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圆满落幕

摘要: 10月19日下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式在三门峡举行。出席闭幕式的嘉宾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处长张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万 ...


10月19日下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闭幕式在三门峡举行。出席闭幕式的嘉宾有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考古处处长张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星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赵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刘庆柱,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万战伟,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三门峡组委会副主任牛兰英,三门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吴海燕。会议由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主持。赵辉最先对为期一天半的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总结汇报。

闭幕式现场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河南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凯主持闭幕式

与会领导和嘉宾(摄影:郑帅)

学术总结汇报如下:

1.会议提交部分论文是有关中国考古学百年历史以及本专业领域的发展历史的回顾和总结,其中包含过程的总结和理论的思考。
2.专门就研究技术进行讨论的文章约有22篇,除田野考古学方法1例外,余下论文主要来自年代学、数字考古、新兴技术及水下考古专业委员会。这些文章显示出对自然科学技术加以改造来服务于考古学、历史研究这一关键环节的重要性,且这一环节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此外,这些科技考古的研究论文有很大部分借助于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取得历史学的研究成果,如遗址或文化的年代,古代的材料、工艺、技术等问题的研究。
3. 7个以时代划分的专业委员会以及建筑、边疆、古代城市、水下考古等专业委员会在断代考古领域的研究。大致分为以下四点:第一,考古新发现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约51篇,论文占比显示出中国考古学仍处在发现阶段以及资料积累时期,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的资料公布来推动研究的领域,这是考古学学科现阶段的特点;第二,考古学文化研究,约34篇,史前、夏商以及两周时期主要涉及考古学文化分期、分区、编年、文化互动等研究问题,后续时期则主要涉及民族关系、民族文化、文化与交流等历史题材的研究问题,可见物质文化史研究依然是需要继续丰富发展的研究领域;第三,古代器物的专题研究,涵盖石磬、钟、镇墓兽等,这类研究同时也涉及年代分布、流传、文化关系的讨论、民族关系的讨论等;第四,人与环境的关系研究,环境考古专委会围绕这一方面提供了23篇论文,除研究的方法和讨论外,其余均为具体个案研究,可分成两大类,一类通过建立气候变化模型,进而讨论气候变化过程中引起农业、畜牧经济等变迁的人类文化和行为研究,另一类是探讨古代遗址与周围地貌等人类行为和具体环境互动的研究,该研究属于新兴领域,值得关注。
4.古代经济和技术方面研究,总体来看,越向历史时期延伸,石器制作技术、陶器制作技术、青铜、冶金、焊接、建筑技术以及农业的发展过程、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越少,但与此同时丧葬、建筑、城市规划等古代制度的研究明显的偏向历史时期考古;聚落与社会、文明化进程等研究主要分布在史前时期,特别是新石器时代;构成社会的人类的研究17篇,主要来自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涉及古代人群的遗传演化,人口与性别结构,古病理所见的劳作方式、劳作强度,通过骨化学方法讨论食性、人群结构等,近年来有关DNA、古代人骨、骨化学等角度对人类遗传研究日益成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开展较早的传统体质人类学研究也有较大变化,从体质特征的测量,年龄、性别的鉴定等越发转向古病理所见的古人类劳动方式、操作强度等的讨论,而DNA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骨化学技术为我们开辟了更多的研究领域,如古人类族群、遗传、人口与性别结构、人群迁徙、人群不同族群构成的研究等,这将是未来会蓬勃发展的领域;通过考古遗迹、遗物对古代意识形态层面的研究,例如人的信仰、宗教等,这方面研究显然受到资料和辅助研究手段的限制,因此史前研究开展较为困难,而历史时期由于宗教等大量文献辅助,则成为重要的研究领域。
5.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发展,我们的视野不断开拓,涉外考古研究不断丰富。丝绸之路、宗教考古、边疆考古和水下考古专委会为该研究做出较大贡献,“中国考古走出去”近几年来有重大进展,涉外考古共有30多个项目,成果丰硕。
6.教育专委会专门研究考古学大学教育,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培养年轻的考古工作者外,随着课程建设,对中国考古学学术体系、科研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十分有益,创建良好的开端;考古学一方面要做好文物的研究,一方面要做好文物的保护;公众考古不仅红红火火,在数字考古领域也有所涉及。
会议提交的416篇论文是学者们认真考虑提出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将其看做当前考古学现状的一份准确度较高的抽样,反映了我们学科的现状。论文留下三个印象:首先,比较缺乏理论的思考,特别是如何用中国考古学资料来重建中国古代史,与之相关的研究方法论也并不多;其次,对比史前考古和历史考古可知两者的学术研究取向、研究课题选择等有较大差别,前者很明显受到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等影响,而历史时期考古更喜欢接受文献的领导,史前考古聚落研究会通过聚落形态结构分析来讨论社会组成、社会组织、社会结构,历史时期考古可以称之为聚落形态研究的大多数集中在中、大型城址考古,更偏向把重点放在城市的布局,功能的分布、划分等,而不太涉及人类社会组织;最后,用现代科学技术支撑考古学研究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领域,非常值得注意,除开展较早的动物、植物、环境考古有明确的历史问题为导向,引导着他们把技术与方法结合,进而研究农业起源、动物驯化、人类经济行为等问题,其他新兴技术,如对材料的分析等往往是一种点状研究,主要是对遗迹、遗物等材料做科学分析、科学检测,此次会议有些研究正试图把这些点状的研究串联起来并延伸到对历史问题的解释,非常值得提倡。他表示这其中也许隐藏着当下中国考古学的一些特点、问题以及短板,也许会为我们指明未来前进的方向。
总书记在贺信中对中国考古学百年来取得的重要成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考古学历史研究,对于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非常有深意的评价,这令我们备受鼓舞。如何进一步建设和发展中国考古学,就是要发扬严谨求实的学风,兢兢业业做好本职考古工作,从而稳步提升中国考古学。

