、面积广大、延续时间之长,世界罕见,曾有人称之为“东方金字塔”。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已确知邙山地区埋葬着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后唐等6代帝陵及其陪葬群,初步统计至少有24座帝陵分布其间。除此之外,还汇集了两周、西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其他时期、其他类型的墓葬约有数十万之多,号称“邙山之上无卧牛之地”。 但由于年代久远、历史变迁、风剥雨蚀及人为破坏等原因,邙山古墓群具有地面标识的墓冢锐减,初步统计近代以来地面部分遭破坏、被夷平的墓冢约有400至700余座。 为了保护这一古墓群,2003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邙山陵墓群考古调查与勘测”项目,计划用9年时间廓清古墓群的“真面目”。
陵寝建制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龟、龙、虎、连壁、偃月等。公元二十五年,刘秀建立了东汉政权,采用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法制度,特别重视丧葬礼仪,祭祀先祖。刘秀为适应政治上的需要,把豪族注重祭祀祖先祠堂的办法加以扩大,运用到陵寝制度中。东汉陵园四周的建筑也与西汉相异,不筑垣墙,改用行马。通往陵冢的神道两侧还列置成对石雕。东汉开创了在神道两侧建置石雕生的先例,更进一步显示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这一建制为以后各朝所沿用并发展了。
东汉皇陵
东汉皇陵在洛阳一带,惟献帝死后葬禅陵。据《帝王世纪》载:“禅陵在浊鹿城西北十里,今石川武县北二十五里。”应在今河南获嘉县北。由于年深日久,世道沧桑,加之后代妄加推测,多有张冠李戴、以讹传讹的情况。
关于东汉皇陵的记载,最早见于东汉官修史书《东观汉纪》。书中载:光武帝葬原陵,汉明帝葬节陵,汉和帝葬顺陵,汉殇帝葬康陵,汉安帝葬恭陵,汉顺帝葬宪陵,汉冲帝葬怀陵,汉质帝葬静陵,汉章帝陵名缺载,汉桓帝以下也缺载;南朝范晔着《后汉书》,又补记了章帝葬敬陵,汉桓帝葬宣陵,汉灵帝葬文陵,并将和帝顺陵更正为慎陵。原陵、恭陵、宪陵、怀陵、文陵均在洛阳西北,应在邙山上;而节陵、敬陵、慎陵、康陵、静陵和宣陵则在洛阳东南,当在洛河以南。今存于汉魏故城遗址西北邙山之上的“三汉冢”,由北向南,大体一字排开,高大雄浑,分别称大汉冢、二汉冢、三汉冢。
洛阳最大的一座东汉陵就是光武帝陵,俗称刘秀坟,座落在孟津县白合乡铁谢村西南。其陵南依邙山,北临黄河,松柏葱郁。陵园中矗立着一座周长约487米,高约15米的巨大土丘,传即刘秀的墓冢。墓冢上下及四周现存古柏约1500棵,相传植于唐代。陵园西侧为光武帝祠,祠院内保存有宋代开宝六年(793年)“新修后汉光武帝庙碑”一座。祠前通道两旁原有两排古柏二十八株,各有名讳,象征辅佐刘秀打天下、安社稷的二十八位功臣宿将,可惜今已残缺不全。
墓主简介
刘庄,讳阳,号严,生于光武皇帝建武四年戊子(公元28年)三月己酉日。
中元二年丁巳(公元57年)二月戊戌日,光武帝太子刘庄继位称帝。改年号为“永平”,是为汉明帝。明帝刘庄自幼聪慧异常,勤学好读书,天赋很高。他十岁就能读懂《春秋》,后又精通《尚书》等儒家经典。光武帝刘秀十分宠爱这位颇富才华的儿子,并改立他为皇太子,让他继承了皇位。
