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考古新知 | 基层聚落还是军事据点 ——山东滕州西孟庄龙山寨墙聚落的一些探讨

摘要: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距庄里西龙山城址12公里,2018-2019年发掘出了完整的龙山文化小型围墙聚落,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围墙聚落分两个阶段:早期呈方形,45~48米见方,面积近2200平方米;晚期呈圆形,半径约36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无论从聚落形态还是从建筑形式来看,两个阶段的围墙聚落都应该是同一社会群体前后相继的

▲西孟庄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西孟庄遗址龙山遗迹分布图

  

  西孟庄遗址位于山东省滕州市,北距庄里西龙山城址12公里,2018-2019年发掘出了完整的龙山文化小型围墙聚落,引起了学界的注意。

  围墙聚落分两个阶段:早期呈方形,45~48米见方,面积近2200平方米;晚期呈圆形,半径约36米,面积约1100平方米。无论从聚落形态还是从建筑形式来看,两个阶段的围墙聚落都应该是同一社会群体前后相继的村寨,时代同属龙山早期。而围墙聚落废弃后,虽然仍有人活动,可见少量房基和灰坑、窑址,但聚落形态和遗迹现象都与以前大相径庭,应该是不同社会群体的遗存,时代上则进入龙山中期。


  西孟庄遗址的寨墙和房址


▲方形围墙与圆形围墙门道(上为北)

关于围墙聚落的定名,或曰寨,或曰砦,皆指外设一周防御性围墙的村落,即所谓村寨,其围墙可称为寨墙。然而一般村寨即使有寨墙,也不减其社会和生活的本色。西孟庄遗址则不然,军事防御色彩突出,生产生活色彩暗淡,不像是一般村寨,因此我们称之为寨墙聚落。至于寨墙的形式,既可以是列柱环绕的栅栏,也可以是木骨泥墙,又或者是土垣。西孟庄龙山寨墙无论是方形还是圆形者内侧都设置了壁柱,这是其为木骨泥墙的明证。

▲F19

  

▲F34

  

▲F29

方形寨墙发现三个门道,分别位于南、东、西墙中部。可能为了加强防御,东墙和西墙上的门道后来又分别修建了房址(F19和F34,门皆向内。)给封住了,只留下南门(宽约3.5米)。另,东墙中部偏南处有一外突的“马面”结构,规模甚小(1.2~1.6米)。这样附属于寨墙上的特殊结构,显然不是房址,也不是小门,应为防御辅助设施,比如瞭望警戒之用的岗楼。圆形寨墙只有南门一个门道,宽约6米,门道内侧有成排大柱坑,可能是类似照壁的结构,并且有意识地堵住了进门后东去的通道,只留下了向西的出口。这样的布置,既是不让门外者窥视的措施,也起到了收紧缺口的防御效果。

关于寨墙还有几处结构须作进一步讨论。一是方形寨墙东西两墙北端内侧各发现一段长基槽,平行于寨墙,打破寨墙。从其形制和位置来看,不是房基,也不像是对寨墙的修补,用途颇难理解。但如果着眼于整个聚落的兴废过程,则可以认为这两条基槽是方形寨墙废弃后,一次重建的尝试,起初仍想按方形来做,并起了个头,不知何种原因废止了,于是才有了后来的圆形寨墙。

▲方形围墙之东墙基槽内柱坑

另一个问题是圆形寨墙大部分内侧断续还发现了一圈柱坑,相距寨墙约1米,每个都对应一个壁柱,其用途亦不好理解。从这些柱坑的形制、分布规律和数量来看,不是用来维护加固寨墙的,也不是又一周寨墙的孑遗。我们判断,这些柱坑与壁柱相对,目的是在其间搭架横木,形成梯架,再于横木上铺架木板,就能将多个相邻的梯架连接为通道,人立于其上便能形成居高临下的效果。

再一个是寨墙高度。圆形寨墙外侧围沟中发现了较多的生活垃圾,而寨墙只有一个南门,想来垃圾都是顺着寨墙抛丢到墙外的。因此这个寨墙不会太高,很可能只比聚落内的房址稍高而已。

