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故宫院刊 | 刘曙光:关于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恢复与重塑”主题的外部解读——兼谈博物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际趋势和中国方向

摘要: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全球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共同主题。包括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内的三大国际文化遗产机构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践行者。面对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除了从“内部视角”去关注新冠疫情下博物馆应如何恢复生机,重塑新的实践模式之外,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在“外部视角”下关注博物馆与所处自 ...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全球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共同主题。包括国际博物馆协会在内的三大国际文化遗产机构都是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积极践行者。面对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除了从“内部视角”去关注新冠疫情下博物馆应如何恢复生机,重塑新的实践模式之外,还应该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大背景出发,在“外部视角”下关注博物馆与所处自然、社会环境的关系,重塑博物馆事业在社会中的角色,努力提出践行可持续发展目标新思路与新方法的中国方案,助力文化强国建设。

  关于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恢复与重塑”主题的外部解读——兼谈博物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际趋势和中国  刘曙光

  设立国际博物馆日并每年发布年度主题以指导世界各国的博物馆开展活动,是国际博物馆协会自1992年以来的惯例。2021年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是“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The Future of Museums: Recover and Reimagine)。从内在角度理解,重点应围绕“新冠疫情下的博物馆”展开——在疫情导致的经济与社会危机下,博物馆应如何驱除阴霾,恢复生机,重塑新的实践方式和业务运行模式。而外部角度的解读,似乎应该从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时代大背景着眼,关注博物馆与所处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系,以及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地位。实际上,国际博协似乎更重视后者。国际博协官网发布的主题阐释指出:“要大力重申博物馆对于建设一个公正的可持续未来(sustainable future)的关键价值。创造、构想和分享⋯⋯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的创造性解决方案。”[1]这里提到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挑战”,具体是指对于重新恢复“可持续的未来”以及继续实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挑战。在新冠疫情的沉重打击下,全球的可持续发展进程普遍严重受挫,一些已经达到的目标或许得而复失,一些目标可能必须进行时间和程度上的大幅度调整,世界各国在“恢复与重塑”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结合这样的现实情况,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中的“恢复”,或许指向的是博物馆重新融入可持续发展,重新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重塑”则可能更强调博物馆在继续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形成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国际博协为何如此强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这种理念的根本内涵是什么?可持续发展是如何进入国际博协的关注议题的?在可持续发展的外部视角下,博物馆的恢复与重塑要确定怎样的目标?通过回答这几个问题,本文试图说明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目标对博物馆领域的深刻影响,并为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外部解读”提供一些思路。

一 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内涵与国际文化遗产组织的实践历程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作为一个完整概念的正式表述,出现在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从一个地球到一个世界》[2]的报告中。报告将“可持续发展”定义为:“这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1992年,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布《21世纪议程》[3],阐述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三大支柱(此后又补充了和平安全这一支柱)。2015年9月,参加联合国发展峰会的193个国家领导人一致通过了《改革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4],设置了17个可持续发展大目标和169个子目标[5]。这是一个既重视代际公平(考虑后代人的生态安全与生存发展),也强调代内公平(消除贫困,推进社会进步与公平正义)的历史性文件,它重视人的价值,以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与协调为根本目标[6]。时任联合国秘书长的潘基文指出:“这17项可持续发展目标是人类的共同愿景,也是世界各国领导人与各国人民之间达成的社会契约。它们既是一份造福人类和地球的行动清单,也是谋求取得成功的一幅蓝图。”[7]

  《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自发布之后便被世界各国广泛接受,也成为联合国体系内各个国际组织不遗余力推动的计划。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旗下三大国际文化遗产机构——国际博协(ICOM)、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都承担着在社会可持续发展领域改善提高人的生活质量的根本使命,虽然术业有专攻,措施有差异,但都在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

  作为政府间组织的ICCROM主要承担遗产保护研究与培训的工作。最初,ICCROM从“可持续的遗产(sustaining heritage)”这一角度去把握“可持续发展”和“文化遗产”的关系,重在文化遗产本身。但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化,ICCROM又提出“遗产推动社会福祉的可持续(heritage sustaining broader societal wellbeing and benefits)”的理念[8]。为贯彻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第4项“确保包容和公平的优质教育,并为所有人提供终生的学习机会”的目标,ICCROM提出5个具体计划:1、保护冲突和灾难中的文化遗产;2、加强非洲文化遗产伙伴关系;3、将文化遗产保护纳入社会、经济、城市和环境规划;4、领导和创新保护能力建设;5、提高对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保护[9]。自2016年9月起,ICCROM还正式启动了为期6年的“世界遗产领导计划”,目的是促进遗产地管理中人与自然、文化之间的联系,确保世界遗产在可持续发展中发挥更有活力的作用。

