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五坝墓地

摘要: 一、墓地概况五坝墓地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西南距六坝镇约6.5 千米,东北约 9 千米处即为著名的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墓地现大部分被压在村民居住区下,致使前期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无从开展,墓地范围不清。正由于墓地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墓地不同程度上遭到了人为破坏。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在挖自来水管道及窖坑时多次出土陶罐、陶壶等一类器物。 ...


一、墓地概况

五坝墓地位于甘肃省民乐县六坝镇五坝村,西南距六坝镇约6.5 千米,东北约 9 千米处即为著名的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墓地现大部分被压在村民居住区下,致使前期考古调查及勘探工作无从开展,墓地范围不清。正由于墓地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墓地不同程度上遭到了人为破坏。据当地村民介绍,他们在挖自来水管道及窖坑时多次出土陶罐、陶壶等一类器物。现部分收藏于民乐县博物馆,时代特征上看多为马厂时期。

2009 年 9 〜 11 月,在“村村通”工程中,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张掖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民乐县博物馆联合对墓地所在一条东西向道路进行了近两个月的抢救性发掘 (图一)。布探沟 5 条,发掘面积约 200 平方米(图二)。共发现新石器—青铜时代墓葬 53 座(其中 14 座墓葬时代特征不明,这里从略)。

图一 发掘现场

图二 T1~T3


二、墓葬概述

五坝墓地发掘墓葬规模小,埋葬浅,墓向各异,墓地未有一定规划性。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另发现少量偏洞室墓。其中竖穴土坑墓又可分带龛与不带龛两类。体现在墓葬文化类型上,2 座半山墓葬中,1 座为竖穴土坑墓,1 座为偏洞室墓(图三); 马厂墓葬为墓地主体遗存,共发现 33 座,其中偏洞室墓 4 座,带龛土坑墓 4 座(图四), 不带龛土坑墓 25 座;3 座“过渡类型”(西城驿文化)墓葬中,2 座为竖穴土坑墓,1 座为偏洞室墓(图五);齐家墓葬仅 1 座,为竖穴土坑墓。

图三 偏洞室墓M48)

图四 带龛土坑墓(M3)

偏洞室墓(M47)

墓室空间狭小,未发现葬具,仅容一人或双人合葬。合葬墓都是成年女性与小孩的 合葬,仅发现 3 例,其中 2 座为半山类型墓葬(图六),1 座为马厂类型墓葬。可以看出, 五坝墓地马厂期,葬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小孩已不随成人合葬,有了独立埋葬之区域。单人葬中,儿童墓基本呈现出二次葬的特征,成人墓亦有此例,但发现较少。这构成了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二次葬的基本特征。陈洪海在《甘青地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葬辨 析》一文中认为,兰州以西至贵德的黄河及其支流两岸是其中心区;陇西、河西走廊, 湟水中上游、共和盆地构成其基本区;陇东以及宁夏南部、青海湖周围等东西两边的外 围地区则是其影响区域[1]

依墓葬文化类型分布来看,TG1、TG2(自东向西依次编号)单纯分布马厂墓葬; TG3 除马厂墓葬外,过渡类型墓葬发现 1 座;TG4、TG5 情况比较复杂,有半山、马厂、 齐家墓葬,且多存在叠压打破关系。依墓葬形制分布来看,6 座偏洞室墓分布在 TG4、TG5;6 座带龛竖穴土坑墓,集中分布于 TG1、TG2。从葬式分布情况看,3 座合葬墓分布于 TG4、TG5,二次葬多集中分布于 TG2、TG3。从成人墓与儿童墓分布来看,TG2、 TG3 的第 3 层下为小孩埋葬聚集区;整个探沟第 4 层下基本为成人墓区。


三、随葬品组合特征

半山类型墓葬 2 座,出土器物比较丰富,组合如 M44 以罐、壶为主,泥质彩陶为橙 黄陶黑(红)彩,以几何纹组合图案填充,多与永昌鸳鸯池半山类型器物相似。夹砂陶有素面和器表饰以凸棱两种,个别器物腹部发现乳突,另外,其器物口沿处有双饰戳 印纹很有特色(图七)。

骨器发现较多,有骨针、骨料、骨牌饰、骨珠、骨锥、骨笄、骨臂饰等,其中骨臂饰最有特色,是用长约 16.5、宽 0.3 〜 1.1 厘米的小薄骨片黏附在一种胶状物上,呈半环形的装饰品(图八)。

