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摘要: 近日,号称“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的《斯飞日历》上线众筹,在古建筑爱好者圈内撩起阵阵热潮,短短一周就几近完成众筹目标。相比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的名头,小编更关注其背后的制作者们——一群来自各行各业、凭着对文物古迹的执着与热爱走到一起的年轻人——而对比他们十多年的坚持与记录,这本日历既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也可以说只是这些行者记录的冰山一角。撰文:安道壹2012年元旦假期,斯飞小组部分组员古北口长城之行留影。供 ...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近日,号称“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的《斯飞日历》上线众筹,在古建筑爱好者圈内撩起阵阵热潮,短短一周就几近完成众筹目标。相比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的名头,小编更关注其背后的制作者们——一群来自各行各业、凭着对文物古迹的执着与热爱走到一起的年轻人——而对比他们十多年的坚持与记录,这本日历既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也可以说只是这些行者记录的冰山一角。
 
撰文:安道壹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2012年元旦假期,斯飞小组部分组员古北口长城之行留影。
供图:杨煦
 
  “斯飞”二字,来自《诗经•小雅》中形容中国古建筑屋顶轻盈灵动的章句“如鸟斯革,如翚斯飞”。而“斯飞小组”就是一个成长了十年的文物古迹兴趣小组,成员从东北到岭南,从沪上到关中,分布就像他们的兴趣一样广泛。斯飞成员以中国古建筑为起点,逐步深入探索,坚持考察国内外不同地区、类型、时代的文化遗产,参观博物馆,分享行程、发现和思考,成为亲密的朋友。小组中不乏建筑史、美术史、考古学、历史学等领域的青年学人,但更多的是追求真知的专业外人士。
 
从山西说起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山西泽州坪上汤帝庙独立于庙宇之外的舞亭
摄影:张利伟
 
  文物、古建筑集中的山西是古建筑爱好者和研究者的圣地,也是斯飞小组成员最常涉足的地区。趟水过河利用工作之余的假期,十年来多次深入晋东南,考察了大量寺庙古建筑,关注点从最初的木结构形制逐步拓展到建筑美术空间,记录了上党地区大量早期寺庙和一些村落的现状。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泽州县坪上村汤帝庙,公布的年代为明至清,但趟水过河通过对庙中舞亭的覆盆式柱础、角狮和山门门墩石的形态以及西耳殿柱头铺作的平伸昂等形制特征,推测这座汤帝庙在金代始建;而明弘治十四年(1501)重建的正殿,其石柱仍带有金代风格,亦可为辅证。更确切的判断由斯飞小组的另一位成员张建军补充完善:寺庙经过清理,一些碑刻逐步显露,明正德年间的《创建成汤庙记》碑上记载该庙初创于金大定二十四年(1184)。通过阅读这通碑文,张建军又发现,现在的寺庙并不在金代的原址上。明正统年间沁河发大水,几乎将庙宇冲毁,之后庙宇由河岸的低洼处被搬迁到高地上,大量原有石构件和部分木构件在重建过程中被保留。正是通过对汤帝庙的先后深入解读,他们还原了汤帝庙另址搬迁重建的史实。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泽州西顿济渎庙正殿
摄影:张建军

 
  张建军是泽州人,从小生长在千年古刹崇寿寺,儿时日夜与唐幢宋构为伴。参加工作后,他深感晋城传统文化深厚,开始实地考察晋东南古镇、村落、寺庙坛观、佛塔、石窟等。他忧心本地文化遗珍在日益减少,古建筑、历史遗迹赖以生存的环境在迅速改变,于是萌发了记录、调查、研究本地古建筑的想法。十余年间,他穿行于古泽洲大地的山野乡村之间,用相机尽可能多地记录。2009年以来,他陆续发现泽州西顿村济渎庙、阳城王曲村大庙、陵川西尧村观音殿三座金代建筑。像趟水过河、张建军这样记录山西尤其是晋东南地区古建筑现状的小伙伴,在斯飞小组中还有很多。
 
缘定汉唐美术史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斯飞日历》内页
 
缁衣人是小组里年龄偏小的一位成员,他对中国古建筑的超常热爱,缘于2009年《华夏地理》的一本增刊《国宝山西》。更早的伏笔则埋在他的高中时代,一次偶然的机遇,他买到了《林徽因讲建筑》这本书。从建筑史到美术史的志趣转换,是缁衣人这些年最明显的变化。他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史方向博士就读过程中,把更多的课余旅行时间用于踏访城市和墓葬等田野遗迹。《斯飞日历2017》中关于历代陵墓和石刻的注解文字后来多半由他主笔。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四川郪江坟台嘴崖墓,道路崎岖,到达不易。
摄影:缁衣人
 
