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讲座回顾丨古顺芳:北魏平城墓葬陶俑演变的阶段性

摘要: 山西大学新荒名家学术讲坛由山西大学吉家庄考古队主办,领队霍东峰教授主持进行的田野考古工地系列讲座。“新荒”取自吉林省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西北方向新荒泡。同时,“新”有新学生、新工地之意,“荒”则寓意“拓荒”,“新荒”一方面指每年高校的田野考古实习时由新的同学组成新的考古队进行考古工作,另一方面则在表达考古人在工作中面对新的遗址、新 ...


山西大学新荒名家学术讲坛

由山西大学吉家庄考古队主办,领队霍东峰教授主持进行的田野考古工地系列讲座。“新荒”取自吉林省大安市后套木嘎遗址西北方向新荒泡。

同时,“新”有新学生、新工地之意,“荒”则寓意“拓荒”,“新荒”一方面指每年高校的田野考古实习时由新的同学组成新的考古队进行考古工作,另一方面则在表达考古人在工作中面对新的遗址、新的材料时的积极探索与无尽学习。

系列讲座以“上下求索,以拓新荒”为宗旨,意欲带领山西大学吉家庄考古队队员们在田野工作与生活中朝夕不倦,学有所得,拓新的学术之荒,培养新的学术人才。


古顺芳,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北魏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发掘工作。

2020年9月21日,由山西大学吉家庄考古队主办的“山西大学新荒名家学术讲坛”第十九期在山西省大同市吉家庄乡山西大学田野考古实践教学基地会议室举行,古顺芳老师应邀作了题为《北魏平城墓葬陶俑演变的阶段性》的学术讲座,考古队全体队员们在场聆听了此次讲座。

首先,古老师从北魏平城的历史背景出发,简要的介绍了大同地区北魏墓葬的基本形制和目前的研究成果。北魏平城墓葬出土随葬品众多,但仅少数有明确纪年,分期仍不明晰。古老师通过分析墓葬中出土陶俑的特征对北魏平城墓葬进行梳理,试图以服饰等差异将北魏平城墓葬的陶俑及相关器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两种风格并存期、平城风格初成期、平城风格成熟期、平城风格衰退期。

第一阶段

第一阶段为两种风格并存期。太武帝拓跋焘时期,随着关中的平定,关陇地区十六国墓葬形制和随葬器物风格特征传入了平城,出现了具有明确关陇风格的陶俑墓葬。几乎同时,平城也试图对关陇风格进行改造,创制出具有自身特点风格拙稚的陶俑。

拙稚风格陶俑

关陇风格陶俑

第二阶段

第二阶段为平城风格初成期。关陇风格和拙稚风格开始互相渗透、交融,趋向一体又还没有成为一体,导致陶俑个性多样,共性较少,同时鲜卑文化特色不断加重。另有一类延续稚拙风格路线的陶俑,制作上较以往显精致些,两种风格之间也互有借鉴,呈现出融合的趋势。

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为平城风格成熟期。此时墓葬中的陶俑及相关器物形成固定的四大组合(即镇墓组合、侍从仪仗组合、禽畜俑组合和模型明器),陶俑个性特征减少,共性增多,风格成熟,面貌较为统一。这时期的陶俑面部丰满圆润,体形圆硕,头戴风帽,帽顶上有“十”字形印痕,后有系结痕,每类陶俑动作相似。

第四阶段

第四阶段为平城风格衰退期,陶俑群整体呈现出衰落的迹象。陶俑群制作工艺退步变得粗糙,四大组合解体,镇墓兽、镇墓武士俑很少出现,侍从仪仗组合仅存女侍俑,与前一阶段新出现的劳作女俑相配,显示出浓厚的家居生活气息。

综上所述,北魏太武帝时期平城墓葬陶俑及相关器物引入了关陇风格,并逐渐融入鲜卑文化特点,到孝文帝前期实现了风格的基本统一,形成了完备的四大组合,然后转向衰退,最终在迁洛前后结束了在平城地区的发展演变。

古顺芳老师的讲座内容丰富、妙趣横生,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大同地区北魏平城墓葬陶俑的阶段性演变历程,还让我们学习到如何更好地将历史事件与考古材料联系起来解释相关的考古现象。令在座师生获益匪浅,十分感谢古老师给我们带来如此精彩的讲座。

讲座整理:孙嘉尧

摄 影:周小灏

排 版:弓 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上一篇下一篇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