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禅海光影 | 兼具双重身份的定州开元寺塔

摘要:   塔是佛教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佛塔最初起源于印度、称为“窣堵坡”,主要用于供奉和安放佛陀以及僧人遗骨、经文和佛像法物等。随着佛教东传,这种古印度重要的建筑形式在西元一世纪前后传入我国。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并没有“塔”这种样式,在其最初传入中国时曾依据梵文或巴利文被音译为“塔婆”、“佛图”、


  塔是佛教建筑中比较常见的一类,佛塔最初起源于印度、称为“窣堵坡”,主要用于供奉和安放佛陀以及僧人遗骨、经文和佛像法物等。随着佛教东传,这种古印度重要的建筑形式在西元一世纪前后传入我国。中国的传统建筑中并没有“塔”这种样式,在其最初传入中国时曾依据梵文或巴利文被音译为“塔婆”、“佛图”、“浮图”、“浮屠”等名称。

  

  在之后的发展中,印度式的“窣堵坡”和中国原有的“重楼”巧妙结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多层阁楼式建筑,并最终被冠以“塔”之名。依照形制可分为单层塔、多层塔和密檐塔等;依照结构又可分为木构塔、砖木混合塔、砖石仿木塔以及砖石叠涩密檐塔等。塔的样式也经历了从早期方形四面塔向多角形塔的演变,另一方面佛塔也渐渐具有了可供参拜和登眺的功用。得益于建造技术臻于成熟以及受到特殊地理、历史条件的影响,宋辽时位于交界边关州郡内一座座高耸入云的佛塔拔地而起,除了是寺院附属建筑之外,往往还作为制高点充当了战时“料敌”的角色。

  

  “料敌佛塔”中高度最高的一座是位于河北定州的开元寺塔。北宋咸平四年(1001),宋真宗为供奉开元寺僧令能从古印度取回的佛经、舍利而下诏建寺筑塔,北宋至和二年(1055)建成,前后历时55年。

  

  开元寺塔由基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全部为砖石结构。塔基座周长127.65米、高84.2米、共八面十一级,塔身向上按比例逐层收缩。每一层均以刳形构成较深的屋檐,底层阁楼作双重出檐,底檐砖砌,上层作砖雕仿木三跳斗拱,施彩绘,以上作叠涩出檐,形成塔身平台。塔体每层东南西北四面各设出入口,另外四面装有不同纹样的花阁扇,除门窗檐刹之外其余的塔身部分都以白垩粉刷。塔顶雕饰忍冬草覆钵,上置有铁质承露盘及青铜质塔刹。

  

  塔内建造内殿,内壁上开凿壁龛并绘制有精美的佛教故事与佛教人物壁画,在减轻佛塔自重的同时又增强了建筑的艺术性。佛塔整体由内外两层塔体环抱而成,两层塔身之间环有贯通的回廊,内塔体内建有楼梯,顺着台阶可盘旋直达塔身顶部。清康熙年间开元寺塔曾接连遭受雷电和地震冲击,塔身受到一定程度损害,但经过修葺佛塔原貌仍得以维持。直至清光绪初期,塔身东北一面从上到下完全塌落、彻底破坏了建筑的完整性,也使其“塔内藏塔”的奇特结构被一览无余。

  

  开元寺塔所在地定州地处宋辽边境、是当时的军事重镇。战乱频仍之时登临近百米的高塔顶端远眺,一马平川的华北平原尽收眼底,对于瞭望敌情、获取情报进而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都能起到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同时代位于宋辽边境或新建或增建的曲阳修德寺塔、涿州智度寺塔与云居寺塔、涞水西岗塔等佛塔也都或多或少地具有一定军事作用。原本供奉佛教造像法物、宣扬教化慈悲戒杀精神的佛教建筑,却在历史因缘的裹挟下成为了战争的参与者,确实令人感到吊诡。但正如网络上的那句流行话语所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我们也更应该珍惜当下的和平。

  

  这座带有深深历史印记的开元寺古塔,不仅在中国古代建筑、佛教文化与艺术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同时也对研究宋辽历史,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实物资料。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