  淮河流域的两汉墓葬是缁衣人长期研究的对象,从徐州、永城、曲阜的西汉诸侯王级崖洞陵墓,到济宁、临沂、枣庄、聊城的东汉画像石墓葬与祠堂,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相比在以上地区的踏访,第一次寻找川渝崖墓的经历显得更加坎坷。2013年秋天,坐火车沿着古蜀道和嘉陵江来到四川,缁衣人最重要的目的是按照考古报告提供的材料考察郪江镇一带的崖墓。考古报告上所绘漫山遍野、结构不一的崖墓简图让人目不暇接,但是现场茂密的林木令按图索骥的每一步都显得颇为困难。在翻越山头,几经歧途,最终找到柏林坡一号墓的时候,墓室内石刻结构和彩绘图像的丰实让他倍感欣慰。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江苏丹阳梁文帝建陵
摄影:缁衣人
 
  南京和丹阳郊外的齐梁陵墓石刻是缁衣人数度为之倾倒的对象,为了这些大大小小、散落各处的“古代雕塑”,他已经难以计算曾经设计并践行过多少次徒步路线。盛夏的炽热,冬日的风雪,缠绵的细雨,泥泞的道路,都不能阻挡他一次次前去考察。在年复一年的旅程中,眼前的景色在改变,同行与邂逅的人在改变,情感和知识也在改变。正是对历史遗迹的执着和小组内部的互助互励,使得缁衣人感觉学习之路并不乏味和孤单。
 
行万里路的征马
 
  由于家庭的培养,周诚从小就对历史文化萌发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开始接触古建筑、古雕塑等方面的书籍,并开始有目的地探访古迹、追寻历史。他属马,经常用网名“征马”发表博文。据他所言,“征马”即征途之马,表达了他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孜孜追求。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山西黄河边上的碛口古镇
摄影:周诚
 
  说起难忘的旅程,他总是如数家珍,但最常提及的还是那年夏末的秦晋黄河峡谷之行。这片孕育过华夏文明的黄土高原,如今只剩“一片孤城万仞山”的沧桑。短短四五天内,他渡河复渡河,走过两岸山间的古镇码头、窑洞民居、城池行宫、寺庙道观、长城烽燧等。这里曾上演的战争烽烟、商贸交通、百姓生活、民间信仰等往事,如同电影般在他脑海中一幕幕回放。一日黄昏,他在黄河边的石头城里偶遇两位同好,匆匆交流后即各奔前程,次日黄昏又按约定在黄河边的悬崖寺庙前再次会师。正所谓“莫愁前路无知己”、“人生何处不相逢”。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侵华日军七三一部队旧址
摄影:周诚
 
  征马也会有意识地寻访专题史迹,比如抗战遗址。从北京卢沟桥边、南京中华门外弹痕斑驳的城墙出发,到长江江阴炮台、广西昆仑关战场,再到南岳忠烈祠、腾冲国殇墓园,甚至淮南矿工丛葬坑、哈尔滨“731”旧址等,都再现了一个苦难的时代,以及中国军民奋力抗争的历史。无数的牺牲换来民族的再造,保护好这些活生生的遗迹,见证我们一路坎坷的历程。
 
中东旅行家的成长记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武当山金顶
摄影:刘拓
 
  现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研究生的刘拓在少年时期就热衷旅游。起初他和大多数人一样以著名的旅游景点为主,对于古迹类景区没有特别的偏好。有意识地寻访“国保”,应当从2010年的武当山之行算起。那次他买了一张景区的地图,从紫霄宫登上南岩、金顶,发现它们虽然都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有着不同批次和编号。恰巧景区的地图也标出了这个区别,引导他去山下考察遇真宫、“治世玄岳”牌坊等其他国保单位——这是刘拓第一次主动走访普通景区以外的古迹。回家以后,刘拓对他20年来去过的国保单位进行了统计,发现很多著名的景区都和靠前批次国保关系密切,但前几批国保单位中也有大量他从未听说过的地方。通过上网查询,刘拓发现中国还有如此多值得一看的东西,并不为常人所知。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刘拓在巴比伦北宫遗址
 