寨墙内的遗迹现象以房址为主,另有极少量灰坑,未见窖穴、作坊和墓葬,其布局根据寨墙可分成早晚两个阶段。

早期阶段

  

因聚落经过二次重建和现代取土,属于早期阶段的房址受到破坏,仅残存基槽或柱洞,活动面、灶址、门道和室外地面等已无存,也少见遗物,因此其布局难以完全复原。

首先,两阶段寨墙之间的房址和柱洞应属于早期阶段无疑,目前共确认10座。这批房址集中分布于西部和北部,多呈南北向,因未有叠压打破关系,故暂同视为一期。

此外圆形寨墙内层位居下的部分房址和柱洞应该也属于早期阶段,但因开口层位已无存,只能根据地层关系、位置和形制做出推测。例如F3,位于最下层,南北向三联间排房。类似的还有F11、F15和F32。

形制上,早期阶段的房址多为方形地面式木骨泥墙建筑,四周挖有基槽,槽内有密集柱洞,角柱和门柱往往更为粗大。房址以前辅后主的双间、南北并列的三联间为特色,面积多为12~20平方米。布局上,早期阶段的房址应为南北向成列分布,东西大致可分为三列,每列房址间距十余米。西列和中列房址多为单间或双间,分布也更为密集,而东列房址的面积大、数量少,尤其F3恰好正对东墙门道,或具特殊用途。

晚期阶段

  

除了可能被完全破坏者外,能够清理辨认出来的房址共17座,房址建造方式与早期房址相似,亦多为方形地面木骨泥墙建筑,一般挖有基槽,可分单、双间,东西横向者为其特色,面积多10~20平方米。房址经过多次重建利用,打破关系较多,大体可分为三期,其中F29面积最大,近50平方米,与早期F3一样,也对着门道。

三期房址都主要集中于聚落中东部,无论各期位置有什么改变,大体上都环列于聚落中心略偏西一处空间的北东南三面。这处特殊的空间,只见大型柱坑,成组分布,形制殊异于一般房址,面积也小很多,据其形制推测应该是杆栏式建筑,可能与需要防潮的粮仓有关。那么这处区域当是一处仓储区,由其在整个聚落中的位置和规模判断,应属整个聚落共有。且这些柱坑也存在打破关系,可见与房址一样也是可以分期的。

整体来看,寨墙由方形向圆形的转变,必定对寨内布局造成影响,后者难以像前者一样形成较为整齐的排列,因此更趋向于与圆形空间相适的弧形组合。同时如以平常村落来估测,无论早期还是晚期,其人口基数应该都很小。

出土遗物中,陶器种类单一,体量也小,质地以夹砂黑灰陶、夹砂褐陶、泥质黑灰陶为主,几乎不见磨光黑陶、白陶,装饰以素面、弦纹,附加堆纹为主,种类多为鼎、罐、鬶、壶、盆,未见其他精致器类。石器较少,然镞的数量突出,可占总数70%,其他如斧、锛、砺石等,数量仅占30%。浮选结果显示各种遗迹土样中的植物遗存比例都非常低,当中杂草类的比例又远高于农作物,且并非农业活动中常见的伴生杂草。动物遗存以哺乳动物为主,包括鹿科、猪科和狗,其中野生的鹿科动物约占三分之二,包括大型的麋鹿和中、小型的梅花鹿。据上可知,西孟庄经济活动中农业和家畜饲养的迹象都很弱,推测其食物可能主要是由外来供给满足,故需要专门的粮仓。

以上是对西孟庄龙山寨墙聚落的初步分析,关于其性质以及发现和发掘的意义,从整个龙山文化的研究背景中,或许能得到更真切的认识。


  基层聚落还是军事据点


▲方形围墙“凹”形建筑

我们知道,西孟庄龙山聚落无论是早期的方形寨墙阶段还是晚期的圆形寨墙阶段,规模都很小,一两千平方米在当时也就是最基层聚落的规模,无论按哪种分级标准,都是最低等级的。这类聚落,目前经过正式考古发掘的有多处,但是外围发现寨墙的一处也没有,面积或多或少一般也都大于西孟庄。而且,龙山聚落无论大小,通常都会发现较多的灰坑和窖穴,有时还有三两成组的墓葬。有些窖穴内往往有数量丰富的完整陶器,即便是很多垃圾坑中也有大量的可复原陶器,以至于常常被误解为祭祀坑。而西孟庄情况与此几乎完全相反,寨墙内全是形制相似、功能单一的房址,仅有极少量灰坑,没有窖穴和墓葬(对寨墙外500米范围内进行了钻探,也没有发现相应墓葬或墓地)。因此,西孟庄呈现的是一个生产和生活功能并不完备、而防御功能得到反复加强的特殊聚落。

