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霍巍:蕃尼边境的贡塘王城--吉隆考古行记之二

摘要: 蕃尼边境的贡塘王城  霍巍  高原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阳光透过湛蓝色的天空倾泻而下,似乎将吉隆的山山水水都涂抹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透明油彩,所有的景物都显得分外生动而鲜明。我站在吉隆县城对面的山谷回首遥望吉隆,看得见从县城的西南,有一条弯曲的大路蜿蜒盘旋,一直通向县城南面的吉隆沟内。我还清楚地记得,19年前,我们这支考古小分队就是沿 ...
蕃尼边境的贡塘王城

  霍巍
  高原清晨的空气格外清新,阳光透过湛蓝色的天空倾泻而下,似乎将吉隆的山山水水都涂抹上了一层闪闪发光的透明油彩,所有的景物都显得分外生动而鲜明。我站在吉隆县城对面的山谷回首遥望吉隆,看得见从县城的西南,
有一条弯曲的大路蜿蜒盘旋,一直通向县城南面的吉隆沟内。我还清楚地记得,19年前,我们这支考古小分队就是沿着这条边境通道从古时称之为“宗嘎”的吉隆县城一路考古前行,直抵中尼边境的界桥——热索桥。那时,这条路还只是一条简易的公路,路面不仅十分狭窄,而且坡度和弯度都极大,进入吉隆沟内的路段更是险象丛生,不时有坠下山崖的汽车残骸映入眼帘,让人心惊胆战。今天,这条路已经铺成了宽广的柏油路,黑色的公路犹如一条缠绕在巨人身上的腰带,从土黄色的山崖上徐徐舒展降下。
  就在这条公路的上方,沿着山体顶部修筑有一座高大的土域,它的城墙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土黄色的墙体和土黄色的山崖融为一体,在蓝天和雪山之下显得格外壮观,成为吉隆县城外一道最为引人注目的景观。
  当我们走进这座古城,更是惊奇于它坚固的构造和精妙的结构。城堡的墙体都是采用人工夯筑而成,城墙的基础也是利用天然的大石头垒砌,中闻以泥土填实,形成高约1米的墙基,在墙基之上分层夯筑墙体,所取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利用吉隆当地的黄土掺杂以小砾石,夯层厚度每层在40到60厘米左右,墙体厚达2米以上,墙体的局部夹夯有木板、这种筑域的方法从中亚到中原唐代城市都曾经十分流行,等到这些带有黏性的泥土在高原强烈阳光的烘烤之下干燥成形,其坚固的程度可以如同现代的水泥,即使是用坚硬的金属工具用力敲击,也只能在墙体上留下星星点点白色印迹而已。
  虽然仅仅只残存下来一些残垣断壁但还是可以十分清楚地观察到这座古城的布局:城堡分为内、外两重城墙,外围墙的厚度可达2米以上,卫兵们可以沿着城墙绕城巡逻。在外墙的正中和四个角上,都建有城楼和角楼,城楼和角楼之间最长的距离不超过90米,这正是古代弓弩手们最佳的射程。城垣中央的城楼长约15米,最宽处约10米,凸出于城墙之外,沿着城楼的内部有夯土筑成的阶梯可沿壁盘旋而上,城楼内的建筑物现在已经全部倒塌,但是壁面上一残存的木椽痕迹还清晰可见,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的城楼内部原应有楼层之分每层楼的高度约2至3米左右,在城楼的四面墙体上都向外分层开设有射击孔和嘹望孔,其形状有梯形和长方形,都是内宏外狭,而且上下楼层之间的射击孔都相互错位,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形成密集的防御火网。
  与城楼互为犄角之势的是建在城堡四角上的角楼,其中,保存得最好的一座是城堡南墙的东南角楼,角楼的平面略呈一“日”字形,边长约10米×10米,门道仅可容一人通行,进门后在墙体上夯筑有阶梯,可以拾阶而上直达城顶。原来的楼层也是三层,每层高度也在2至3米左右,墙体上的射击孔和瞭望孔一如城楼,也进行过精心布置,交叉错落的射击线路可将所有的死角都消灭殆尽。登上角楼,四周方圆十几里以外的道路形势尽收眼底,可以想见当年城堡的守卫者不仅可以居高临下扼控整个城区,还可以侦察到城堡周围的敌情变化,一旦有险,可以预先在城楼上登高报警;若通敌进攻,从布防严密的城楼和角楼之间也可以形成密集的交叉火力网,御敌于城门之下。
  这座古城是什么时候的遗址?谁曾经是这座古城的主人?在这座古堡的残垣断壁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些什么样的秘密?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当年在结束了对吉隆的考古调查之后,我们曾经查阅过大量历史文献,以期寻找到解开古城之谜的蛛丝马迹。
  考古调查当中,我们了解到一个重要的线索:这座古城称之为“贡塘王域”,据说它的主人是显赫一时的吐蕃王室的后裔,和位于今天西藏西部阿里的古格王国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根据这个线索,我很快查到“贡塘”这个地名,它在藏文史书中多有述及,如在《卫藏道藏胜迹志》中,就曾记载西藏佛教后弘期噶举派著名高僧米拉日巴的诞生地就在“芒域贡塘”。而这里所讲到的“芒域贡塘”,已故藏学家刘立干先生对它有过详细的记载:“芒域古时属阿里三围之一,范围在今从普兰宗北到后藏昂仁宗,南到吉隆宗及接近尼泊尔边界,贡塘属日喀则专区吉隆县治所在地的宗喀南面,原吉隆宗的西北,贡塘拉大山的南面”。这个地理位置恰恰也是我们考古调查发现的这座古城所在的位置,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之所以有“芒域贡塘”这个称呼,看起来是和它北面有座大雪山叫做“贡塘拉”有关。但是,这里所称的“王城”又是怎么回事呢?它是西藏历史上哪一个王朝所建立的城堡呢?