马厂类型墓葬发现较多,陶器组合上儿童墓仅见罐、杯的组合,不见罐、盆(杯)的组合,相反在成人墓里发现几例。泥质彩陶多橙黄陶黑彩,以回纹、网格纹、波折纹、 三角纹、八卦纹等几何纹饰组合图案填充,少见或基本不见河湟地区马厂类型典型的蛙 纹、神人纹、四大圆圈等纹饰(图九、一○)。夹砂罐器表上多施凸棱,有横向、竖向交错,形式各异,很有地域特色。另外大型器如瓮、壶一类器物相对河湟地区发现较少。齐家文化墓葬 1 座。仅出土 1 件夹砂红陶罐,侈口,圆唇,斜直颈,溜肩,腹部微鼓,小平底,通体纹饰为竖向细绳纹。

图九 M19出土陶器

图一○ M5出土单耳彩陶杯

西城驿文化墓葬 3 座,M47 出土泥质彩陶罐 2 件(图一一、一二),M38 出土泥质彩陶壶 1 件。从纹饰及器形上看,类似于武威皇娘娘台遗址乙类陶器性质,李水城据此 认为属于“过渡类型”遗存。

图一一 M47出土陶器

图一二 M47出土双耳彩陶罐

近年来,随着河西走廊史前冶金考古调查,特别是张掖西城驿遗址的发掘,从文化层位上指出了“过渡类型”遗存时间上的延续性,这也证实了 李水城对于皇娘娘台乙类彩陶假想分 A、B 两组的科学性[2]。夹砂罐口沿下饰以附加堆纹,侈口,(尖)圆唇,(圆)溜肩,器形较瘦长,有齐家文化因素及特征。M26 简报 上定为“过渡类型”遗存,陶器组合上为 1 盆、1 壶(图一三、一四)。其纹饰是用纤细的几何线条描绘折线、横线、网格等纹样。通过对其器形和花纹的观察,可定到西城驿文化早期阶段。此类组合及单个陶器特征在张掖西城驿遗迹单位皆有发现,发掘者将 其定到马厂晚段,大致属同一时期。

图一三 M26出土陶器


图一四 M26出土彩陶盆



四、初步认识

1. 偏洞室墓

偏洞室墓共发现6座,其中半山1座、马厂4座、西城驿1座。这种葬制相较竖穴土坑实填,有其先进性,因它有一定的建筑空间, 且与墓道分开,隐蔽性较强,故在之后玉门火烧沟四坝文化遗址及永昌西岗柴湾岗、三角城、蛤蟆墩沙井文化遗址等都盛行偏洞室墓。谈起源头,有学者认为甘青地区半山类型发现少许偏洞室与宁夏菜园文化诸如切刀把、瓦罐嘴、寨子梁、二岭子湾等墓地 中的大量洞室墓应纳入北方传统,称之为“甘青宁”支系,都受 其以东海河、西辽河流域雪山一期文化的影响。此外,伊犁河流域诸文化发现较多在新疆时代上最早的偏洞室墓,陈戈认为其来源于沙井文化[3],而持不同观点的韩建业指出其源头在中亚阿姆河流域的萨帕利文化和瓦克什文化[4]。两位学者的观点都是基于新疆未发现早于公元前 2000 年的洞室墓,晚于甘青地区洞室墓的这个事实。本文同意韩之说法,甘青地区和伊犁河流域的偏洞室 墓可能不是一个系统,从族属上看,甘青地区偏洞室墓是羌戎民族初创的一种墓葬形制。它与黄河中下游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及二里岗、殷墟周原等商周文化所盛行的竖穴墓形成鲜明的对比。

2. 与四坝文化渊源探讨

从近年发掘资料看,四坝文化较早源头应在黑河流域,不过谈及其渊源,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各自所扮演的角色,仍需新的考古资料证实。五坝墓地共发现 6 座有龛墓,时代上除 1 座西城驿外,其余为马厂类型。特征上马厂类型带龛,4 座为脚龛,1 座为侧龛。相较之,东灰山墓地 249 座墓葬中,有龛墓 55 座,按其位置又分为端龛墓、侧龛墓和端侧龛墓三种,另外还有一种穴壁有龛、墓底有坑的龛坑墓,放置随葬品,形制较为复杂,追其源头,应是五 坝墓地马厂期带龛墓给予的影响。另外,该墓地发现的 6 座偏洞室墓,在火烧沟四坝文化墓地被继承下来。葬式方面,该墓地小孩盛行典型的二次葬,同样在东灰山和干骨崖四坝文化墓地发现较多。

