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王子今:美哉古瓦 妙矣匠心——读《中国历代瓦当考释》

摘要: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构件,体现了陶瓦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们,以及殿屋的营造者和使用者们共同的工艺精神和艺术品位,也透露出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美学追求。在战国秦汉时期,正当我们民族文化呈现活跃局面,走向成熟阶段,在有些方面表现跃进态势的历史条件下,连续丰收和多种成就灿烂明朗。而瓦当的风格也体现出飞扬灵动、新鲜活泼的气象。图案的美好 ...

  瓦当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常用构件,体现了陶瓦的设计者和制作者们,以及殿屋的营造者和使用者们共同的工艺精神和艺术品位,也透露出他们的文化理念和美学追求。在战国秦汉时期,正当我们民族文化呈现活跃局面,走向成熟阶段,在有些方面表现跃进态势的历史条件下,连续丰收和多种成就灿烂明朗。而瓦当的风格也体现出飞扬灵动、新鲜活泼的气象。图案的美好可爱,文字的端庄大气,都具有空前绝后的品质。

  《史记》卷五《秦本纪》说:“(秦孝公)十二年,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张守节《正义》:“刘伯庄云:‘冀犹记事,阙即象魏也。’”《史记》卷六八《商君列传》也记载:“作为筑冀阙宫庭于咸阳,秦自雍徙都之。”商鞅自己称此为“大筑冀阙”。司马贞《索隐》解释说:“冀阙即魏阙也。”《吕氏春秋·审为》高诱注:“魏魏高大,故曰魏阙。”这正符合《礼记·礼器》所谓“以高为贵”的意识。《说文·山部》:“巍,高也。”段玉裁注:“雉门外阙高巍巍然,谓之象巍。”可知“魏阙”就是“巍阙”。班固《西都赋》关于宫殿建筑,说到“崇台”。汉代文献又多见有关“高楼”的记载。汉代宫廷建筑据萧何营造长安宫室时所谓“非壮丽无以重威”(《史记》卷八《高祖本纪》)所表达的设计出发点,通过阙、台、楼,实现了高程提升。这些巍阙、崇台、高楼,透露出高等级建筑群的立体化趋向(王子今:《西汉长安都城建设的立体化倾向》,《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4期),体现了当时都城建设的时代特征。而《史记》卷二八《封禅书》所谓“仙人好楼居”,提示我们注意这种建筑形式向往天界,接近神仙的意义。巍阙、崇台、高楼使用的瓦当,自然又具有特殊的神秘象征意义。

《中国历代瓦当考释》 任虎成、王保平主编 世界图书出版西安有限公司2019年9月出版 定价9800元

  瓦当研究久已受到重视。多年来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著述面世,展示其艺术风貌的图录也有不少种。而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新出任虎成、王保平主编《中国历代瓦当考释》,则在著录数量、收存范围以及考释深度诸方面实现了新的突破,实现了新的超越。这部著作,可以看作历代瓦当收录最完整、最全面的大制作,也可以说做出了一项大贡献,成就了一件大功德,值得我们祝贺。

  《中国历代瓦当考释》分13卷。即第1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早期瓦当及制作工艺卷》、第2卷和第3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战国秦图像卷》、第4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战国秦图案卷》、第5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秦汉图案卷》、第6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图案及文字卷》、第7卷至第10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汉代文字卷》、第11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汉代图案图像卷》、第12卷和第13卷《中国历代瓦当考释·三国至近现代卷》。按照主编意图,“最大限度展示中国历代建筑与瓦当的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这样的努力,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收获。

  《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有侯卫东《序一》,周晓陆、高子期《序二》,苏士澍《序三》,进行了很好的学术史总结,发表了重要的学术意见。《序一》关于陶瓦史的叙述,《序二》就瓦当艺术性的分析,都各有新见,可以为关心中国古代瓦当深沉丰厚文化内涵的读者提供有意义的启示。对于29件瓦当陶范和滴水瓦陶范的著录说明以及刘园园《历代瓦当的制作工艺》一文,提供了很多有关瓦当制造程序中可贵的工匠精神的新的信息。汉“与天无极”瓦当陶范、“淮南屋当”瓦当陶范、“郑氏塚当”瓦当陶范等珍品的展示,尤其令人耳目一新。而有关几件汉代“韦兆”铁质瓦的介绍,特别值得重视。

  与其他有些著录瓦当资料的出版物不同,《中国历代瓦当考释》具体详尽地记录了瓦当的时代、尺寸、发现地点等有意义的信息,有些还进行了相当细致、相当明确的形制描述。这些资料,都为研究者提供了莫大的方便。

  应当指出,《中国历代瓦当考释》中发表的属于“考释”的意见,有些还可以斟酌。例如,“蔽护建筑物檐头”,“保护椽头不受雨水侵蚀”等说法,似并不符合汉代建筑史文物遗存反映的真实情形。韦昭曾经解释班固《西都赋》“裁金碧以饰珰”中“珰”的字义,以为“榱头”。陈直先生写道:“瓦当之位置,正在榱头之上,或因此得名。”(《秦汉瓦当概述》,《摹庐丛著七种》,齐鲁书社1981年1月版,第375页)然而,以为瓦当“蔽护”“椽头”,“保护椽头”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当。有学者从瓦和瓦当与“椽头”的距离分析,指出“无法遮住椽头”(王培良:《秦汉瓦当图》,三秦出版社2004年3月版,第8页至第9页)。我们也借助文物资料所见瓦当与椽的位置对应关系,进行过有关考察(王子今:《瓦当“椽头饰”说疑议——以四川汉代崖墓资料为例》,《四川文物》2009年1期)。应当说,这一问题还可以继续讨论。《中国历代瓦当考释》中“考释”部分集中发表了收藏者和整理者的许多很有价值的学术意见。其中有的看法,比如瓦文的释读,或许个别字义,尚有商量的余地。

  辩议和争鸣,在学术生活中,是很正常的事。而读者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中国历代瓦当考释》所提供丰富的资料,以及此中所体现出的收藏者、整理者和出版者为推进学术热心贡献的诚挚精神。谨此站在对瓦当及其文化风格多所爱重的秦汉史研究者的立场上,致敬主编任虎成先生、王保平先生。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