  这时,我不禁联想到西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片断:公元869年,吐蕃王国发生了“臣民反上”的暴动,吐蕃王室内部由于争夺王位继承权也发生了长期的战争,最终导致吐蕃王国走向了崩溃。风雨飘摇之中,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之子维颂的后裔吉德尼玛衮不得不西逃阿里。他的子孙后来在阿里先后建立起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普兰王朝、亚泽王朝等“阿里小朝”。关于古格王国的这段历史往往为后世所熟悉,阿里的古格王国遗址也吸引了众多考古学家、探险家、旅游者不畏艰险前往考察。但是,却很少有人知道,其实在藏文史书《汉藏史集》中,还曾记载吉德尼玛衮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赤扎西则巴贝,是他的父亲贝考赞同其次妃帕萨彭杰所生。当年哥哥吉德尼玛衮远逃阿里之时,同父异母的弟弟赤扎西则巴贝也向西逃亡,史书中记载他“占据了阿里贡塘以下的地方,他的儿子是贝德、沃德、吉德,他们被称为下部的三德”。这条史料的重要之处,在于它说明了赤扎西则巴贝所占据的地方即叫做“阿里贡塘”,也被称为“下部阿里”,实际上就是今天的吉隆一带。
  那么,考古发现的吉隆县城西南角上的这座古城,是否就是赤扎西则巴贝所建立的“阿里贡塘”王都的遗址所在呢9如果这一考证能够成立的话,这座古城的秘密就有希望被揭开。在这个十分关键的时刻,西藏自治区文管会主任索朗旺堆先生又从藏文版的《贡塘世系源流》中为我们查找到一批十分重要的文献材料。按照这部史书的记载,赤扎西则巴贝在吉隆一带所建立的小王朝叫做“贡塘王朝”,一共传了32代,经历了数百年。在贡塘王朝第6代王拉觉德时期,“在形似巨幅帷帘之西山脚兴建宫堡,并在周围砌以围墙及修筑濠沟”,这应当是贡塘王域初建之时。到了第11代王朋德衮时期,不仅有了宫殿的四大门,修筑了城墙、碉楼,还在城内建造了中央王宫、王妃殿、神殿及如来佛灵塔等建筑。由于朋德衮在大修城堡前曾前往萨迦会见过八思巴,所以我们可以推知这个时期大约是公元13世纪。第14代贡塘王赤扎西德时期,动工修建了大围墙,第16代贡塘王赤杰索朗时期和第17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才时期,在城内先后修建过大寺院、北王宫、密宗殿等建筑物。所以,根据这些文献史料,已经完全可以肯定,眼前这座雄伟的古城,正是历史上吐蕃王朝后裔所建立的“贡塘王朝”的都城遗址——贡塘王城的外域廓废墟,结合文献所记的贡塘王系,可以初步推定它的始建年代大约在公元11世纪,与阿里古格王国都城札不让的始建年代大体相同,13世纪,这座古城有过较大的扩建工程,城堡大体上定格成形于14至15世纪,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遗憾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贡塘王城内的建筑物早已荡然无存,不过当地藏族群众当中仍然流传着关于这座古城的许多传说:如传说当年在内城的四个角上各建有一座神殿,分别叫做次巴摆浪木加摆、坚热斯摆、甲央摆(摆:在当地方言中即神殿之意),而贡塘王的宫殿则建在内城偏东的位置上,是一座三层高的楼阁,与城内位于西面的曲德寺可以两相遥望,每当曲德寺举行宗教法会之时,贡塘王和曲德寺的高僧可以各自登临殿堂顶部,同时从东、西两个方向上观看寺院僧众跳神舞……
  今天在吉隆县城内还保存着曲德寺的旧址,虽然寺院建筑多已倒塌破损,但从殿堂内残存的壁画和建筑物上的梁柱、替木、斗枋雕刻和彩绘来看,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表明这座寺院地位崇高,的确是当时很重要的宗教中心。但奇怪的是在《贡塘世系源流》这部藏文史书中,却并没有提到在贡塘王城内建有曲德寺的史实;反过来在曲德寺的建寺历史中,也没有提及它曾经是贡塘王城的下属寺院。这究竟是史家的疏漏?还是传说的附会?我们至今还没有找到确切的答案。结合曲德寺的创建历史看,它原来是一座宁玛派寺院,后来在公元17世纪时改宗格鲁派,变成了黄教寺院,所以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贡塘王城和它的主人直到15世纪还依然是这片土地上的统治者,那么在这座古城内出现曲德寺的身影也并非没有可能。
  雪山与蓝天之下的高原一片静寂,唯有阵阵疾风掠过,我的目光聚焦在这座残破但却不失昔日戚严的城堡上,思绪却早已飞扬天外。眼前似乎有这样一幅图画渐渐凸现:风沙漫卷,荒原苍凉,吉德尼玛衮告别弟弟,率部朝着遥远的西方走去,而赤扎西则巴贝却带着部众向着我们走来,昔日王者的身影和这座高耸的古城象一幅剪影交相叠印,最终定格在高原历史的天幕……
  出自: 《中国西藏 》 2009年6期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作者:霍巍

更多信息...

贡塘王城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