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历史城区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2005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澳门是一个繁华兴盛的港口,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从16世纪中叶开始,澳门就处于葡萄牙统治之下,直到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历史城区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 ...
澳门历史城区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古老、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的东西方风格共存建筑群。2005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澳门是一个繁华兴盛的港口,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从16世纪中叶开始,澳门就处于葡萄牙统治之下,直到1999年中国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澳门历史城区保留着葡萄牙和中国风格的古老街道、住宅、宗教和公共建筑,见证了东西方美学、文化、建筑和技术影响力的交融。城区还保留了一座堡垒和一座中国最古老的灯塔。此城区是在国际贸易蓬勃发展的基础上,中西方交流最早且持续沟通的见证。
历史变迁
16 世纪中叶,因应中外贸易的新形势,明朝政府划出澳门半岛西南部一片地段,供以葡萄牙人为主的外国商人居住及进行贸易,澳门由此发展成19世纪前中国主要的对外港口,也是亚洲地区重要的国际港口。贸易活动的兴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前来,一个融合欧、亚、非、美四洲人民的“华洋杂居”的国际城市由是诞生。葡萄牙人将这个用城墙围起的城市命名为“天主圣名之城”,今天的澳门历史城区就是它的核心部分。
四百多年间,在这块城区内,来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美国、日本、瑞典、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朝鲜甚至非洲地区等等不同地方的人,带着不同的文化思想,不同的职业技艺,不同的风俗习惯,在澳门历史城区展开多姿多彩的生活,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在这种机遇下,澳门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境内接触近代西方器物与文化最早、最多、最重要的地方,是当时中国接触西方文化的桥头堡。
东西方建筑的熔炉
澳门历史城区是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所组成,以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随著外国人的定居,他们把自己的建筑传统越洋带到澳门,使澳门成为近代西洋建筑传入中国的第一站。尤其是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建筑物,无不显露出与葡萄牙本土建筑的密切关系。事实上,文艺复兴后的一些主要建筑形式、风格,结合亚洲其它地区不同的建筑元素在澳门产生了新的变体,形成独树一帜的建筑风格。
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历史街区,有妈阁庙前地、亚婆井前地、岗顶前地、议事亭前地、大堂前地、板樟堂前地、耶稣会纪念广场、白鸽巢前地等多个广场空间,以及妈阁庙、港务局大楼、郑家大屋、圣老楞佐教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岗顶剧院、何东图书馆、圣奥斯定教堂、民政总署大楼、三街会馆(关帝庙)、仁慈堂大楼、大堂(主教座堂)、卢家大屋、玫瑰堂、大三巴牌坊、哪里吒庙、旧城墙遗址、大炮台、圣安多尼教堂、东方基金会会址、基督教坟场、东望洋炮台(含东望洋灯塔及圣母雪地殿圣堂)等20多处历史建筑。
