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蓟县独乐寺壁画:十六罗汉像
蓟县独乐寺为我国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始建于唐代,重建于辽统和二年(公元984年)。观音之阁为独乐寺主体建筑,阁内四壁满绘壁画,为元代首绘,明代重绘。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修时壁画被一层厚达1厘米的白灰覆盖,1972年修葺大殿时才又重见天日。
壁画分布在观音阁四壁,通栏满布墙面,高约3米,以16罗汉和二明王为主题,间以佛教故事、世俗题材和供养人像,构成一组相对独立、又彼此相连的画卷。罗汉依次分布在东西北三壁,站立排列,他们大都面颊丰满,和眉善目,身上披着袈裟,背现顶光,伫立在云气飘渺的仙境之中,具有统一的风格。
十六罗汉在早期印度佛经中便有记载,把他们引进中土的是玄奘法师。他翻译的印度佛经《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说法住记》中最早把十六罗汉的名字翻译成汉语。这十六罗汉(或十六尊者)可以看做是释迦牟尼在现实的显现,其使命是弘扬佛法,直到佛法传遍整个世界为止。而且,这些尊者如佛陀一样,起初也是俗世之人,并非天生就具有完美的品质,而是经过听闻佛法和不断修行证悟,“与诸施主作真福田,令彼施者,得大果报”。
诸罗汉像从东面墙壁开始,东墙上绘制了第一到第五罗汉。第一尊者宾度罗跋啰惰阇(俗称坐鹿罗汉),为十六罗汉之首。画面上他庄严站立,掐指说法,跟前站着四人,依稀是官员、儒士、道士、僧官,谦恭地听闻宾度罗说法,构成一幅三教礼佛画面。
第二尊者迦诺迦伐蹉(俗称喜庆罗汉),是古印度论师之一,即善于谈论佛学的演说家。“与自眷属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方迦湿弥罗国。”画中,尊者拖着两条长长的眉毛,双手平举至肩,神情专注。十六罗汉中有长眉罗汉,但名号为阿氏多。观音阁壁画中的罗汉形象与常见形象似乎不符(?),以下亦是如此。
第三尊者名迦诺迦跋厘堕阇(俗称托钵罗汉),是一位慈悲平等托钵化缘的行者。藉由托钵种植福德,并为他们传讲佛法,以身教、言教度化众生。该幅壁画破损最为厉害,罗汉侧身而立,但并未托钵,而是手持净瓶,向外挥洒甘露,福利众人。
第四尊者名苏频陀(俗称托塔罗汉),与自眷属七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北俱卢洲。苏频陀是佛祖最后一名弟子,为了怀念尊师,特意把塔随身携带,作为佛祖常在之意。这是十六罗汉中为数不多的面容消瘦者,手持念珠,左手轻拽衣袖,背后祥云缭绕。
第五尊者诺矩罗(俗称静坐罗汉),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于禅思中寻求佛法真谛,又称大力罗汉,力大无穷。画面中,尊者体态敦实,面容赤红,肚腹微鼓,双目如电,炯炯有神。
北墙上绘制第六至第十尊者,中间被北门分为两段。第六尊者跋陀罗,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俗称过江罗汉),多分住在耽没罗洲。过江似蜻蜓点水,超脱自在,超越无边的苦海。画面上尊者手持白烛,欲点燃佛灯,照亮人世间。身下有一猛虎。
第七尊者名迦理迦(俗称骑象罗汉),与自眷属千阿罗汉,多分住在僧伽荼洲。迦理即象,象是佛法的象征。该尊者原是一名驯象师,目视四方,心怀众生。画面中,尊者左手持拂尘倒坠,右手中捏一物,唇色艳红亮丽,甚为夺目。
第八尊者名伐阇罗弗多罗(俗称笑狮罗汉),与自眷属千一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钵剌拏洲。原是一名骁勇的猎人,可以猎杀凶猛的狮子,后得高僧感化,出家做了和尚,戒杀一切生物。(此尊漏拍)
