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20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二)

摘要: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20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二)  题目按发言顺序排版  11西藏西部早期葬仪的千年演变:皮央东嘎早期遗存的发掘与收获  演讲人:杨 锋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副教授)内容摘要:2018年度-2020年度皮央东嘎遗址群的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的10处墓地,试掘清理了65座墓葬;新发现了10处遗址, ...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2020年度业务工作公众分享报告会(二)

  题目按发言顺序排版

  

11

西藏西部早期葬仪的千年演变:皮央东嘎早期遗存的发掘与收获

  演讲人:杨 锋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 副教授)

内容摘要:

2018年度-2020年度皮央东嘎遗址群的考古调查工作新发现的10处墓地,试掘清理了65座墓葬;新发现了10处遗址,试掘了其中的6处遗址和2处居址。测年数据表明, 65座墓葬中年代最早的时间为公元前7世纪,最晚的时间为16世纪。结合墓葬形制的变化、出土的数百件陶器,可建立这一遗址群1700余年的年代与典型器形态演变序列。这是西藏西部目前已知年代序列最为完整的一处遗址群,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探讨西藏西部墓葬的演变提供了最新的考古材料。

12

2020年度西藏阿里曲龙遗址与南亚廊道普兰段考古工作收获

  演讲人:席 琳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副研究员

  

  内容摘要:

2020年度,对曲龙遗址的全面考古调查,涵盖了岩画、石构遗迹、房址、石窟、佛寺等;采集细石器、石器、铜器、铁器、陶器、擦擦、经书残页、珠饰及动物骨骼等,进一步丰富了曲龙遗址早期遗存的数量与内涵,为汉晋时期高原丝绸之路与象雄考古研究提供了更多资料支撑。

孔雀河流域古廊道,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西藏段调查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田野考古调查工作,对普兰县境内和南亚廊相关的文物考古遗存、民俗宗教遗存、自然人文景观有了较全面和科学的认识,依测年数据为今后建立孔雀河流域古代考古学文化序列提供了重要基础。通过此次调查,可确认孔雀河流域是通向南亚的重要通道,也是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路网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近年来西藏旧石器考古工作汇报

  演讲人:张晓凌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副研究员

  

  内容摘要:

晚更新世时期,人口快速增长,古人在世界各个角落拓展生存空间。古人类成功登上并驻足高原,成为人类演化过程中的一个标志事件。近年来开展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址的调查与发掘,发现近30处具有不同技术特点的史前遗迹并对其中三处重点遗址进行发掘,初步构建起西藏旧石器时代史的框架。古人类在距今4-3万年前进入高原,在全新世前后出现大规模扩散。史前高原开发者采用复杂技术来适应极端环境,石叶技术和细石叶技术在流动性、适应性、可维护性和效率上都是各类工具中最优的,这类石器技术为古人类在高原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最重要的技术装备。

14

藏东南林芝地区史前人类活动新证据

  演讲人:王彦人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博士

  

  内容摘要:

2018年的青藏高原二次科考工作,在林芝地区展开田野调查,与发现的遗址中采集浮选样品进行了分选和鉴定,挑选一年生植物种子和木炭等进行放射性碳测年,并对测年数据进行14C概率密度分析。14C测年和概率密度分析结果显示,林芝地区最早的人类活动可追溯至公元前第三千纪,并且在2700-2000 cal. BP出现较强人类活动;浮选样品中发现了大麦、小麦、豌豆等,结合网坠等工具的发现,我们认为麦类-豌豆种植和渔猎都是林芝地区史前生业的重要组成;这些西亚起源作物的发现也为高原丝绸之路以及早期东西方交流提供了新的证据。

15

西藏牦牛博物馆藏有柄铜镜的初步分析

  演讲人:李永宪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教授

  

  内容摘要:

西藏牦牛博物馆开馆后展陈有一面“牦牛铜镜”,此镜与此前拉萨曲贡墓地所出有柄铜镜及国外收藏的两面西藏铜镜皆有类比性。通过对这四面铜镜形制、状柄手法、装饰技术、牦牛及“对鸟”等图像要素的分析,可以认为“西藏早期金属时代”的牧业文化对高原早期金属器制造业产生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在距今约2700年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区已发展出具有本地工艺特色和形制特点的制铜手工业,在文化区域上,青藏高原应是联系中国西南山地与“北方草原文化”的中介地带,具有跨地理单元文化廊道的研究意义。

