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8000年前的井头山遗址何以重要
井头山遗址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2013年发现。经国家文物局批准,2019年9月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50平方米,取得了重大收获。
2020年5月30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组织召开了井头山遗址考古发掘成果专家论证会。在此次论证会上,国内知名专家对井头山遗址发现的重要性给予高度肯定,并阐述了其重大的学术意义。
▲ 井头山遗址地理位置
▲发掘工作场景
▲井头山遗址发掘基坑
吕厚远(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意义重大。
首先,井头山遗址是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全新世海平面上升过程中被海水淹没、被浅海沉积物掩埋的史前遗址,是可遇不可求的,非常宝贵与难得。
第二,在杭州湾、钱塘江下游甚至包括宁绍平原西部靠山的区域,都有可能发现跟井头山同时代的性质一样的被海水淹没的遗址。从井头山遗址考古成果来看,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沿海“生土层”下没有更早遗存的认识。
第三,如有可能,建议考古场地的工程基坑长久保存。如不能长久保存,要尽可能采集更多古环境信息。
栾丰实(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井头山遗址考古工作推进至今天出乎意料。浙江省考古所新石器时代考古团队是中国新石器考古团队中最好的一个。浙江在新石器时代考古上有几个亮点:一是良渚;二是上山文化到跨湖桥文化的一系列发现;三是宁绍东部沿海地区的考古,之前田螺山遗址在一巨大的保护棚下发掘,所有土样淘洗后取得空前丰富的遗物信息,目前井头山遗址也在采取同样的工作方式。这些将会载入中国考古学史。
另外还需要关注两个问题。
第一,早期农业问题。山东半岛的贝丘遗址有五、六十处,以往认为这些贝丘遗址没有农业。而从这么早的井头山贝丘遗址里发现碳化稻米等反映早期稻作农业的遗存,对当时的生业经济的理解和认识会更全面。所以,可从长时段的发展过程中认识井头山遗址的重要价值。
第二,手工业问题。井头山遗址中出土了之前未见过的一些遗物,如带销钉木器、斧木柄、锛木柄毛坯、木矛等,说明8000年前木作加工技术已经达到不可想象的程度,陶器也很先进。这是特殊埋藏环境下的井头山发掘的一个重要收获。
另有三条建议。一,对井头山遗址文化性质的认识,是一个新的文化还是一个类型,还需再做一些工作。二,西边高地上应有居住区需要进一步发掘。三,建议顺姚江做普遍钻探调查,寻找同时期或更早的遗址。
▲2米厚的贝壳堆积文化层
▲木制品集中出土区
▲斧木柄出土情形
林留根(南京博物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首先祝贺浙江考古所和宁波考古所、河姆渡博物馆,取得重大收获。井头山发掘向社会展示了考古不是为了挖宝、挖墓,考古就是寻根、挖文化。也对余姚市政府对文物事业的大力支持表示敬意,井头山遗址发掘之前需解决几千万元的土地赔偿等问题,难度很大,其他大多数地方很难做到。
第二、井头山遗址的发掘,是国内史前考古中非常重大的一个发现,不仅找到了河姆渡文化与跨湖桥文化、上山文化关系的线索,特别重要的是寻找到了河姆渡文化的根。出土的大量文物标本,令人震惊,除自然遗物以外,还有很多陶、石、骨、木、贝器、编织物等,年代古老,保存好,从工艺技术上说,具有非常大的研究价值。
第三、文化性质上,陶器自身特点比较明显,与河姆渡有联系,但跟河姆渡差异大,与跨湖桥文化更接近。再开展一些调查工作或可以单独称为井头山文化。其中的短颈鸡冠耳陶釜是其最大特色。
第四、需要研究井头山人的生业模式、聚落结构和性质问题。
最后,关于保护的问题。井头山遗址是河姆渡文化这一“摇篮”之前的摇篮,对于研究海洋文明有重要价值。井头山的发现,具有巨大的科学、历史、文物、艺术价值,而科学价值是第一位的,是国内很少有的,从这个意义上应该保护。从河姆渡、田螺山、井头山,从社会发展、文旅兼容的角度,也需要保护。已出土遗物足以支撑一个博物馆,最好能保留现场。
范雪春(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院长)
井头山遗址的发现感觉很震撼。
首先、从井头山遗址堆积物尤其是海生贝类堆积来看,这个聚落规模较大,而且延续时间长。当时井头山人就生活在水边附近。出土的遗物,如石锛、石斧的木柄、船桨、鱼篓、鱼筐,能够保存下来,当时应是静水状态。
第二、贝丘遗址的堆积时间早晚问题,往往并不是下边的最早,而是坡脚的堆积年代最早。建议要从坡脚做些工作,那里也有可能存在干栏式建筑。
第三、若井头山遗址能发现墓葬,人骨肯定保存很好。浙江沿海地区是南岛语族的源头之一。非常希望浙江沿海地区能够找到新石器时代人骨去做DNA。
第四、井头山遗址信息量巨大,将来会成为8000年前后时段中国沿海史前文化研究的一个标尺。建议文化层之上的淤积层做完整的微环境研究,并进一步开展台地发掘,可以采用常规方法,台地上可能有居住区、墓葬区、作坊区。遗址中发现大量长有牡蛎的石块,周围肯定存在牡蛎生长的礁盘。
第五、此遗址出土大量海生贝类和海生鱼类等动物骨头、木桨,表明这里生活的先民应是中国沿海最早的渔民,创造的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的海洋文化。