汉明帝没有辜负乃父的期望,他即位后,继承并发扬了刘秀的中兴大业。明帝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开明政策。在政治上以刑理治国,法令分明,整肃吏治,严惩不法官吏,并坚持后妃外戚不准参政的政策。社会经济方面,则减轻赋税,鼓励农桑,兴修水利。永平十二年己巳(公元69年)派水利专家王景治理黄河,从此使黄河九百多年未发生重大改道。对外方面,汉明帝执行民族团结政策,很少用兵。永平十六年癸酉(公元73年)他派班超出使西域,设置西域都护,从而进一步加强了西域与中原的联系。在思想文化方面,汉明帝提倡儒学,曾亲临辟雍给太学生们讲授经义。明帝还重视佛教,在永平十一年戊辰(公元68年)派人拜求佛经、佛法.并于第二年在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寺—一白马寺。明帝聘天竺高僧在此译经、传教,从而促进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史书上说,明帝刘庄时期,“吏得其人,民乐其业,远近畏服,户口增强”,“天下安定”,“百姓殷富”,出现了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陪葬皇后
汉明帝刘庄是刘秀的第四子,他继承光武帝事业,中兴刘汉,传说他曾命人画云台二十八将像,独不画伏波将军马援,因其女为明帝皇后。
明帝皇后马氏无子,妃嫔贾氏等共生九子:第五子刘炟,继位为帝,即汉章帝;刘建,封千乘王;刘羡,初封广平王,后改封陈王;刘恭,封彭城王;刘泰(一作刘党),封乐城王;刘衍,封下邳王;刘畅,封梁王;刘炳,封淮阳王;刘长,封济阳王。
当上皇后以后,马皇后一如既往地谦虚谨慎,勤奋节俭,为后宫的女人们当好表率。用现代的话来说,她具有高超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够运用合理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手段,以身作则,勤奋努力,带领广大妃嫔和太监、宫女勤勤恳恳做好本职工作,孝顺婆婆、协助丈夫、照顾子女,把这个天下第一家庭打造成为公认的三好、五好、一百好的模范大家庭。
马后的文化素质很高,她能通读背诵十分艰深的《易经》,特别喜欢《春秋》、《楚辞》,也很喜欢读儒家的经典书籍。
修建历史
显节陵起县邑,苍闻之,遽上疏谏曰:知伏闻当为二陵起立郭邑,臣前颇谓道路之言,疑不审实,近令从官古霸问涅阳主疾,使还,乃知诏书已下。窃见光武皇帝躬履俭约之行,深睹始终之分,勤勤恳恳,以葬制为言,故营建陵地,具称古典,诏曰‘无为山陵,陂 池裁令流水而已’。孝明皇帝大孝无违,奉承贯行。至于自所营创,尤为俭省,谦德之美,于斯为盛。臣愚以园邑之兴,始自强秦。古者丘陇且不欲其著明,岂况筑郭邑,建都郛哉!上违先帝圣心,下造无益之功,虚费国用,动摇百姓,非所以致和气,祈丰年也。又以吉凶俗数言之,亦不欲无故缮修丘墓,有所兴起。考之古法则不合,稽之时宜则违人,求之吉凶复未见其福。陛下履有虞之至性,追祖祢之深思,然惧左右过议,以累圣心。臣苍诚伤二帝纯德之美,不畅于无穷也。惟蒙哀览。
帝从而止。自是朝廷每有疑政,辄驿使咨问。苍悉心以对,皆见纳用。三年,帝飨卫士于南宫,因从皇太后周行掖庭池阁,乃阅阴太后旧时器服,怆然动容,乃命留五时衣各一袭,及常所御衣合五十箧,余悉分布诸王主及子孙在京师者各有差。
历史价值
根据历史资料,显节陵的地宫也极为奢丽。史书记载,地宫用虚文画着日、月、鸟、、龙、虎、连壁、偃月等。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上,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随着印度佛教之传龟
入我国而开始出现,如明帝刘庄命画工画佛像与清凉台及显节陵,而且对于美术研究以及社会、宗教诸方面的研究都具有一定的价值。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