当中包括中国最古老的教堂遗址和修道院、最古老的基督教坟场、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第一座西式剧院、第一座现代化灯塔和第一所西式大学等。其中著名的玫瑰堂,又名圣多明哥教堂,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建筑遗产,是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综合体现。作为欧洲国家在东亚建立的第一个领地,城区见证了澳门四百多年来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互相交流、多元共存的历史。城区内的建筑大部分至今仍完好地保存或保持着原有的功能。
多元文化交融碰撞
在四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人与葡萄牙人在澳门历史城区内,合力营造了不同的生活社区。这些生活社区,除了展示澳门的中、西式建筑艺术特色外,更展现了中葡两国人民不同宗教、文化以至生活习惯的交融与尊重。这种中葡人民共同酝酿出来的温情、淳朴、包容的社区气息,是澳门最具特色、最有价值的地方。
19 世纪,随著第一位传教士马礼逊来到中国大陆,基督新教也以澳门为基地之一,积极开展传教活动,并由此创造出中西文化交流的辉煌篇章。这些传教士来自不同的修会,他们为中国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技术及人文艺术,又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文化成就。而作为基地的澳门,在各修会的努力建设下,开创了许多“中国第一”的事业,如中国第一所西式大学——圣保禄学院、中国第一所西式医院——白马行医院、中国第一所以西方金属制版和印刷拉丁文字的印刷厂——圣保禄学院附属印刷所、中国第一份外文报纸——《蜜蜂华报》。中国第一位新教徒蔡高就是由马礼逊在澳门为其洗礼。此外,由马礼逊编写的《华英字典》也是在澳门出版。而由新教徒在澳门开办的“马礼逊学校”更将近代西式学校教育模式引入中国,培养出容闳等著名学生,对中国教育的现代化作为贡献。由耶稣会在澳门开办的圣保禄学院(现已不存)及圣若瑟修院,为天主教在远东和中国的传教事业培养了大量人才,同时也培养了大批中国籍的传教士,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卓越的贡献。
另一方面,澳门民间的妈祖崇拜,表现了澳门与中国闽粤沿海居民妈祖信仰一脉相承的关系。但是,由于社会和历史环境的特殊性,澳门的妈阁庙在中国众多的妈祖庙中又别具特色。它既有中国以至海外妈祖崇拜传播和组织的典型特征,又因澳门是近代中国与西方接触最重要的商港,使妈阁庙成为最早向欧洲传播妈祖文化的地方。
澳门历史城区保存了澳门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精髓。它是中国境内现存年代最远、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和最集中,以西式建筑为主、中西式建筑互相辉映的历史城区;是西方宗教文化在中国和远东地区传播历史重要的见证;更是四百多年来中西文化交流互补、多元共存的结晶。
最新评论
- 引用 zl1024
- 古早的澳门在这里与香港相比,也许是因为量体更小的缘故,澳门氹仔这里保留了更多古老的痕迹。翎芳老师与贴布导演虽然没有太多时间细细体味澳门,也沿着官也街沿着昏黄色路灯照耀的街巷,一路走进了澳门古早的味道。▲ 官也街的夜与昼中西合璧的借助风格,葡萄牙遗留的痕迹从建筑体蔓延到食物当中,让这条色彩昏黄古旧的老街成为了澳门饮食文化聚集之处,游人如织,当地人的生活也在其中淡淡地蔓延,就好像在百年历史里平静而固守的,属于澳门的姿态。有关澳门的美食,我们已经用一条专门的公众号介绍了最值得推荐的两家,请避开深夜时段点击下文链接:把玩厨艺 | 澳门暂留停步巷尾小店BitterSweet必达士? Bitter Sweet必达士地址:氹仔官也街27号电话:+853-28830289营业时间:11:00-22:00▲ 生活气息浓厚的店铺▲ 招牌木糠蛋糕▲ 几层木糠粉▲ 是澳门不可错过的美食必达士据说是澳门独创木糠蛋糕的第一家店,是来澳门最不可错过的甜品之一。所谓木糠蛋糕,就是在蛋糕的基础上撒一层由压缩饼干碾碎制成的木糠粉,除了蛋糕之外店里还有布丁、杯子蛋糕等多种形态,甜而不腻、介于蛋糕和雪糕之间的口感。