说其特殊,首先是聚落外围的寨墙。龙山文化小型聚落的防御设施以往不是没有挖到过,但基本都是环壕,这在黄岛南营、招远老店、平度逄家庄以及最近发掘的日照苏家村等都有发现。然而,这些环壕聚落不仅没有发现寨墙,其面积也远超西孟庄。由苏家村来看,周围还有很多更小的聚落,可见这一类明显不是基层聚落,而是小区域的次级中心。至于那些更小的只有数千平方米的聚落,比如经过充分发掘的临沂八间屋、枣庄建新等,不仅没有寨墙,连环壕也没有发现。

▲环沟

虽然龙山基层聚落甚或等级较高的次级中心聚落中没有见到寨墙,然而不一样的是,这类防御设施在等级最高的城址中倒是有所发现。五莲丹土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墙在城顶近外沿位置,几处解剖探沟中都发现了条形基槽,其中有密集柱洞,当时以为是房基。但一来地层关系可证城墙当初只有约半米高,根本不足以起到满意的防御效果;二来这些基槽形制大小一致,位置相同,探沟内均未见拐角、分间现象,应该是单线条的,不是房址基槽。因此,则这些分处各段城墙顶部的基槽应该是连通的,由此可知当时环绕城顶存在这样一周基槽,也就是一周寨墙。

丹土的发现后来在城子崖龙山城墙的发掘中也得到了证实。后者在近年来的发掘中于龙山城顶中部发现长基槽,目前已发掘百米以上,顺墙而行。这条基槽应该也是寨墙遗迹。我们知道,山东龙山城墙除了景阳岗这种版筑起来的外普遍较为低矮,高度很难达到2米以上,往往需要深壕或者其他辅助防御设施,城墙顶上再起寨墙可能就是其中措施之一。

因此,寨墙是一种仅见于城址这种最高等级聚落的防御设施,考虑到西孟庄龙山聚落极小的规模,很小的人口数量是无法构筑和维护寨墙这种复杂的大型工程的。再考虑到西孟庄生活生产功能有欠完备、农业和家畜养殖活动均很微弱,却存在一般聚落少见的规模较大的公共仓储区,就更加印证了一个判断——它可能是一个军事据点。这样的据点应该是由聚落所在区域社会的中心派出的,因此寨墙的建筑无论是技术还是资源都来自中心,当然不是普通聚落可以比拟的。

判断西孟庄为军事据点还有一个证据,就是其位置。西孟庄位于滕州与邹城分界线——界河南侧,界河北面即为马鞍山—龙山,东西向横亘于两地之间,只有其间的一处缺口可为南北通道,历来的官道皆就此出入,西孟庄恰位于此缺口南侧,可谓扼住了通道的咽喉。

过去我们知道,龙山文化聚落层面上的功能分化多是经济性的,比如诸城西杨庄子石器制造场,再比如莱州湾南岸制盐遗址,都是一些经营专业经济的聚落,并没有发现政治军事性的分化实例。西孟庄作为一个功能单一的军事据点,可谓相关发现的首次面世,实际上也是我们没有预料到的,不得不促使我们重新思考当时的军事以及与之相关的政治社会发展状况。有关这个据点有很多疑问,它是一个兵营吗?驻扎的是什么样的军队?它隶属的社会集团是什么性质的?如此等等,都需要深入的探讨。这些问题也不是仅凭西孟庄一个遗址可以回答的,相信随着工作的进展,类似的专业化聚落还会更多地被揭露出来,也许我们的疑问随着知识的增加会逐渐得到解答。

  (作者单位: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韩旭川

审核:贾昌明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