第六、发掘基坑最好能保护下来做现场展示,若不能也需要切一个完整的剖面,在博物馆展示,对于我们了解1万年以来生态环境的变化过程很有意义。
▲编织容器出土情形
▲出土编织物
陈杰(上海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
首先、井头山遗址在考古学研究上的意义,把余姚的历史提前到了8000年。对整个东南沿海地区、长江下游地区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近20年来,浙江考古不断刷新我们对这一地区全新世早中期考古学文化的认识。井头山给河姆渡找到了一个可能的源头,但中间还有一段空档,需要进一步研究从井头山到河姆渡的过程。
第二、井头山遗址在学术史上的意义。很多的考古发现都是由点到面的过程。井头山遗址给我们找同类遗存提出了一个方向。
第三、井头山遗址不仅仅是考古学的,对过去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也十分重要,为研究东部海平面变化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关键点。这对于地理学者和考古学者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特别是井头山遗址发掘区能提供一个较大年代跨度的纵剖面,作高分辨率分析可建立起这个地区甚至整个全球海平面变化的范例。现在的工作开了一个好头。
闵锐(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首先、井头山遗址发掘很成功,发掘质量很高,取得了重大收获,发掘方法上有创新,对考古学科的发展有贡献。
第二、在浙江沿海,贝丘遗址是第一次发现。该遗址发掘成功,与以往积累起来的发掘经验很有关系。从目前来看,井头山遗址,是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最早的遗址。
第三、从上山、跨湖桥、河姆渡到良渚,这一区域文化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第四、很大的剖面,非常重要,建议完整切割打包留存,以待后来展示。
▲部分陶片标本
▲贝刀(铲)
▲文化堆积淘洗后收集的包含物
赵辉(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
首先,大家非常注意井头山遗址所带来的环境信息,对于复原8000多年以来的环境变化非常重要,要得到这一套信息,还需要做补充性工作。
第二,从井头山到河姆渡的1000年,咸水环境变成了淡水环境,是一个沧海桑田式的变化。这一个环境和文化共同演进过程非常值得我们探索。
第三,关于遗址的文化性质,大家比较一致认为,井头山出土遗存整理工作之后再来看更妥。
第四,从生业经济角度来说,与跨湖桥差别更大,这边利用海洋资源,特征非常鲜明,而跨湖桥靠近内陆,缺乏海洋性的内容。这两个地方的不同取食方式和内容,需要进一步做比较研究。而井头山还发现一般贝丘遗址里所没有的水稻遗存也很值得进一步研究。
第五,范雪春详细谈到南岛语族的问题,以及家畜随着南岛语族向南扩散等等问题,把井头山遗址发掘意义联系到一个更大的国际课题上。河姆渡是中国东南沿海史前文化的摇篮,而井头山是河姆渡的摇篮,也是南岛语族的摇篮,所以意义非常重大,林留根所长总结得非常形象、生动。正因为意义重大,多位专家都不建议仓促结束田野工作,希望在田野工作中继续探讨,把环境资料收集好。再适当开展一些工作,找居址、墓地和人骨,这么早的一个遗址,与南岛语族有关,能发现人骨材料,就更完美了。
鉴于遗址有这么重要的价值,多位学者也提出了保护、展示和利用的建议。
刘斌(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首先,专家们一致肯定井头山发掘的艰难性和当地政府在保护文物方面付出的努力和艰辛。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没有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文物局和省文物局的支持和孙国平的执着,就没有井头山的发掘,这几点缺一不可。出土遗存包含了很大的信息量,文化价值、考古价值、科学价值三个方面非常重大,各位专家做了很充分表述。鉴于这个遗址的保护、展示和后续的科学研究,多位专家明确建议不要急于回填,要进行保护。关于后续利用、展示问题,我们希望当地政府尽快地做出决策。考古发掘会尽快结束,下一步做一些提取隔梁里典型文化层的工作。所里也会加强后续资料整理和区域性调查,特别是针对井头山相关小区域的调查,更多了解古环境和古海岸状况,寻求发现同时期遗址。
第二,河姆渡是余姚重要的文化品牌。这些年来,我们的工作,单一发掘、研究方面,河姆渡之后田螺山遗址做了接近20年,做得非常深入,名气也很大。近些年由于上山文化遗址中发现比较薄的跨湖桥、河姆渡的堆积,包括宁波考古所近年来在大榭岛、鱼山、乌龟山等很多遗址发现河姆渡以后到良渚文化的堆积,为河姆渡这一区域的谱系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以往宁波地区没有发现上山、跨湖桥时期遗址。现在在河姆渡核心区内发现了大致相当于跨湖桥文化时期的井头山遗址,相信以后还会发现上山文化时期的遗址。目前已基本明确了钱塘江南岸的文化序列,是上山→跨湖桥→河姆渡→良渚。作为浙江考古所来讲,我们的方向是后续将这一区块内的文化谱系与其他区块内的文化谱系,在文化面貌和年代序列上能够对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