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千年“秘色瓷”谜案破解 专家确定产地在浙江慈溪
后司岙窑址位于上林湖西岸。这一地区古窑址密布,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被学术界确定为唐宋时期的越窑中心窑场和当时的全国窑业中心。
2015年10月至2017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慈溪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对后司岙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
此次发掘中最重要的发现则是一批“秘色瓷”。故宫博物院、中国社科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2月24日至25日考察了考古工地和瓷器标本,他们确定,这里就是晚唐五代时期“秘色瓷”的最主要烧造地。
故宫博物院王光尧研究员说,法门寺等地的发现为“谁在用”秘色瓷提供了实物依据,而后司岙窑址则首度为“谁造‘秘色瓷’”提供了实物依据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郑建明博士是此次考古的领队之一。他介绍,迄今为止,后司岙窑址已经发现了30种“秘色瓷”,有的品种与已出土的秘色瓷相同,像法门寺地宫中的八棱净瓶,在这里找到了与之相同的一件。
此次考古还发现了“秘色瓷”的独特生产工艺,有助于解答它的釉色之美。它是装在瓷质匣钵里烧制的,而不是一般的粗质匣钵。叠放好的瓷质匣钵在高温下釉面融化,相互间出现空隙,使钵内热空气逸出,而温度下降后,釉液重新凝固,匣钵又粘连在一起,阻止外部冷空气进入钵内,这就在钵内形成了缺氧的强还原气氛,使釉中的铁离子还原为亚铁离子,从而使釉面呈现青色。
郑建明说,越窑秘色瓷的烧制工艺对北宋汝窑、宋金耀州窑以及在南宋、元和明朝初年盛极一时的龙泉窑等后世青瓷名窑有着深远的影响,极具研究价值。窑具上还留有不少文字,其中有不少唐代俗字,可供文字学者研究,他就曾在一件窑具上同时看到了繁简二体的“郑”字。而多位与会专家认为,这些字迹也可以用于研究当时的贡瓷生产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