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纪要|依水寻城——从偃师商城水系发现的过程看城市内涵

摘要:   2021年4月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慧奇应邀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作了题为“依水寻城——从偃师商城水系发现的过程看城市内涵”的讲座。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等专业的师生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学术讲座/“都城文明与文化遗产系列 ...

  2021年4月14日上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曹慧奇应邀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会议室作了题为“依水寻城——从偃师商城水系发现的过程看城市内涵”的讲座。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等专业的师生聆听了讲座,本次讲座是中国考古百年纪念学术讲座/“都城文明与文化遗产系列讲座”第九讲,由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侯卫东主持。

  本次讲座共四部分。曹慧奇老师首先从工作缘起与意义切入主题,简要介绍了偃师商城的环境背景以及地理位置,系统梳理了自1983年发掘以来勘探发现的水道、池苑、水井等人工水利设施,并从城址分布范围及设施布局分析了偃师商城存在的内外两重水利系统。最后介绍了近年来偃师商城的新发现,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和思考,并指出了下一步研究工作重点。

  1.偃师商城的发现及意义

  偃师商城地处洛阳盆地东部,北依邙山,南临古伊洛河,东南靠近古湖泊,扼守洛阳盆地东方交通门户。二里头遗址与偃师商城分居于现今洛河的南北两岸,但在夏商时期两个遗址都同处于洛河北岸。

  洛阳首阳山电厂原定的选址范围占压了汉魏故城的东郭城,后选在了偃师城关镇附近,在汉魏队初步勘探过程中,发现了偃师商城大城西墙,后经多方协商,首阳山电厂厂址退至城外。这也是大遗址保护与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首次交锋。

  偃师商城的发现深化了几代学人关于夏、商文化之争的命题,表明汉唐时期文献关于商汤都城在偃师的记载是有历史依据的,偃师商城也成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夏商王朝分界的界标。

图|遗址位置与俯瞰

  2.水道发掘过程

  1983年由汉魏洛阳城队初次勘探,确认了偃师商城大城西、北、东三面城垣的位置、走向、长度及保存状况,并在东南角勘探出一片水域的情况,根据《水经注》判断可能是古代鸿池的范围。

图|偃师商城1983年勘探实测图

  1984年在发掘东一城门的时候,在门道底部发现了第一个人工水利设施,与门道同宽,约2.4~3米。解剖后发现立柱与底面不一致,底面为斜铺,立柱为棱状,中间可能埋藏有木柱。向西一路勘探,发现该水道一直通到宫殿区。

图|内循环水系排水道(东一城门门道下)

  1990年在勘探西城墙时发现一豁口,与1984年发现的水道在同一条直线上,于是在1994与1995年进行系统发掘,发现城门道路土下约0.6米,有一条用石块垒砌的经城外护城河往城内宫城引水的暗渠。

图|1990年发掘西一城门

  2008年,在配合西城墙复原工程时发现过了护城壕以外,这条水系又向西延伸,于是对这条水道及护城壕进行了进一步发掘解剖。发现当时人们为了架桥和减小水渠的跨度,在护城壕边留了两个半圆形土丘,这样的做法大大缩减了两岸之间的距离。谷飞先生根据发掘发现的柱网结构复原了当时人工渡槽的情况。水渠正是通过渡槽的形式把水直接从护城壕外引到了城内,渡槽上面是桥面,可供人们通行。水道最后通向宫殿区。

图|发掘人工渡槽

 

图|人工渡槽复原设计图

  1993年对宫殿区进行钻探时,在宫殿区北部发现了一处人工湖泊,应是池苑。1999~2000年对池苑遗址进行了发掘,证明池苑遗址主体部分是一平面呈长方形的水池,水池西侧是引水渠,东侧是排水渠。从宫城整体布局、水道结构变迁及时代推断,水池与宫殿建筑和祭祀区同时,即始建于偃师商城商文化第一期。水池及东、西两侧的水道都曾被改建,早期水池四壁质地为泥质,口部外侧用石块包边;第二期时水池四壁用石块垒砌,水道变窄。池苑水流沿着偃师商城城墙外侧护城壕的东南角与城外湖泊相连。