  ICOMOS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评估咨询机构,在主动引导世界遗产体系融入可持续发展进程方面做出了多方面努力。例如,对《实施世界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进行了十几年持续不断的修订,并且促成了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景观类世界遗产的产生。2011年的《瓦莱塔原则》明确在保护历史城镇时应尊重并参考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并且应以改善当地人生活质量为宗旨[10]。2015年11月19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第20届缔约国大会通过了《将可持续发展愿景融入世界遗产公约进程的政策》,首次明确提出世界遗产的保护和管理要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适应[11]。2017年的《德里宣言》进一步提出:“历史场所的遗产和活力是吸引创意产业、企业,人口和游客的首要来源,也为经济增长和繁荣提供了环境。”[12]

  国际博协在积极推动博物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方面,并不落后于ICCROM和ICOMOS,甚至还稍微领先一步。2014年12月,在联合国正式发布《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之前的9个月,国际博协就将“博物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作为2015年度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时任国际博协主席汉斯·马丁·辛兹(Hans-MartinHinz)对此的阐释是:“博物馆作为教育与文化机构,在定义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博物馆通过举办教育活动和展览,努力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确保博物馆成为维护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文化推动力。”[13]

  2015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通过了《关于保护和加强博物馆与收藏及其多样性和社会作用的建议书》[14]。这份主要由国际博协推动形成的重要文件,较为系统地阐述了可持续发展与博物馆的内在紧密联系:“保存、研究和传播物质和非物质、可移动和不可移动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对全社会、各国人民的文化间对话,对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博物馆作为文化传播、文化间对话、学习、讨论和培训的场所,在教育(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和终身学习)、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博物馆拥有巨大的潜能,可以提高公众对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价值的认识,提高全体公民维护和宣传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责任感;博物馆还通过文化和创意产业及旅游业等,促进经济发展。”[15]

  此后,国际博协几乎在每一年的国际博物馆日都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设计主题。例如,体现博物馆与环境遗产关联性的“博物馆与文化景观”(2016年)[16];鼓励博物馆通过技术革新促进更多人群公平享用文化服务的“超级连接的博物馆:新方法,新公众”(2018年)[17];2019年的“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旨在探讨博物馆如何扮演好不同文明之间、传统与未来之间的文化枢纽角色,“将地方的需求融入全球背景,定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18];2020年的“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呼吁博物馆“以更具建设性的姿态参与现代政治、社会、文化议题”,构建包容、公正的社会环境[19]。2021年的“恢复与重塑”主题,更加强调博物馆对社会的依赖,博物馆的社会角色,以及博物馆顺应和参与社会变革的能力。或许是为了给今年的博物馆日主题预热造势,国际博协在2021年4月21日举办了一场“世界地球日网络研讨会”,会议邀请来自4个不同地区的博物馆从业者,围绕“可持续性对博物馆意味着什么”“为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和2030年议程,博物馆能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什么”等问题,探讨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前景[20]

  为有效推动可持续发展成为博物馆的思维方式和日常工作的组成部分,国际博协执行委员会于2018年8月成立了“博物馆与可持续性工作组”(Working Groupon Sustainability,WGS),研究国际博协框架内乃至整个博物馆领域与可持续性相关的问题。2019年9月,国际博协第25届大会通过了两份关于可持续发展的决议,分别是《可持续发展与落实2030议程:改变世界》《博物馆、社区、可持续发展》,强调国际博协“必须将目光投向我们原本关注之外的领域,从而为我们的世界及居民争取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并明确将可持续发展,尤其是非物质遗产和可持续旅游做为国际博协的首要任务[21]

  国际博协对于可持续发展的持续关注与努力践行,直接体现出全球化进程对文化领域的强烈影响,同时也反映出博物馆与社会、与民众深入互动的紧密关系。我们知道,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科学革命、工业革命、民族国家形成及公民教化等过程中,西方世界的博物馆作为现代知识的保存、研究、生产与教育机构,以及理性与秩序的规训场所,曾经长期、深度参与社会变迁,一直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2]。这种历史进程和传统的存在,使国际博协主动关注博物馆介入社会、推动社会的议题,具有了某种必然性。