中国考古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教授赵辉做学术总结汇报
万战伟在致辞中对大会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并向与会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总书记对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高度重视,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文化思想的深刻内涵,充分体现了总书记对考古工作者肯定和勉励。作为仰韶文化发现地和命名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地,三门峡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全市约有仰韶文化遗址600处,特别是仰韶文化发源地的渑池仰韶村遗址、代表仰韶文化繁盛期的庙底沟遗址、全国仰韶文化密度最大的灵宝北阳平遗址群,共同构成了仰韶文化整体框架的关键坐标。本次大会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中国考古研究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略、新实践,也开启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的新征程。三门峡将以此次大会为契机,全面深入落实好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和考古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加快构建仰韶文化的原点、早期中国的发端、黄河文化的高地等文化品牌,让悠久的仰韶文化火起来,做好历史文脉的守护者、文化基因的传承者、中华文明的弘扬者,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强劲的三门峡力量。

三门峡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万战伟致辞

会议现场


中国考古学大会上百年百大考古发现的震撼发布,与会学者充分交流学术观点、发表学术成果、交流研究心得,场内、场外、线上、线下、国内、国外充分互动,展现了一系列考古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田凯指出本次考古学大会的成功举办,是习总书记贺信精神具体落实的重要实践。会议发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河南省有14项入选,展示了河南考古的重要地位和成果的重大价值。他表示河南的考古工作者将加倍努力,瞄准文明、国家起源,黄河文化,大运河,丝绸之路等重大课题,开展系列考古工作,不断产生新的考古学成果,培养更多富有成就的考古工作者。他提出将认真的学习、领会总书记的贺信内容,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梳理考古工作,寻找薄弱环节,找准努力方向,加强建设新时代河南考古以及新时代一流科研高校机构,以更多、更加重大的考古学成果来交上优秀的答卷。

图/文:荼 荼
审 核:刘国祥

  责 编:韩 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