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中国营造学社田野调查实际上从独乐寺开始

摘要: 1931年5月29日,64岁的日本建筑学者关野贞驱车前往清东陵,这已是他第6次来华考察中国古建筑。车出北京不久,经过蓟县城时,关野贞无意中看到路边一座古建筑,虽然有一道砖墙相隔,但仍遮挡不住巨大的四坡屋顶。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中的照片中国建筑史,发轫于独乐寺     1930年2月,赋闲的原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 ...


1931年5月29日,64岁的日本建筑学者关野贞驱车前往清东陵,这已是他第6次来华考察中国古建筑。车出北京不久,经过蓟县城时,关野贞无意中看到路边一座古建筑,虽然有一道砖墙相隔,但仍遮挡不住巨大的四坡屋顶。

关野贞《支那文化史迹》中的照片


中国建筑史,发轫于独乐寺

  

  1930年2月,赋闲的原北洋政府代理国务总理朱启钤创建“中国营造学社”,中国第一个研究中国古建筑的学术机构诞生。

  1931年,日本入侵东北,任教于东北大学的梁思成回到北平,6月正式加盟学社,任法式部主任。

  关野贞寻访清东陵后返回北平,在造访中国营造学社时,提起了他此行最大发现,那座辽代古寺——独乐寺,这引起了梁思成的注意,他翻阅了史料,判断唐、辽等政权在蓟县一带的的疆域和区划,准备到蓟县开展一次田野调查。

  

  此前,中国营造学社还没有正式开展中国建筑史研究。日本建筑史家伊东忠太曾经受邀到学社演讲,他建议中国和日本共同研究中国建筑,中国人的工作以调查文献为主,就是翻翻故纸堆,而日本人则以“研究遗物”为主,就是对建筑实物进行科学的调查、测量、绘图,似乎只有日本人才懂现代建筑学,这种观点,不无轻蔑和羞辱。

  

1932年梁思成在独乐寺观音阁前

  


中国营造学社成员梁思成

编者按:1932年4月1日,梁思成一行来到独乐寺考察,1932 年6 月,依据调查测绘的资料,梁思成在林徽因协助下,撰写了《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山门考》,载于《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二期“独乐寺专号”。该文共4000多字,全面介绍独乐寺,并提出应如何保护的问题。这是第一篇系统而全面介绍独乐寺历史与建筑艺术价值的论著,使独乐寺闻名海内外。这篇文章也是最早最范式的,梁思成带领中国营造学社古建考察的学术报告。梁思成先生在文中描述:“是我国已发现之古木建筑中,固称最古,且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1932年摄 左起梁思成、林徽因、费慰梅

梁思成 1901-1972

绪言

近代学者治学之道,首重证据,以实物为理论之后盾,俗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适合科学方法。艺术之鉴赏,就造形美术言,尤须重“见”。读跋千篇,不如得原画一瞥,义固至显。秉斯旨以研究建筑,始庶几得其门径。

我国古代建筑,征之文献,所见颇多,《周礼考工》,《阿房宫赋》,《两都两京》,以至《洛阳伽蓝记》等等,固记载详尽,然吾侪所得,则隐约之印象,及美丽之辞藻,调谐之音节耳。明清学者,虽有较专门之著述,如萧氏《元故宫遗录》,及类书中宫室建置之辑录,然亦不过无数殿宇名称,修广尺寸,及“东西南北”等字,以标示其位置,盖皆“闻”之属也。读者虽读破万卷,于建筑物之真正印象,绝不能有所得,犹熟诵《史记》“隆准而龙颜,美须髯;左股有七十二黑子”,遇刘邦于途,而不之识也。

