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看实验考古新方法如何复原青铜时代剑术

摘要:     2020年第4期美国《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发表了一篇以哥廷根大学拉斐尔·赫尔曼为首的项目组用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欧洲中古时期青铜剑术演化和发展的文章《青铜时代的剑术:来自实验和磨损分析的新见解》。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该项目在实验材料选择、样本分析方法等若干方面实现了创新 ...

  

  2020年第4期美国《考古学方法与理论杂志》(《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Method and Theory》)发表了一篇以哥廷根大学拉斐尔·赫尔曼为首的项目组用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探讨欧洲中古时期青铜剑术演化和发展的文章《青铜时代的剑术:来自实验和磨损分析的新见解》。相对于以往的研究,该项目在实验材料选择、样本分析方法等若干方面实现了创新和突破。

  

  首先项目团队以创新的“四步法”替代传统的实验室测试与室外测试二分法

  第一步进行受控武器测试(CWT),即非实战状态下,分解战斗序列,以一次打击或招架为基本记录单元,多次反复的实验使磨损形成过程处于可控状态;

  第二步进行现实武器测试(AWT),进行一对一自由实战,旨在还原剑术格斗的原生场景;

  第三步对参与两种实验的青铜剑和来自英国和意大利博物馆收藏的青铜时代中晚期带有清晰磨损痕迹的青铜剑样品进行金属制品的磨损分析(MWA);

  第四步将博物馆样品与通过实验产生的样本标记进行了交叉对比和引用。这种交叉混合的方法打破人为将功能性和现象性武器研究区分开的障碍,对数据进行解释,最终得到相对可靠的结论。

  其次是实验材料的选择,

  复制青铜时代战斗用剑涉及铸剑材料、铸造技术和剑身式样三个核心问题。

  团队根据中北欧、英国和意大利馆藏青铜剑的合金比例,选择了较为常见的12%锡铜合金。由于学界已有研究证明铜合金中的少量铅对磨损痕迹的形成没有严重影响,青铜剑的制作过程中并未添加铅,相同的合金成分降低了复制品出现缺陷和不稳定要素的可能性。

  同时,团队聘请了具有熟练制作技艺的青铜工匠和木匠按照馆藏青铜剑的模板铸造了七种不同的青铜剑,并在单一的加工硬化周期内对剑刃机械锐化以提高光洁度。项目团队的审慎使得这批作为实验材料的青铜剑成为“青铜时代武器优良的复制品”。

  

  再次是对史前真实战斗场景的还原

  

项目团队将室外测试一分为二,设置了可控状态下武器对战测试(CWT)和贴近剑术实战的现实武器测试(AWT)。在CWT中,两名现代击剑手将连续性的战斗动作分解为静态、动态和招架的独立战斗单元,特定的战斗动作就能够与剑刃特定的磨损痕迹联系起来。

  此外,项目团队还将矛、盾牌等武器纳入测试,以应对真实战斗的复杂场面,获得相对全面的测试结果。但是CWT依旧存在某些缺陷,如现代击剑手缺乏古典剑术格斗技巧,过于关注剑刃缺口形成的机械应力而忽略现实战斗情境,因此团队利用AWT弥补缺憾。他们与英国中世纪格斗俱乐部——热刺国防学院合作,参考欧洲中世纪击剑手册《剑与圆盾》(《Sword and Buckler》)和相关学术研究成果还原青铜时代剑术动作和风格,并利用高速摄像机记录真正意义上的剑术对战场景。项目团队成功的关联了实战情境下,青铜剑的磨损痕迹与青铜时代的剑术战斗动作。

  

  最后是磨损痕迹的“聚类”分析

  

一方面,基于上述实验步骤、过程的严谨设计,特定的磨损特征与特定的剑术动作形成对应组合;另一方面,通过对馆藏110柄青铜时代剑的显微镜观察,将2500多个磨损痕迹归类为广角“V”型缺口、尖端挤压、矩形凹痕、不规则擦伤等六种独特标记,剑术战斗在复制的青铜剑留下了与馆藏青铜剑相同缺口,意味着青铜时代的战士很可能也使用了这些动作。

同时,战斗在剑刃留下缺口的集中区域随着年代和地域的不同发生变化,这表明欧洲青铜时代战斗风格也随着时空发生了变化。

  

   这项模拟实验通过探索独特战斗痕迹与特定用途的对应关系,揭示了包括青铜剑上几种缺口类型战斗标记,青铜剑的持握方式,格斗技术在中古时期欧洲地区的传播等一系列新发现,该研究还颠覆了学界关于青铜时代剑术格斗中攻击和防御立场交替进行的假设,以及击剑手会避免刀刃间的接触来保护武器的传统观点。为学界对欧洲中世纪的青铜剑术形成和演变提供了十分清晰的参考。

   美国肯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米歇尔·比伯(Michelle Bebber)指出“这项综合研究的结果表明,实验考古学已经真正成熟了”,“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大多数考古学实验都集中在石器时代技术上,但是这个令人兴奋的新项目将实验考古学带入了青铜时代。这项研究显示出至关重要的实验方法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不仅可以清晰地描绘出古代人如何制造金属工具,而且还可以理解他们在战斗中将如何使用这些武器。”《科学》杂志也以《持剑科学家展示了古代战斗技术如何在欧洲青铜时代传播》为题刊载了相关内容。

   贺云翱曾提出利用实验考古学对考古发现的相关遗存进行实验性“重建”,以求得对一些考古学问题的解答或探讨古代人类的各种行为路径、思想动机、工具效率、生产程序、人地关系等,从而为历史研究提供更为具体和准确的数据或解释性资料,也能够为今天的社会公众通过“实验考古”感知到古代曾经发生过的若干历史文化场景和过程提供可能。这项青铜剑的实验正是通过“重建”磨损痕迹的产生过程,与文物样本材料交叉比对,还原当时社会背景下的实战情境,探讨欧洲中古时期青铜剑术的演变过程,这样的定义基本符合实验考古学的旨趣。如果将实验考古学的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突出的是“实验”的概念,“重建”的实验是研究的基础;第二阶段是基于材料实验的“考古学”研究,为历史情景当中人的活动提供科学的解释才是实验考古学最终目的。

   中国的实验考古学方兴未艾,尤其是在金属冶炼、石器制造、玉器加工领域取得一定成绩。2020年第6期的《考古》刊载了周振宇《中国石器实验考古研究概述》一文,回顾和总结了中国石器实验考古主要领域的成就,对实验考古学各个分支领域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持相当乐观的态度。考古学理论最核心的地方就是要解决透物见人的问题,从考古材料中获取关键、准确且符合逻辑的信息,建立合理的推理,进而获得人类行为的解释,才能更全面地进行历史重建。实验考古学的内涵远比当下的实践更为丰富,实验考古学作为科学的方法论对促进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应是一剂良药。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编辑|张小筑

复审郭晓蓉

终审|李 政

  


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 侵权必究

商务合作 转载文章 请在后台留言

投稿邮箱:wenbozhongguo@163.com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