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中国 | 青藏高原首现木俑!为探索西藏西部早期葬俗提供新材料
桑达隆果墓地位于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是一处延用近千年(BC300-AD600)的重要墓地。该墓地墓葬分布密集、打破关系复杂,多样的墓葬形制和大量的出土遗物,呈现出了西藏西部早期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可从中初窥当时当地社会结构、生业模式之端倪,同时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及西藏其他区域的交流在此也留下了痕迹。
2017年12月札达县实施基础建设工程时桑达隆果墓地首次被发现,后因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体现出的独特考古学文化特征,受到国家文物局重视并被纳入“考古中国”项目并予以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经过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札达县文物局四个年度(2017-2020)的考古发掘,现已取得阶段性重要成果。
桑达隆果墓地全景航拍照(南向北)
札达县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西靠印度,西北接新疆,东南临尼泊尔,海拔3700米。墓葬所在的札达盆地,地势北高南低,属山地半荒漠与荒漠地带。
桑达隆果墓地东区发掘航拍图
墓葬分布在县城以北的象泉河北岸一级台地的桑达沟沟口,并以桑达沟为界,分为东、西两区。墓地东西长2000余米、南北宽500余米。桑达隆果即藏语Sangsdar lung mgo的音译,意为“桑达沟口”。
桑达隆果墓葬分为土洞墓、石丘墓两类。
土洞墓2017ZSWM4
石丘墓2018ZSEM4
根据土洞墓的整体形制特点,可分为四型:A型为单室土洞墓,B型为哑铃型双室土洞墓,C型为无墓道单室土洞墓,D型为双墓道单墓室土洞墓。土洞墓的墓道均为竖穴土坑式,部分墓道建有二层台。墓室平面或为圆角方形、或为马蹄形,墓门多用砾石或石板封堵。石丘墓系用大石块砌筑成竖穴方形墓室,墓室底部铺设细沙石作为修整。
木棺
葬具可分四类:石板、草编器、木板和箱式木棺。埋葬方式可分四类:单人一次葬、双人一次葬、多人一次丛葬、二次捡骨葬。葬姿可分三类:抱膝屈肢蹲踞葬,抱膝屈肢葬,肢解葬,且部分尸骨上缠裹有纺织物。
出土遗物 木盘、木案、 草编器
出土遗物种类丰富,有陶器、铜器、木器、扣器、石器、铁器、草编器、纺织物、金面饰、金挂饰、料珠、木俑、动物骨、人骨、木棺等。桑达隆果墓葬是目前探索西藏西部早期丧葬习俗最系统的墓葬材料,反映出了当时、当地先民们,有同时随葬明器、实用器两类器物的传统,以及随葬食物和毁器的习俗。
出土金项饰及燧石珠、玛瑙 ,带柄铜镜
桑达隆果墓地的出土遗物,体现了以札达县为中心,来自于它西部、东部、南部、中部以及中原地区考古学文化传播至此的痕迹。
在该墓地出土的木俑(AD600),是青藏高原的首次发现,其形制特征与新疆吐鲁番一带墓葬出土的木俑形制相同。同样表现出与新疆关系的,还有墓地中出土的带柄铜镜,形制特征与新疆伊犁一带墓地出土的铜镜类似。
桑达隆果墓地从2017年至2020年,分别在3座墓葬中,出土了7份(6件)金、银面饰,金、银面饰形制与其临近的曲踏墓地、古如甲墓地,以及在印度西北部的马拉里墓地、尼泊尔北部的桑宗墓地出土的金、银面饰形制相同或相近。这类金、银面具发现数量稀少,集中分布在喜马拉雅山脉西段的南、北两麓,从公元前300年至公元500年一直持续、少量出现。在EM29中出土的两件青铜无足匜,则与四川、湖北一带的形制相似。桑达隆果墓地中出土的单耳鸭嘴流寰底壶,与西藏中部拉萨曲贡遗址的陶器形制相似。
出土遗物
桑达隆果墓地的形制特征、葬具类别、随葬品组合,综合体现出了西藏西部早期政治实体的萌芽。
经碳十四测年得知,桑达隆果墓地从公元前366年一直延用到公元668年,时间长达到1000年之久。在这1千年期间,桑达隆果墓地表现出来了不同时段的考古学文化特征,大致可分为三期,第一期为公元前200年之前,出现明显的贫富分化,是复杂社会的初兴时期。第二期为公元前200到公元600年,这一时期在富有阶层里出现了一小部分身份地位特殊的人群,掌握着除财富以外更多的权利,可能是政治实体形成初期。第三期为公元600年以后,考古学文化特征基本继承上一期,但在遗迹、遗物数量、种类上都有明显减少,初步推测是洪水泛滥,造成了人群大规模搬迁于他处居住。
地处喜马拉雅山脉西段北麓的桑达龙果墓地,从约公元前300余年开始,人群在此地出现大规模聚集,期间经历了政治实体萌芽,生产生活大力发展,来自于其周围,包括新疆、尼泊尔北部、印度北部、西藏拉萨、山南腹地以及汉地的文化在这里交融汇合,公元600年以后,桑达龙果墓地不再被使用,结束了人群在此地的活动。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札达县文物局)
编辑: 张小筑
审核: 李 政
考古新发现投稿邮箱
kaogufaxian@vip.sina.com
中国文物报《考古专刊》投稿邮箱
wwbkaogu@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收录于话题 #
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