不算大的店面已经有了老旧的质感,年代在甜软的蛋糕里一点点流逝,正是狭长的官也街初始的概念。安东尼奥餐厅? 安东尼奥餐厅地址:澳门仔客商街3号地下电话:+853-8999998▲ 葡式小楼▲ 饱受赞誉连续四年被评为米其林二星餐厅,安东尼奥除了装潢上承袭了葡萄牙的传统,料理也是到底的葡式味道。店主安东尼奥如今已经不会亲手下厨烹饪,忙碌的时候就在门边的一张小桌子指挥服务员们来来往往,成了黑沙滩法兰度之外最正宗的葡萄牙味道,也是一片当地美味中值得尝试的高阶异域风情。新陶陶酒家? 新陶陶酒家地址:告利雅施利华街26号电话:+853-28827065 +853-28827311营业时间:11:30-15:00,17:30-22:00▲ 新陶陶酒家▲ 老派的装潢首先吸引翎芳老师注意的,是新陶陶酒家门面极具年代感的瓷砖拼贴方式,官也街上的每家店都不大,这件小店每日中午营业后10多分钟便已经客满营门,经营的都是鸡翅煲、凉瓜炒蟹这样的传统菜色,是官也街上名声赫赫的老字号。小楼里听得到人生、闻得到食物的味道,生活的滋味便在这种嘈杂里弥散开来,被身为异乡游客的你我感知到。Cafe e.s. Kimo? Cafe e.s. Kimo地址:Rua do regedor, no.175 R/C, Vila de Taipa电话:+853-28825305▲ 咖啡厅▲ 猪扒包▲ 凯撒沙拉▲ 鲜茄焗猪扒饭▲ 厚多士▲ 丰盛的宵夜翎芳老师和贴布导演在澳门降落的时候已是深夜,官也街大部分的店铺在九点左右便已经熄灯结业,便找到了这间咖啡店歇脚吃点夜宵,因为是连锁品牌,咖啡、简餐和甜点都是在制式的标准下不功不过,但对于急需清除周身的旅途劳顿,在逐渐陷入沉睡的街巷里找到一丝温暖慰藉的旅客而言,就成了一盏守候的灯。所以如果你来的太晚,不妨到这里吃个夜宵,好好品味一下官也街的夜色吧。亚洲精品旅馆? 亚洲精品旅馆地址:氹仔告利雅施利华街146号▲ 亚洲精品旅馆距离官也街距离很近,所以对于想要体验澳门古早风情的旅客而言是最为方便的选择。酒店本身干净整洁、价格适中,出门就是街巷纵横交错,澳门人的生活和你倏忽间只隔了一扇门的距离。发嫂养生磨坊? 发嫂养生磨房地址:氹仔潮州街57号汇景一座底下Q铺电话:+853-28216248营业时间:11:00-24:00▲ 石磨养生坊▲ 柜台▲ 堆满了新鲜的材料▲ 乌骨鸡虫草大补汤▲ 石磨芝麻杏仁糊加芝麻汤圆这间店并不在官也街上,不行大概需要15分钟的距离。翎芳老师临行前却带上了一包在这里现磨的芝麻粉。细细的黑芝麻糊、杏仁糊、红豆沙,还有八宝粥、养生糊、雪蛤膏、芋头糕,对于很多注重材料品质,讲究养生概念的食客而言,发嫂养生磨房是他们到澳门必定光临的小店。石磨现磨的材料扎实,简单又讲究的料理方法让食物最原本的味道留下,也让健康养生饮食的观念长久不衰。澳门简单、醇厚,一眼看不透。
- 引用 coolcool
- 澳门:海上丝路的中继站
文章出自:中国国家地理 2002年第04期 作者: 李雪梅
早期澳门对外贸易航迹图
澳门华人俗称板樟堂的玫瑰堂
西洋坟场中的圣弥额尔教堂
偏居一隅的澳门曾被人形象地誉为是“搁浅的彩虹”,确实,这个小岛屿在漫长的400多年中,曾迸发出五颜六色的光彩,而最耀眼夺目的却是由传教士所描绘的浓重一笔。这束炫烂、深沉、持久的光彩,由传教士所带来的世界地图、自鸣钟、火炮、天文仪器、建筑、绘画、医学、数学等光束汇成,而他们所肩负的重要使命――传教,反而成为轻描淡写的点缀。
提到传教士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我们不能不关注当时的海上强国葡萄牙。葡萄牙曾经是一个显赫一时的航海帝国,在地理大发现时代,葡萄牙人从一个小小的长条形国家扩张至五大洲,而传播基督教教义则是地理大发现的动力之一。天主教是葡萄牙最流行的宗教,由于当时葡萄牙国王坚持对东方传教的保护权,要求任何前往亚洲的传教士都必须得到里斯本宫廷的批准,并在里斯本登船。前往中国、日本等地的传教士必须在澳门上岸,先进行必要的准备,如学习语言文化风俗,再前往目的地。而其离华也是由此处登船。
早期圣保禄学院及教堂
利玛窦传教点不断自南方向北方移动,不论他到哪里,人们都要求他提供地图新版本早期来到澳门的传教士分属于许多不同的教派,其中天主教耶稣会首先在中国取得巨大成功。天主教耶稣会士于明末清初在华传教的200年间,历经了3个高峰,第一个高峰由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努力而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