  3.人工水利系统

  偃师商城整个人工水利系统分为外循环水系和内循环水系:外循环水系由城外自然河流、人工护城河和天然湖泊组成;内循环水系由城内人工引水渠道、人工湖泊、人工排水渠道等组成,可人工调节水量。与建筑群相配套的污水排泄系统,由各类质地和规格不同的水道组成,大体分明渠和暗渠两种形式,贵族及平民生活饮用水是井水。引水渠在经过宫城西围墙时采取了安全防护措施。第一期宫城墙下水道变窄;第二期宫城墙下采用双层水道。

图|引水渠及防护设施

图|内循环水系人工湖泊(宫城池苑遗址)

  宫城内水系

  宫城水系又分池苑系统、排污系统两部分。排污系统的功用为消纳排泄建筑物附近积水,同时维护池苑水系使之保持洁净。排污系统遵从就近排泄和集中排泄共存的设计原则。排污系统的结构种类比较多,功用也略有不同,以用石块垒砌的暗道为主,同时辅以排水明沟。经过建筑基址下的水道多采用木石结构的排水设施,个别围墙下采用“对掏”方式挖通。

图|排污渠主干道

  宫城内生活用水源为井水,已发现水井近20眼。第一期只有一个水井,从第二期三段开始的水井分布图如下:

图|第3段→6段宫城水井分布示意图

  一号宫殿中的水系位置,P1.P3从房间延伸与房外的P5回合,其中P3与P5汇合处经过精心构思,由一块石板隔开缓冲水流。

图|2012年宫城D1复查航拍

图|2013年宫城D1 P3P5交汇处剖面

  在三号殿与七号殿内有大量的排水沟,直接从房子内穿过,而在门署前还铺有一排石板作为建筑屋檐散水的接水板。

图|2013年宫城D3 D7航拍

  在四号宫殿的前院、五号宫殿的后址也设有排水管道。

图|四号宫殿

图|五号宫殿

  新发现——祭祀D区

  新发现的祭祀D区颠覆了以往的认识,并且其与六号殿的排水沟有关系。在祭祀坑里与坑边发现大量猪骨,祭祀D区早期是作为蓄水池,晚期作为祭祀场。

  宫殿区外水系

  偃师商城大型府库遗址发现有两处。位于宫城西南部的府库平面大体呈方形,总面积超过40000平方米,外围有宽约2米的夯土围墙,墙内密集、整齐地排列有100多座大型建筑基址和1座(目前所知)用于消防的蓄水池。位于宫城东北部的府库平面呈方形,总面积约30000平方米,结构与前者相似,分布的建筑基址总数约70座。府库都是长排形建筑,在长排形房屋外面包围的水沟,水沟把两两相邻的屋子连接起来,每一间房屋中间都有水沟环绕。

图|偃师商城西城墙发掘位置示意图

1.西三城门 2.西二城门 3.西城墙中段转折处 4.西一城门外

图|宫城西南府库平面示意图

(红色为发掘区,蓝色为蓄水池,黑色为勘探区,绿色为居民区)

图|人工水利设施的原有认识

图|19年新收获得到的新认识

  2019年为配合偃师商城景观改造工程,在西城墙勘探发现了一条新的水渠,与宫殿区大水池在同一水平线上,向西继续钻探发现在偃师商城西侧可能存在一条河,这也解释了偃师商城无法西扩的原因。这条河同时起到了防御的作用。于是2020年开始在宫城周围以及宫殿区进行勘探,发现各水系都可能连接起来,至此偃师商城的水网结构基本建立起来。