造形美术之研究,尤重斯旨,故研究古建筑,非作遗物之实地调查测绘不可。我国建筑,向以木料为主要材料。其法以木为构架,辅以墙壁,如人身之有骨节,而附皮肉。其全部结构,遂成一种有机的结合。然木之为物,易朽易焚,于建筑材料中,归于“非永久材料”之列,较之铁石,其寿殊短;用为构架,一旦焚朽,则全部建筑,将一无所存,此古木建筑之所以罕而贵也。然若环境适宜,保护得法、则千馀年寿命,固未尝为不可能。去岁西北科学考察团自新疆归来,得汉代木简无数,率皆两千年物,墨迹斑烂,纹质如新。固因沙漠干躁,得以保存至今;然亦足以证明木寿之长也。

至于木建筑遗例,最古者当推日本奈良法隆寺飞鸟期诸堂塔,盖建于我隋代,距今已千三百载。然日本气候湿润,并非特宜于木建筑之保存,其所以保存至今日者,实因日本内战较少,即使有之,其破坏亦不甚烈,且其历来当道,对于古物尤知爱护,故保存亦较多。至于我国,历朝更迭,变乱频仍,项羽入关而“咸阳宫室火三月不灭”,二千年来革命元勋,莫不效法项王,以逞威风,破坏殊甚。在此种情形之下,古建筑之得幸免者,能有几何?故近来中外学者所发现诸遗物中,其最古者寿亦不过八百九十余岁未尽木寿之长也。

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皆辽圣宗统和二年重建,去今(民国二十一年)已九百四十八年,盖我国木建筑中已发现之最古者。以时代论,则上承唐代遗风,下启宋式营造,实研究我国建筑蜕变上之重要资料,罕有之宝物也。

翻阅方志,常见辽宋金元建造之记载;适又传闻阁之存在,且偶得见其照片,一望而知其为宋元以前物。平蓟间长途汽车每日通行,交通尚称便利。廿年秋,遂有赴蓟计划。行装甫竣,津变爆发,遂作罢。至二十一年四月,始克成行。实地研究,登檐攀顶,逐部测量,速写摄影,以纪各部特征。

归来整理,为寺史之考证,结构之分析、及制度之鉴别。后二者之研究方法,在现状图之绘制;与唐、宋(《营造法式》)、明、清(《工程做法则例》)制度之比较;及原状图之臆造(至于所用名辞,因清名之不合用,故概用宋名,而将清名附注其下)。计得五章,首为总论,将寺阁主要特征,先提纲领。次为寺史及现状。最后将观音阁山门作结构及制度之分析。

观音阁南面立面

观音阁西面立面

观音阁横断面

观音阁纵断面

山门南面及侧面立面

总论

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在我国已发现之古木建筑中,固称最古,且其在建筑史上之地位,尤为重要。统和二年为宋太宗之雍熙元年,北宋建国之第二十四年耳。上距唐亡仅七十七年,唐代文艺之遗风,尚未全靡;而下距《营造法式》之刊行尚有百十六年。《营造法式》实宋代建筑制度完整之记载,而又得幸存至今日者。观音阁山门,其年代及形制,皆适处唐宋二式之中,实为唐宋间建筑形制蜕变之关键,至为重要。谓为唐宋间式之过渡式样可也。

独乐寺伽蓝之布置,今已无考。隋唐之制,率皆寺分数院,周绕回廊。今观音阁山门之间,已无直接联络部分;阁前配殿,亦非原物,后部殿宇,更无可观。自经乾隆重修,建筑落于东院,寺之规模,更完全更改,原有布置,毫无痕迹。原物之尚存者帷阁及山门。

敦煌壁画净土图

观音阁及山门最大之特征,而在形制上最重要之点,则为其与敦煌壁画中所见唐代建筑之相似也。壁画所见殿阁,或单层或重层,檐出如翼,斗拱雄大。而阁及门所呈现象,与清式建筑固迥然不同,与宋式亦大异,而与唐式则极相似。熟悉敦煌壁画中净土图(上图)者,若骤见此阁,必疑身之已入西方极乐世界矣。

其外观之所以如是者,非故仿唐形,乃结构制度,仍属唐式之自然结果。而其结构上最重要部分,则木质之构架—建筑之骨干—是也。

其构架约略可分为三大部分:柱,斗拱,及梁枋。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