二 “行动体”与“中枢体”:可持续发展目标下的博物馆“恢复”与“重塑”

  在审视和评估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时,我们将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置于可持续发展的大框架下进行讨论,就不仅要着眼于哪些具体的博物馆业务受到了冲击,以及博物馆自身的业务工作和能力建设,也要探讨博物馆在保存疫情记忆、改革组织管理、创新线上服务等业务工作的经验、方法与前景;同时还要以更加开阔的眼光,分析疫情对于博物馆履行社会使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事业带来的新阻碍与挑战;在讨论怎样恢复业务工作、重塑新的理念和模式时,应注重探讨在受限的客观条件下,如何在“危”中寻“机”,以推动博物馆更好、更多、更深地重新融入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一般而言,博物馆以“行动体”和“中枢体”两种角色介入可持续发展,前者指博物馆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来开展日常工作,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后者指博物馆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传播和社会教育平台,通过发挥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广泛培育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和责任感,从而间接地推动可持续发展事业。相应的,在讨论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博物馆恢复与重塑时,也可考虑从这两个角色出发展开讨论。

  博物馆占据一定的建筑用地,依托固定的馆舍建筑,使用必要的办馆资金,运用相当的装饰装修材料,消耗较多的电气能源;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环,博物馆为各种各样的社会人群提供服务;博物馆还是区域性文旅经济的重要构成,在区域社会的消费生活与民生福祉中扮演重要角色。由此可见,博物馆的日常运营和服务,本就涉及环境安全、能源消耗、社会公正、经济增长等与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各个方面。有鉴于此,博物馆作为“行动体”融入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就包括建设节约型、适用型、绿色高效型博物馆,提供均等化、包容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以及以优质服务为文旅消费贡献力量等等。

  作为兼具科学研究、知识生产与社会教育等职能的文化机构,博物馆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和信服力,使得博物馆可以通过在藏品阐释、展览传播、教育研学等活动中引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中枢体”的角色促进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公众传播,并加深公众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激励公众在构建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活动中承担起个人责任。

  总之,对于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主题的全面理解,必须要超越博物馆内部的狭小视角,要立足于社会经济文化的整体,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下,探讨博物馆“恢复与重塑”的现状与远景。在外部视角下,“恢复”与“重塑”并不只是针对新冠疫情这一特殊社会现象的短暂回应,也不仅仅是指各项博物馆业务工作的重启与更新,而是体现为对博物馆如何有机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再反思”与“再定位”,以及一系列促使博物馆重新融入可持续发展社会的新思路、新视角、新方法与新技术。

三 展望未来:中国博物馆需要进一步明确和强化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意识

  事实上,在可持续发展的议题上,中国政府是高度认可并具有宏观战略和积极作为的。早在1997年,党的十五大就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并在十六大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做了进一步的强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某种意义上可以解读为升级版的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政府对于可持续发展在文化和遗产领域的实践做出了积极的探索。2013年5月17日,中国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杭州联合召开了“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国际会议,发布了《杭州宣言》,呼吁将文化置于可持续发展政策的核心地位[23]。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文明古国和文化大国特有的文化自信和担当。

  但是,毋庸讳言,在具体研究和实践方面,相较于ICOM、ICCROM和ICOMOS以及国际学者们努力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实践中植入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世界趋势,由于事实上置身“社会”之外而立足于体制之内等诸多原因,我们的博物馆和博物馆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念是不够敏感和重视的,积极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推动可持续发展的主观动机一直不够强烈,并未形成广泛的行业自觉。一个突出的例证是,除了2015年围绕国际博物馆日“博物馆致力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的主题而撰写了一批论文之外,在其他没有明确点出“可持续发展”字眼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我国博物馆研究者或从业人员就很少再去联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目前我国在阐释与传播中比较重视可持续发展议题的博物馆,大多集中在自然、地质、生态或科技的类型,而占据更大比例的人文历史博物馆和综合性博物馆,则相对缺乏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教育[24]

  全球博物馆深陷重重危机之中的现实,使得今年“恢复与重塑”的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格外严峻和沉重,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呼吁与强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21年3月18日举办了“关于博物馆未来的思考”的线上讨论会。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厄内斯托.奥托内.拉米雷兹(Ernesto Ottone R)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博物馆。此次全球性新冠疫情凸显了它们在加强社会凝聚力方面的关键作用,以及为经济和创造力提供的支持。危机严峻,我们必须竭尽所能,确保博物馆继续作为灵感、分享和文化调解的交融之地。”中国故宫博物院的王旭东院长作为亚洲唯一的代表参加了会议[25]。4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全球10.4万家博物馆现状报告,阿祖莱总干事呼吁各国政府通过强有力的文化政策来支持博物馆,不仅要保证博物馆的生存,而且要使其为未来发展做好准备[26]

