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考古呈现浙江深厚历史文化

摘要:   1938年,施昕更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这不仅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真正拉开了浙江考古的帷幕。绍兴南宋皇陵二号陵园一号享殿和庭院遗迹。图片来自李晖达  通过考古人的努力,浙江百万年旧石器时代的空白被填补,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 ...

  1938年,施昕更出版《良渚—杭县第二区黑陶文化遗址初步报告》,第一次准确无误地向学术界展示了长江下游的史前文化,这不仅在中国史前考古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也真正拉开了浙江考古的帷幕。

绍兴南宋皇陵二号陵园一号享殿和庭院遗迹。图片来自李晖达

  通过考古人的努力,浙江百万年旧石器时代的空白被填补,自万年上山文化至青铜时代的考古学文化谱系被建立。以浙江地点命名的上山、跨湖桥、河姆渡、马家浜、良渚、好川、钱山漾、肩头弄等考古学文化,几乎涵盖了长江下游史前至青铜时代的全貌。

良渚古城遗址反山、瑶山出土琮、璧、钺。图片来自方向明

  上溯万年文化之源

  南方稻作文明和北方粟作文明,是中华文明形成的重要基础。距今万年的上山文化,出土了栽培稻遗存。目前浙江境内已发现上山文化遗址逾20处,上山文化环壕聚落已经有了农耕村落的雏形。八卦式的上山文化彩陶,年代远早于渭河流域的老官台,内容和风格也迥然不同。2006年上山文化命名。2021年7月,《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实施方案(2021—2025年)》明确提出,要“推进上山文化申遗”。

  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出土了世界最早的独木舟。舟体含有相当大的盐分,有边驾艇和帆存在的可能,完全适应浅海区域的活动。余姚井头山遗址,深埋在现地表下5—10米,上面覆盖厚达五六米的海相沉积淤泥。遗址有稻作生业经济特征,但又以海产捕捞为主,全面展示了我国先民对于海洋的认识与对海洋资源的利用。井头山和跨湖桥还发现了漆器,井头山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确定为天然大漆,跨湖桥独木舟孔洞填补的胶黏剂也含有生漆。

上山文化义乌桥头遗址陶壶。图片来自蒋乐平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以浙东姚江河谷为主要分布区,耜耕稻作经济发达,出现了如田螺山遗址复杂干栏式的高级大房子,说明聚落群已开始分化。河姆渡遗址的发现和河姆渡文化的确立,证明在长江流域同样存在着灿烂古老的新石器文化。

  丰富世界早期文明

浙江慈溪上林湖秘色瓷窑址出土的瓷盏与盏托。图片来自方向明

  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发展的基本谱系是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文化,中心在杭州良渚古城。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良渚古城的核心区、水利系统和外围郊区总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莫角山宫殿区为核心的内外郭面积约8平方公里,整个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土石方总量达1008万立方米,充分展现了社会组织结构复杂化和公共权力的存在。外围水利系统是世界早期水利设施的卓越典范。古城内部布局和功能结构基本明确,城内钟家港河道两侧有琢玉、石器后期制作、骨角牙器制作、漆木作、大木作等“百工熙哉”的遗存,充分展现了当年的繁荣图景。

  玉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标识。良渚人创造了以复杂玉头饰和琮、钺为代表的成组玉礼器系统。琮是玉礼器中的重器,是一个由平面和立面组合而成的复杂几何体,堪称多层次宇宙观的微缩模型。“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的“礼”和“礼制”,“唯器与名,不可以假人”的“器”,构成中国传统文化“器以藏礼”的观念。良渚成组玉礼器作为拥有者身份地位的标识,作为聚落等级和规模、中心和周边的反映,是前青铜时代中华大地上“器以藏礼”突出的代表。玉器上常见的太阳神像在良渚文化分布区有着广泛认同。