  4.偃师商城城市布局的新思考

  根据推测,谷水是沿着北边邙山脚下流过来,偃师商城可能是利用了谷水的冲沟,作为护城河的水源。

  下一步的工作是弄清水源的入口,以及利用水网寻找路网的踪迹。另外在进行水道发掘工作时,在宫城城墙西侧发现了一处新城门,打破了原有的参照《考工记》中记载的“旁三门”的说法,西城墙城门的共时问题也是工作的一大重心。通过个体水道的点连成线再构成网的水网问题。

图|山川河流共同构成外围防御体系

  曹老师讲述的关于水系的新发现,刷新了夏商考古古代社会城市建设体系的认识,考古是复原社会的综合研究,永远都有新发现,需要我们不断开拓视野,与时俱进。

  对于水系的发掘研究给商代考古带来了很大的启示,夏商之间有很强的继承性,偃师商城与二里头文化的衔接性比较清晰,不管是从朝寝制度、宫室营建方式包括宫城布局都可以看到传承性。那么偃师商城和二里头遗址两个城址在方向性上的差异能否体现出夏商文化的性质呢?

  商城的城址、房址都是东北朝向,二里头时期的城址、房址几乎都是西北朝向,拿偃师商城与二里头遗址宫城朝向来看,二里头是北偏西大概5°~6°,偃师商城的夹角在8°~9°之间,他们之间的夹角正好接近15°,从天文学来说,15°正好是一个节气,半个月的状况。到了殷墟又不一样,殷墟的房址朝向是北偏东15°。曹老师在此基础上做出了重大假说推测——五德终始说,该假说最开始是起源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学家邹衍。他的五德终始说信奉: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克原则,从黄帝开始,黄帝是土德,夏代是木德,商是金德,周是火德,因为秦始皇比较信服这个观点,所以秦代是水德,水尚黑,于是秦代崇尚黑色,以黑为尊。同时木德又代表青龙,方位上就是指东南,所以夏代的城址、房址朝向可能有这样的思想观念原因。曹老师指出考古发掘出的资料都是现象,比如杨锡璋先生关于殷人崇尚东北位的文章,从殷人的墓道、房址等举例说明,是从考古现象总结规律。曹老师认为还是与当时古人的思想文化有关,于是接下来就从天文考古的方面来对夏商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曹老师认为古人的思想文化影响着人文景观,比如陶寺城址的朝向是北偏东45°,每个城市的择向是受到当时人的思想文化的影响,而思想文化又与当时人的宇宙观密切相关,一个遗址内城址、房址朝向长时段内都统一一致,证明当时人们就有统一的测量方式与方法,并且这样的择向是当时人们思想观念影响下的选择。那么夏商两种思想文化上的差异是否是各自宇宙观的差异呢?因为其中还涉及到早夏和晚夏,一整套的中国思想文化起源问题比较复杂,如何去传承,去建立整个脉络,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夏商分界问题也许也可以大大推进吧。

  曹老师还举例:

  我们所说的“二月二,龙抬头”的由来,是角宿会在农历二月初二那天的子时刚好出地平线,所以叫龙抬头,但是农历每年的“二月二”并不是固定的日期?这就需要知道古人是如何来定岁首,即置“章月”:以冬月(11月)初一与冬至日合为岁首,这样第二年的“二月二”刚好是春分时节,这时候角宿子时刚好出地平线,这时的龙抬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龙抬头”,并且每十九年一个轮回。所以以此参照,夏商时期,所谓的元月是否是同一个元月,天上的星象方位对人们方位的选择产生何种深刻的影响?另外还有当地的地形、地貌、水文条件、动植物的分布,这些都是需要统一思考的。

图|四神位置图

  曹老师最后强调,多学科交叉是有利于更真实的接近于复原古代社会,考古必须踏踏实实把田野工作做好,而取得的成果都是阶段性的,正如陈星灿所长所说:“对于考古人来说,前面永远都有下一个新发现。”(整理人:黄芃雨 河南大学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生)

(图文转自:“考古河山”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偃师商城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