陶器特点上,早在民乐东灰山报告里已指出其 3 件器物具有马厂文化风格,并与永昌鸳鸯池墓地相关器物进行了比较,来说明四坝文化与马厂类型的渊源关系。五坝墓地简报中,半山、马厂、西城驿墓葬或多或 少发现陶器(多为夹砂陶)腹部施两乳突,如M44∶17 夹砂罐,因此四坝文化典型陶器腹部施乳突特点应是继承半山、马厂类型而来。四坝文化夹砂陶器颈部通常附加一周或几周花边堆纹,在五坝墓地半山墓葬可见到其雏形。四坝文化有发达的器盖,如东灰山墓葬发现 248 件,依形态和器表装饰又分十型。在五坝墓地马厂墓葬就有少量发现,如M48∶2,可归到东灰山器盖 Aa 型。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夹砂陶器肩腹部通常饰凸折线纹等特征,在五坝墓地半山、马厂陶器可见到其祖型。一些特有器如四坝文化里的四 系罐同样在五坝墓地可见到,而四耳或双耳带盖罐这种典型四坝文化的特有器形,同样在兰州刘家坪马厂遗址有发现。彩陶构图上,如四坝典型的竖向宽带纹附加三道线纹的装饰在五坝墓地半山墓葬彩陶瓶可见到原型。另外从彩陶颈部所饰纹饰可看出一定的规律性,马厂类型器物腹部可见菱形网格纹,至西城驿文化菱形网格纹已移至器颈,很有特色。这种纹饰肩部往往另搭配锯齿纹,并间隔有圆窝来镶嵌一些装饰品。到四坝文化其颈部菱格纹内已填实,至最后通常又连成一线。此外,一些细部特征,如四坝文化器耳上贴圆饼状乳丁、颈部或肩部的圆窝等特征都是继承马厂类型而来。

由于河西马厂类型较之河湟地区该遗存年代提前结束,由东而来的齐家文化往往在河西地区遗址上与马厂类型共存,而同个遗迹单位里又多与西城驿遗存共存。因此在肯定四坝文化主流是马厂类型演变而来的情况下,齐家文化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事实上, 四坝文化的不少器形及纹饰风格,都与齐家文化同类制品极其近似。如五坝墓地齐家墓葬 M45 出土绳纹罐(M45∶1),另绳纹堆纹罐如皇娘娘台 T11∶13、秦魏家 M86∶1、齐家坪 M58∶3 类似东灰山绳纹堆纹罐 M9∶1、M181∶2,可见四坝器物饰绳纹及口沿饰附加堆纹等特点都来源于齐家文化的影响。


五 学术价值

五坝墓地是黑水河流域继民乐东灰山遗址、张掖西城驿遗址后正式发掘的一处重要史前遗址。其内涵丰富,包括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西城驿文化,对于构建黑水河流域史前文化发展序列,乃至探索河西走廊地区史前各文化或类型间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考古学资料。其中半山类型墓葬的发现,意义重大,对于其西界分布需重新 认识。过去考古学界一般认为,半山类型墓葬以鸳鸯池遗址为代表,大致在永昌一线。此次发现无疑把半山类型的分布又向西推至民乐一线。

  

  [1] 陈 洪 海:《 甘 青 地 区史前文化中的二次扰乱 葬辨析》,《考古》2006年第 1 期,65 页。

  [2]李水城对武威皇娘 娘台遗址乙类彩陶分 AB 两组,实际上就是前后 两期说。见甘肃省文物考 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 文博学院:《河西走廊史 前考古调查报告》,文物 出 版 社,2011 年,180 202 页。

  [3]陈戈 :《新疆伊犁河 流域文化初论》,《欧亚 学刊》第二辑,中华书局,2000 年。

  [4]韩建业 :《中国先秦 洞室墓谱系初探》,《中 国历史文物》2007 年第 4期,20 页。


来源丨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文/王永安)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五坝墓地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