  包含复杂工程技术和高效组织能力的都城和水利建设、带有奢侈色彩的玉器工艺,自然有高度发达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杭州临平茅山发现5.5公顷古稻田。余姚施岙周边发现90公顷古水田,有灌溉渠、灌溉口、田埂。植物考古学家郑云飞根据土壤中遗存的水稻硅酸体与稻谷重量的关系,推算出茅山古稻田单位面积产量约为141千克/亩。莫角山宫殿区东部被烧毁稻谷约2.4万斤,池中寺粮仓炭化稻谷埋藏量达40万斤,足以证明良渚社会经济基础的坚实。

  良渚文明为世界早期文明、早期国家和早期复杂化社会研究提供了新内容。

  勾勒越文化历史脉络

  浙江是越国故地,探寻丰富越国历史是浙江夏商周考古的主要任务,通过中心遗址、土墩墓、越国王陵和贵族墓葬的发掘,基本构建了越文化起源、发展、壮大的历史脉络。

  浙北地区的湖州毘山、下菰城、余杭小古城等,是商周时期的中心聚落遗址。毘山是浙江境内唯一出土琮、璧玉器和卜骨、青铜器的商代晚期周代初期大遗址,新近还发现了铺设地祔再立柱的大型建筑基址。衢州衢江区已发现多座西周时期高等级土墩墓群,还出土了青铜车马器,这一地区地望与《国语》等记载的“姑蔑”相吻合,这一发现或将揭开一段先越国尘封的历史。

  安吉古城始筑于战国,延续至汉六朝,古城东南龙山墓群的八亩墩、九亩墩两座春秋晚期超大型墓葬,共用隍壕,并各有两圈陪葬墓。八亩墩15米高的主墓土墩有石护坡和挡坎,主墓外侧有密集摆放陶瓷器的超长器物坑,墓主佩戴复杂冠饰。

  绍兴兰亭印山越王陵,是迄今第一座明确的越国王陵。三面髹漆的巨大枋木构成长达34.8米的人字形木椁,椁中室置放大型独木棺,椁外侧包140层树皮,再填筑大量木炭和青膏泥。绍兴东湖香山一号大墓,规模堪比木客大冢,虽遭严重破坏,但根据遗物和相关测年,年代为战国中期偏早,意义重大。目前绍兴平水盆地越国王陵区的布局已基本弄清,周边古水系分布状况也基本明确,越国考古前景可期。

  东南形胜,人文荟萃之地

  五代钱氏吴越建国之后,杭州成为“东南形胜第一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吴越国纳土归宋。宋室南渡定都临安,浙江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文荟萃。

  墓葬、城市和手工业遗存是浙江宋元考古的主要内容。临安城和绍兴南宋皇陵在中国都城和陵寝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学术价值。南宋墓葬考古揭示的丧葬制度、思想观念、随葬器物的变迁,是讨论社会礼俗“宋元明转型”具体直观的材料。全面复原南宋临安城、嘉兴子城的平面格局,揭示复杂的城市空间和城市生活,是历史和考古学的重要目标。

  浙江是原始瓷和成熟瓷器的主要起源地。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原始瓷窑址群,从夏商之际开始出现,历经东西两周,连绵不绝。尤其是战国时期大量烧造的仿青铜礼器和乐器,质量已接近成熟瓷器。越窑“秘色瓷”自晚唐开始声名鹊起,上林湖窑场即为秘色瓷产地,以瓷质匣钵烧制的秘色越器为越窑的巅峰之作。青瓷从汉六朝早期开始发展,宋元时达到鼎盛。浙江有越窑和龙泉窑这样的青瓷窑系,青瓷产品最迟从唐代开始输出海外,制作技艺广泛传播,影响了境内外多地的瓷器生产和审美取向,更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

  浙江全省现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1处。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越文化、南宋文化、青瓷文化等已成为具有较高知名度、鲜明辨识度的浙江文化标识。以“10000年上山”“5000年良渚”“1000年南宋”为代表的浙江历史文化,正清晰呈现其深厚内涵和独特价值。 (作者单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图文转自:《人民日报》2021年09月11日第06版)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