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顶酷热——慈城考古进行时

摘要:   2020年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宁波考古工作队进驻慈城东门村遗址,至今已工作近一个月。本次发掘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合作,为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光远副所长担任甲方项目领队,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为合作方负责人。  慈城古县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 ...

  2020年7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宁波考古工作队进驻慈城东门村遗址,至今已工作近一个月。本次发掘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中央民族大学考古文博系合作,为配合基建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王光远副所长担任甲方项目领队,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魏坚教授为合作方负责人。

  慈城古县城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慈城镇内,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始至1954年,历1200余年皆为慈溪县治,东门村遗址便位于慈城古县城南侧附近。经过一个月的发掘,遗址已向下发掘了80-100厘米,地层自上而下大致可划分为三层:第一层为近现代地层,内包含有较多的现代建筑垃圾和石块,厚度约50-70厘米;第二层为清代堆积,土色呈黄褐色,土质较硬,厚约10-20厘米,其中出土数量较多的青花瓷片、瓦片,其中有一些可复原的青花瓷碗、瓷杯;第三层为商周文化层,土色呈深灰褐色,土质较疏松,夹杂较多的黄色水锈、红烧土颗粒,厚约10-30厘米,出土有鼎足,支脚,印纹硬陶,绳纹、线纹、回字纹等带纹饰的典型商周时期陶片,并发现少量石器,如石镞、石磨棒、石刀等。在个别探方中还发现有汉六朝至唐代的堆积,出土少量该时期的青瓷、砖块等遗物。

探方内地层

部分小件出土情况

  到目前为止发现的遗迹现象共有:两座墓葬、十五个灰坑、一条沟、一口井、成排的木桩和成片分布的红烧土。灰坑中出土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青瓷片和砖块。水井保存较为完好,形制规整,构筑所用砖块的大小、花纹都有明显的汉六朝特征。

发现的部分遗迹

  发掘期间,王结华所长和王光远领队多次到工地慰问指导,对工地的发掘进度、工作进展作出详细安排。并强调了工地的安全注意事项,提高了大家的安全意识。

王结华所长到工地慰问

王光远领队到工地视察

  2020年8月12日,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系主任魏坚教授到达宁波后,直奔考古现场。魏坚教授在详细了解每个探方的工作情况后,开展现场教学,亲自为同学们讲解如何划分地层,辨识遗迹、遗物等田野工作方法,深入分析了遗址的面貌与内涵,并对未来工作进展作出安排。

魏坚教授到工地现场指导

  2020年8月27日,由于受前一天大雨影响,工地暂时无法发掘。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佟珊老师、于柏川博士的安排下,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师生们前往井头山遗址参观学习。井头山遗址,由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国平主持发掘,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余姚三七市镇井头山南麓,是迄今为止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埋藏最深、年代最早的一处海岸贝丘遗址,也是浙江省首个贝丘遗址,距今约8000年。

  孙国平研究员带领师生们先后参观了井头山遗址发掘现场外围和库房内的出土遗物。向师生们详细讲解了遗址情况和出土文物。井头山遗址发掘面积为750平方米,出土了400余件精美的陶器、石器、骨器、木器、贝器、编织物等文物,和鹿角、稻谷等丰富的动、植物遗存,以及灰坑、食物储藏坑、存有密集贝壳堆积的烧土堆、树根,还有器物加工、食物处理场所等遗迹。最后孙国平研究员热情回答了师生们的提问,解释了遗址如何被发现和现场保护工作的进展,进一步阐明井头山遗址发现的重大意义。在此特别感谢本次活动的组织方和孙国平研究员的热情接待和讲解。

孙国平研究员对井头山遗址概况和出土文物进行讲解

参观井头山遗址合影

  本次发掘现场负责人由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丁风雅博士担任。博士研究生于柏川担任A区块现场负责,博士研究生杨逍、张倩、武彤,硕士研究生常宏伟、张旭、董坤、杨青青、刘慧、张十语,正蓝旗文体旅游广电局科员满来参与发掘工作,程起清、苏耀宇技术员担任田野发掘的考古技师,徐凤负责后勤保障。

  由于目前发掘的一个月正处宁波最热的时节,受副热带高压的长期影响,宁波慈城近一个月没有降雨,天气酷热。考古队员们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发掘、清理、照相、绘图工作紧张有序进行,保质保量完成了当前工作任务。

考古队员进行发掘清理工作

  发掘工作得到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央民族大学的全力配合与支持,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执笔:张旭

  照片:于柏川,常宏伟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井头山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