  相比之下,中国博物馆尤其是国有博物馆依靠国家的财政扶持和文化政策支持,在生存方面的压力远远小于国外博物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超然世外。相反,我们应该透过博物馆建设高潮的表象,高度重视中国博物馆在布局、结构、特色、体制、功能等方面所存在的失衡和低质量发展问题,增强改革创新的勇气和动力,以更广阔的格局和视野,认清当前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国际博物馆领域通用话语的现实,从“行动体”和“中枢体”两个定位反思我们在博物馆助力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强弱得失,努力使博物馆建设与区域和城市发展战略相结合,让博物馆真正成为文化旗帜,形成有效的文化竞争力。只有这样,中国的博物馆才能在国际对话中更富建设性地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也只有这样,中国的博物馆才可能成为全世界人民精神和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优质资源和有机构成,并助力中国的文化强国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博物馆协会]

(责任编辑:张 露)

[1]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s://icom.museum/en/news/international-museum-day-2021/,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2]联合国发展委员会官网:http://www.un-documents.net/ocf-ov.htm,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3]联合国官网:https://www.un.org/chinese/events/wssd/agenda21.htm,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4]联合国官网:https://www.un.org/zh/documents/treaty/files/A-RES-70-1.shtml,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5]鲜祖德、巴运红、成金璟:《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及其政策关联研究》,《统计研究》2021年第1期,页4-14。

[6]人民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生效》: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101/c1002-28002097.html,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7]李飞:《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基于新博物馆学若干观点的思考》,《科学教育与博物馆》2015年第1期,页383-387。

[8]ThompsonJ, Wijesuriya G, “From "Sustaining heritage" to "Heritage sustaining broader societal wellbeing and benefits": an ICCROM perspective.”, in Larsen BP, Logan W, World Heritag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New York:Routledge, 2018, pp.180-196.

[9]人民网:《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正式生效》: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0101/c1002-28002097.html,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0]张琪、张杰:《历史城镇的动态维护及管理——〈瓦莱塔原则》的启示》,《城市发展研究》2015年第5期,页57-62。

[1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261498,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2]杨爱英:《世界遗产融入可持续发展:进程、困境与未来路径》,《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年第5期,页95-101。

[13]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imd2015.mini.icom.museum/imd-2015/word-from-the-president/,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ww.unesco.org/new/fileadmin/MULTIMEDIA/HQ/CLT/images/FINAL_RECOMMENDATION_ENG_website_03.pdf,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5]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imd2015.mini.icom.museum/imd-2015/word-from-the-president/,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6]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imd.icom.museum/past-editions/2016-museums-and-cultural-landscapes/,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7]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imd.icom.museum/past-editions/2018-museos-hiperconectados-enfoques-nuevos-publicos-nuevos/,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8]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imd.icom.museum/past-editions/2019-museums-as-cultural-hubs-the-future-of-tradition/,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19]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imd.icom.museum/2020-museums-for-equality-diversity-and-inclusion/,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20]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s://icom.museum/en/news/earth-day-webinar-museums-sustainability/,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21]国际博物馆协会官网:https://icom.museum/wp-content/uploads/2020/03/EN_ICOM2019_Final Report_200318_website.pdf,访问日期2021年4月18日。

[22]Hooper-Greenhill. 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 London: Routledge, 2001.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www.unesco.org/new/zh/unesco/resources/the-hangzhou-declaration-heralding-the-next-era-of-human-development/,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24]郭喜锋,《可持续发展教育——时代赋予博物馆的全新命题》,《中国博物馆》2015年第3期,页1-5。

[2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s://en.unesco.org/news/unesco-brings-museums-world-together-reflect-their-future,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2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网:https://en.unesco.org/news/supporting-museums-unesco-report-points-options-future,访问日期2021年4月17日。


文章由作者授权,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欢迎读者阅读、选购纸本期刊

敬请阅读:

刘曙光:《关于2021年国际博物馆日“恢复与重塑”主题的外部解读——兼谈博物馆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国际趋势和中国方向》,全文刊于《故宫博物院院刊》2021年第6期。

故宫院刊学术期刊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