16

噶尔县觉莫林墓地发掘

  演讲人:何 伟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觉莫林墓地位于西藏噶尔县门士乡西南,“觉莫林”(Jo mo gling)汉语意思为“尼姑庙山岗”。2020年8月,因当地施工地下暴露出几座墓葬,遂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领队和四川大学组成的考古队,对觉莫林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工作。觉莫林墓地遍布于整个山坡,南侧为朗钦藏布即象泉河,西南为古入江寺。觉莫林墓地的墓葬按照营建方式不同,可分为土洞墓和竖穴石框墓。觉莫林墓葬的发现,将会大大丰富这一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并且认识象泉河流域上游及其周边地方的考古学文化,提供了新的重要的资料。

17

2020年阿里日土宗遗址清理工作及建筑空间分析

  演讲人:李亚忠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日土宗(རུ་ཐོག་རྫོང་། )遗址位于阿里地区日土县日土村山顶,因建筑本体受损严重,保存现状每况愈下,部分残墙随时有倒塌可能,直接影响到山下居民的居住安全。2020年对日土宗建筑本体进行清理,通过对建筑遗址的清理,判断原有地坪标高及墙基和柱网留下的痕迹。发现建筑空间流线组织符合建筑功能特点,形成了良好的空间组合形式,交通流线简洁明确具有导向性。建筑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变化,衔接各组建筑单元,使其在功能上有效结合,充分发挥地理优势。各建筑单元间相对独立,功能有别,但联系紧密,建筑的布局紧凑合理,既满足一般公共建筑空间具有的所有功能,又满足居住人员日常的生活需求。

18

札达县格布赛鲁墓地2020年度考古发掘

  演讲人:德吉央宗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内容摘要:

格布赛鲁墓地位于象泉河中游的桑达沟内,自2017年以来,由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开展了四个年度的发掘工作。共清理墓葬 20 座、石构遗迹 5处,出土物有石器、陶器、金属器、木器、玻璃珠等。墓葬形制为土洞墓和石室墓两种类型。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葬、侧身屈肢葬、二次拣骨葬。未发现葬具,殉牲习俗普遍。格布赛鲁墓地是迄今所知西部阿里最早的古代墓葬遗存,自距今3600年延续至距今2200年,是一处包含有建筑和墓地的综合性遗址,对于构建西藏史前区域考古学文化、文化交流与传播的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19

格布赛鲁遗址和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冶金遗物的科学分析

  演讲人:曹 昆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硕士

  

  内容摘要:

经过对格布赛鲁墓地桑达隆果墓地出土的金属遗物进行的各种分析表明,格布赛鲁墓地距今3600-3000年前的早期铜器分红铜、青铜、砷铜三种材质,其铜冶金技术可能与周边地区有者密切关系。桑达隆果墓地距今2300-1300年的铜器分红铜和青铜两种材质,以锻打为主,铸造为辅,并出现高锡青铜淬火处理技术。距今2000多年的格布赛鲁晚期铁器均为铸铁脱碳钢制品,桑达隆果铁器既有块炼渗碳钢制品,又有铸铁脱碳钢制品,前者是欧亚大陆早期常见的冶铁技术,后者在14世纪以前仅在中国和周边区域用于规模化生产,表明西藏西部的铸铁脱碳钢制品具有浓厚的中原技术特征。

20

  演讲人:陈 靓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副教授

  

  内容摘要:

象泉河流域北接塔里木盆地南缘,南连印度、尼泊尔,是印度河流域的交通枢纽,亦是西藏古代文明的发祥地,该流域近年来陆续发掘了格布赛鲁、桑达隆果、曲龙等遗址,其中格布赛鲁遗址的测年将先民拓殖象泉河流域的时间提早到了距今3600-3200年。通过发掘出土的人骨种系特征研究,与古代组的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格布赛鲁组与所选对比组均出现了疏离的关系,可能暗示格布赛鲁先民来源的多元性。结合方凸的额鼻颌缝走向等特征,暗示女性组与其北部塔里木盆地南缘人群存在相对接近的关系。

互 动 环 节

未完待续

撰 稿: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

编 辑:李亚忠

复 审:夏格旺堆

终 审:李林辉

关注我们,一起前行!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