第九尊者戍博迦(俗称开心罗汉),与自眷属九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香醉山中。其原为舍卫城的乞丐,后被佛陀收为弟子,常袒露其心,启示众生若时刻保持心的宁静,不造恶业,佛祖常在心中。画面中尊者双手合十,双目圆睁,似乎并不开心。
第十尊者名半托迦(俗称探手罗汉),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三十三天。每次打坐完毕双手举起伸伸懒腰,长吁一口气,因此而得名。画中尊者面容漫漶不清,手持经卷,若有所思。
第十一尊者名啰怙罗(俗称沉思罗汉),为佛的儿子和十大弟子之一。释迦牟尼悟道六年后回到迦毗罗卫城,令7岁的罗睺罗出家,在佛陀的训诫下勤于修行,证得阿罗汉果,以密行第一。此尊画像风格与其他风格略有不同,大概是因为呈现的是佛陀的儿子,仍保留了一定的印度人的风貌。
西壁绘第十二至第十六尊者。第十二尊者那伽犀那(俗称挖耳罗汉),与自眷属千二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半度波山。也是一位论师,以耳根清净闻名。耳根清净是佛教徒最高修为之一,不听淫邪之声,亦不听别人的秘密。
第十三尊者名因揭陀(俗称布袋罗汉),与自眷属千三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广胁山中。原是一位捉蛇人,布袋实为装蛇之用。寓意断除一切烦恼,不受毁誉得失之心的困扰,凡人间是非善恶之事皆包容于心。画面中,尊者头戴布冠,身着长袍,肩扛锡杖,左手托钵,几只小鸟翩翩飞来,尊者昂首注视飞鸟,画面生动活泼。
第十四尊者名伐那婆斯(俗称芭蕉罗汉),与自眷属千四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可住山中。出家后常在芭蕉树下修行,世间的烦恼纷扰不能阻碍他向佛的恒心。
第十五尊者阿氏多(俗名长眉罗汉),与自眷属千五百阿罗汉,多分住在鹫峰山中。一生下来就有两条长长的眉毛。画面中,尊者免冠,双手持念珠,面部表情和蔼平静。
第十六尊者注荼半托迦(俗称看门罗汉),与自眷属千六百阿罗汉,多分住在持轴山中。他出去化缘常常用拳头敲门,让屋内人出来布施。画面中尊者手撩衣角,正欲出门远行,右边有一老一少比丘相伴,左边一人抱着包裹紧紧跟随。
看完十六罗汉像,有一事甚感迷惑。一般说来,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唐末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则流行十八罗汉。观音阁内壁画首绘于元代,在宋代之后,为何绘制的是十六罗汉而非十八罗汉相?再有,观音阁十六罗汉相貌、穿戴及所持法器与对其的一般描述基本不符,托塔的不托塔,举钵的不举钵,开心的不开心,特别是第六尊者跋陀罗脚下绘一猛虎,似伏虎罗汉,但伏虎罗汉是十八罗汉里的人物,其名字亦非跋陀罗,而是弥勒尊者。这一谜题,留待方家赐教吧。
唐末南壁两侧分别绘制两大明王,其中南壁东侧一尊因位于看管员身后难以拍摄,只拍得西侧一尊,作忿怒相,身长六臂,手掌姿态不一,其中一手持宝剑,姿态扭曲夸张,威武勇猛,令人望而生畏。
罗汉周遭绘制僧道、鬼怪及世俗人众,体型较小,以突出罗汉主体的高大。神情谦恭,或双手合十,或躬身行礼,体现了对佛法的尊重。值得注意的是,整幅壁画并未标注绘制者的名字,但标注了重修信士的名字。
观音阁内的罗汉像比例适当,人物刻画准确生动,所用铁线描粗犷简洁,流畅明快,设色朴素庄重,人物形神兼备,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这一时期佛像进一步世俗化,看完之后,总觉得那些庄严的罗汉离自己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