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高研论坛

摘要: 时 间: 2016年12月27日 9:00-11:50地 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报告厅主 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主持人: 陈星灿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研究员题目:殷墟文化的多样性主讲人:牛世山 副研究员内容提要:  河南安阳市西北部的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王朝都城。以殷墟晚商遗存为代表的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商文化的代表。    学界据《世本》、《史记》、《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和殷墟甲骨刻辞,证明商王盘 ...
时 间: 2016年12月27日  9:00-11:50
地 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八楼报告厅
主 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主持人: 陈星灿 社科院考古所副所长、研究员


 
题目:殷墟文化的多样性
主讲人:牛世山 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河南安阳市西北部的殷墟遗址是商代晚期的王朝都城。以殷墟晚商遗存为代表的殷墟文化是商代晚期商文化的代表。
  
  学界据《世本》、《史记》、《古本竹书纪年》等传世文献和殷墟甲骨刻辞,证明商王盘庚迁殷至纣灭国“更不徙都”之说是可靠的。考古学家基于殷墟考古发现,将殷墟文化分为前后相继的四个时期。

  殷墟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遗迹尤其是各类遗物的材质、形态、群组等多个方面,其中已知殷墟文化的构成组群有十多组。研究殷墟文化的多样性,有助于进一步探讨商文化构成和演变、殷墟与晚商文化其他类型、商文化周边的青铜文化的差异以及所代表人群的互动关系,也对理解当今世界多元文明的价值和尊重有借鉴意义。

报告者简介:
  牛世山,生于1967年4月,甘肃会宁人。1989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3年7月在北京大学考古系,获考古学硕士学位。1993年7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考古研究室,研究方向为商周考古。

  先后参加河南偃师商城、安阳殷墟、商丘东周古城、陕西周原遗址等重要都城遗址的考古勘探和发掘,配合长江三峡水库工程巫山段、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阳段的考古发掘,青海东部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专题调查和发掘等。参加的研究项目主要有“夏商周断代工程”的“邢台东先贤遗址年代与分期”课题,邯郸古城规划评估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中国古代礼制资料整理与研究”,“GIS技术与VR技术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应用研究”等课题。近期研究方向有商周青铜文化、中国古代城市的布局与规划等。
 

 
题    目:从考古发现看西南夷与东南亚的联系
主 讲 人:   杨勇 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西南夷”是战国秦汉时期分布于我国西南云贵高原和川西高原一带的诸古族、古国的总称,也是一个历史地域概念。由于地理位置特殊,西南夷地区自古就是一个民族迁徙的走廊和文化交流及传播的通道。考古发现表明,西南夷创造的考古学文化独具特色,同时又与周邻文化有着广泛的联系。

  西南夷地区与东南亚毗邻,又有多条大河相通,早在新石器时代,两地便有文化上的联系;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彼此间的文化联系更为密切。这既体现在青铜器等物质文化方面,也反映在丧葬习俗、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领域。这些联系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有的是共同的族源和文化传统使然,也有的是由地区间正常的文化交流以及贸易等造成,此外族群迁徙在其中亦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考察和研究西南夷与东南亚的联系,不仅是西南夷考古以及中国西南古代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研究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了解古代亚洲东南部的民族关系和交通往来,对认识东南亚地区古代文明的起源、形成及演进等也有重要意义。

报告者简介:
  杨勇,男,1974年2月出生于江苏泗阳,历史学博士。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云南工作队负责人。主要研究方向为秦汉考古、西南考古、手工业考古。长期参加广州西汉南越国宫署遗址的发掘,还参加过澳门圣保禄学院、重庆云阳李家坝等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2011年以来,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秦汉时期西南夷地区考古发掘与研究”,先后对云南陆良县薛官堡墓地和师宗县大园子墓地进行发掘;同时,还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临淄齐故城冶铸遗存考古发掘与研究”,对山东临淄齐故城内阚家寨等冶铸遗址进行了调查与发掘(执行领队)。出版学术专著1部,先后在《考古》、《考古学报》、《文物》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以及发掘报告、发掘简报等成果40余篇;2016年,学术专著《战国秦汉时期云贵高原考古学文化研究》获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
 

 
题    目:城市水利考古学初论
主 讲 人:   张建锋 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城市水利考古是主要利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和水利系统进行分析、归纳和演绎,概括其发展的历史及规律,为探索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服务的一门学问。城市水利的考古学研究不仅有其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着明显的可行性。

  城市水利考古学的研究内容包括研究体系、城市水利设施的基本内容、城市水利研究体系包括通论研究、断代研究、系统研究、分类研究和个案研究。

  城市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其他相关的科学技术,如城市水利学、传统历史学、历史地理、地质学、地方志、现代测绘照相技术、自然科学测年、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考古等,也能为此提供相关的研究资料和补充。

  城市水利考古通过对古代城市水利设施及水利系统的建设、使用、维护、管理的历史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它与自然及社会各种要素的相互关系,探索城市水利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通过总结古代城市水利建设的经验、教训与规律,还可以指导今天的城市水利建设。

报告者简介:
  张建锋,汉族,1972年9月生于山东省泗水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历史学博士。

  1990年考入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1997年毕业,先后获得获历史学学士学位和历史学硕士学位。同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至今。2014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被授予历史学博士学位。

  1997年~1999年,在考古杂志社担任编辑,参与了《考古编辑规则》的修订和“中国前期新石器文化学术研讨会”的筹备,并担任多期《考古》杂志的责任编辑。期间参加了汉长安城桂宫二号建筑遗址的发掘工作。

  1999年,正式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陕西第二工作队(简称汉长安城考古队或西安汉城队)。先后参加了桂宫遗址、长乐宫遗址、汉唐昆明池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唐昆明池遗址、建章宫一号建筑遗址、三民村西汉建筑遗址等的发掘工作。

  1999年和2001年,两次出访日本国立文化财研究所,参加过平城京遗址和藤原京遗址的考古发掘。2015年,参加在韩国汉城百济博物馆举行的中国古代都城文物展的布展工作。

  在所期间,参与发掘资料的整理工作,参与撰写考古发掘简报及报告多篇。田野工作间隙对相关课题进行探索,发表学术论文多篇。2016年,发表学术专著《汉长安城地区城市水利设施和水利系统的考古学研究》。多次参加相关的国内及国际学术学术会议,并就相关的学术问题提交学术论文。
 

 
题    目:中国青铜时代都城遗址的制骨手工业
主 讲 人:   李志鹏 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制骨手工业是中国青铜时代的一个重要手工业部门,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开始到西周时期,二里头、郑州商城、洹北商城、殷墟与丰镐等都城遗址均发现了制骨作坊与制骨遗存。近年来,李志鹏与田野考古工作者等合作研究团队对这些遗址的制骨作坊、骨料、骨器半成品与成品等制骨遗存进行了考察与分析,对不同时期都城遗址的制骨作坊的内涵与性质、制骨工艺技术、制骨手工业生产运营链及制骨手工业的专业化程度等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同时通过历时性的考察和比较揭示了中国青铜时代以都城遗址为代表的制骨手工业的动态发展过程及其所反映的中国早期国家发展过程中都城与手工业布局、手工业的专业化、商品化生产等相关问题。

报告者简介:
  李志鹏,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动物考古、青铜时代考古等研究领域。近年来主要致力于中国青铜时代尤其是都城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古代动物产品的开发、古代制骨手工业研究、古代动物在祭祀、丧葬中的仪式性利用、草食性动物的驯化与传播、古代游牧业经济的起源与早期发展等研究。
 
 

作者:考古所科研处

文章出处:中国考古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