  2010年清明节假期,刘拓前往山西北部,一次性参观了华严寺、善化寺、佛光寺、应县木塔等中国最高水平的古建筑。那种视觉上的震撼使刘拓坚定了寻访更多古迹的决心,考察重点从之前以靠前批次的重要国保单位为核心,逐渐转向以寻访濒临破坏、即将失去原有风貌的古迹为重点;内容也再不局限于国保,而是更加关注原始状态的历史街区、碑刻、牌坊等。刘拓于2012年在川滇交界向家坝库区、2013年在河南淅川丹江口水库淹没区和芦山地震震区的走访尤为细致,是他自认为有特殊意义的经历。2014年之后,他从对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沿线的丝绸之路古迹考察起步,开始了国外旅行经历,也因此对国内的古迹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千里夜奔龙门寺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山西平顺龙门寺大雄宝殿
摄影:杨煦

 
  201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攻读建筑历史专业博士学位的杨煦报名参加了天津大学与香港大学的晋东南建筑联合研习营。但是考察开始的前一天下午,他还不得不完成学校日语课的期末考试,为此他进考场的时候还在纠结要不要放弃第一天考察。出考场的时候已经14:30,他忽然决定开始追击远隔1600公里外太行山深处的龙门寺——研习营第一天上午的现场教学所在地平顺龙门寺汇集了五代、宋、金、明代等各时代建筑,确实令人难以割舍!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三千里夜奔的各站票据
摄影:杨煦
 
  离龙门寺最近的与港深直航的机场,西有太原、东有郑州。火速咨询趟水过河后,杨煦决定从河南方向进入。他订购了当晚21:30由深圳到郑州的机票,又在网上支付了从郑州到安阳的夜车火车票。等再查好之后的跨省转车路线、收拾完衣物行李出门时,已是下午17:00,距考察开始还有16小时。
 
  杨煦跑步到大学站,乘香港东铁线到罗湖口岸,过关换乘深圳机场大巴抵达宝安机场,赶上了check in关门时间。飞机21:30准时起飞,他松了口气,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切顺利。当夜0:10,飞机降落在新郑机场,转乘夜间机场大巴到郑州市区、再打车到郑州火车站后,却发现预订的凌晨3:50的火车正在无限期晚点。费了几番口舌,终于改签到一班4:20的卧铺,上车小憩了两小时。凌晨6:15,火车抵达安阳,出站打车到客运西站,再登上去林州的班车。林州闻名遐迩的红旗渠是第六批国保,却在他抵达前两天刚发生了坍塌,埋住了从林州去往山西方向的公路,实属意料之外。杨煦赶紧查手机地图,决定先乘车去晋豫交界处的任村。
 
  等到早上8点多赶到任村,已经奔袭一夜、转车N次的杨煦不得不再打起精神包了一辆小面包车,走完最后一段路。车从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边缘驶入太行山的浊漳河谷,太行的苍劲峰峦感人至深。河南的司机到山西境内便不识路了,杨煦依靠手机定位给司机导航,终于在9:30之前到达了石城镇源头村的龙门山下。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龙门寺全景
摄影:杨煦
 
  三千里奔袭一整夜之后,陆港两地师生尚在从长治赶来的路上。杨煦却不觉疲惫,独自爬上龙门寺西南的小山。夏日的暖阳下,他拍下了龙门寺的全景,这就是《斯飞日历》书前时间轴跨页照片的第七张。
 
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今年,斯飞行者们决定做一件事情来纪念十年来的行走历程。于是《斯飞日历2017——不容错过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运而生,这是中国第一本侧重介绍“国保”的日历,厚达782页,为全彩印、32开精装,即将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行,现已上线京东众筹。日历的图片收集、文字注解写作以及书籍装帧设计直到筹款、发行,均由斯飞小组成员们齐心合力完成。
 
解密中国第一本“国保日历”背后的故事
 
  专业是这本日历最鲜明的特征。其中涵盖了420余处最有观赏性和学术价值的文化古迹,多角度展现建筑、彩塑、壁画、石窟、遗址、墓葬等文化遗产。近6万字的文字注解全部由斯飞组员撰写,大到形制描述、历史事实,小到公元纪年、术语措辞,为了考证他们翻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力图用准确典雅的学术语言呈现古迹的艺术感染力和历史穿透力,还偶尔穿插回顾学术史,使读者365天每天可以对一处文化遗产有概要而准确的了解。这本日历既是斯飞小组探访古迹的成果和总结,也是向启迪世人的文化遗产的一次致敬。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