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

西安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

摘要:   西安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  《文博》2006年05期  本次研究的是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试掘T4(9.2X2米)的第三、四地层内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标本主要为下颌骨,其次为肢骨,另有个别肋骨、肩胛骨及脊椎骨等。经鉴定、整理、研究,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整理结果  这 ...

  西安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研究报告

  《文博》2006年05期

  本次研究的是2002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长安城工作队在汉长安城城墙西南角遗址试掘T4(9.2X2米)的第三、四地层内出土的动物骨骼标本,标本主要为下颌骨,其次为肢骨,另有个别肋骨、肩胛骨及脊椎骨等。经鉴定、整理、研究,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整理结果

  这批标本均为脊椎动物,以哺乳动物为主,全部标本可分为鱼类、爬行类、兽类,至少代表11个属种,它们是:

  鱼纲Pisces

  骨頓目Ostariophysi負里科Cyprinidae

  鲤鱼Cyprlnuscarp/o

  鲫鱼Carass/usauratus

  爬行纲一Peptilia龟鳖目Testudoformes

  鳖科Trionychidae

  鳖Amydasp.

  哺乳纲Mammalia啮齿目Rodentia松鼠科Sciuridae

  蒙古黄鼠Spermophilusdaurlcus兔形目Lagomorpha

  兔科Leporidae

  草兔Lepuscapensls

  食肉目Canivora

  犬科Canidae

  狗Canisfamlllarls

  猫科Felidae

  家猫Fellsdomestlca

  奇蹄自Perissodactyla马科Equidae

  家马Equuscaballus

  偶蹄目Artiodactyla

  猪科Suidae

  家猪Susdomestlca

  牛科Bovidae家牛Bosaurus

  羊Ovlssp.

  T4出土动物标本的种属、材料、最小个体数分布以及标本的测量数据,简单描述见下(表一)。

  二、讨论

  (一)城址中动物群的成员

  根据上面的材料可知,这批标本数量较少,但种类较多,共计11个属种,除鱼、鳖类外,其余8种均为兽类。我们初步认为:这些兽类标本中,除兔、达乌尔黄鼠外,其余的可能都是家畜。家兔是起源于欧洲、北非地中海沿岸地区的一种野兔(O.cuniculus)。从中世纪开始在西班牙初次被驯养Qcuniculus如9世纪时期,家兔饲养业才大规模兴起。至于我国家兔饲养的历史,现尚未能査明。由于家兔饲养的历史较晚,传入我国的时间又不会太早,也没有我国自产野兔被驯养的历史记载,故可据此推测在汉代时我国尚没有家兔。

  (二)动物的最小个体数及其所反映的问题

  根据最小个体数统计的原则,我们分别以③、④层考古地层为单位进行统计,确定其最小个体数为19„其中③层有10种动物11个个体,分别为鲤鱼1、鲫鱼1、鳖1、蒙古黄鼠1、草兔1、狗1、马1、猪1、牛2、羊1。除牛为2个个体外,其余均为1个个体。④层为8种动物8个个体,分别为鲤鱼1、蒙古黄鼠1、狗1、猫1、马1、猪1、牛1、羊1。由于发掘的动物标本数量、总的个体数及每种动物的个体数均比较少(除牛为3个个体,马、猪、羊、狗、蒙古黄鼠、鲤鱼为2个个体外,其余种类均为1个个体),给统计学分析带来很多困难,因此我们只能大概地看出汉长安城城墙守卫人员可能主要是以家养的羊、猪、狗等为肉食资源,偶尔也猎获一些野生动物如兔和捕捞一些水生动物鱼和鳖作为肉食补充。猫仅有一件尺骨,从其特征看,应为家猫,从骨骼测量数量看,该家猫应为一较大的个体,推测可能为人们饲养的宠物,由于食物充足,因而个体偏大。

  (三)当时的自然环境

  一般来说,遗址或墓葬区周围的自然环境主要依靠对野生动物的生态环境来推断,家畜只是对环境的

  适应和补充。该遗址的野生动物为草兔、达乌尔黄鼠及鱼、鳖类。草兔也叫蒙古野兔,个体较大,重4一6斤,颅全长平均值83—84(76—89),額宽平均值40—41(38—44)。草兔的分布很广,欧洲、非洲、北亚均有,在我国广布于东北、内蒙古、河北、宁夏、陕西、山西、甘肃、新疆、山东、河南以及长江流域各省,多栖息于低洼地、草甸、田野、树林、草丛或灌木丛中。主要以草类为食,也以嫩枝、树皮、树苗、农作物幼苗、蔬菜和豆类等为食'%蒙古黄鼠也叫达乌尔黄鼠,为地栖型松鼠。主要栖居于草原、耕地及景观开阔的地区。在环境较干的沙质土壤地带最多,尤喜栖居于农田田埴、坟地及年代不明的摆荒地中,呈局部岛状分布%主要食物为各种植物的绿色部分,特别是草类团。一般分布于我国北部的干旱地区(草原和半荒漠地区),如我国的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山东、河北、山西中部和北部、陕西北部和甘肃西部蒙古黄鼠有6个亚种,国内有5个亚种,陕西占有1个亚种,为阿拉善亚种(S.dauricusalaschanicus),分布于陕西的北部和中部地区国,以陕西北部为主。鱼、鳖的出现说明遗址Douncusalaschanicus鱼为常见的鲤鱼和鲫鱼两种,它们在我国的分布都很广,几乎全国各省、市、自治区(西藏除外)均有分布。家养动物马、牛、羊为食草动物,它们适宜在地势平缓、比较干燥的草原地区生活。家猪为杂食动物,吃粮食的同时也吃青草。狗虽然为食肉动物,但现在家养的狗也几乎变成杂食动物。综上所述,当时遗址周围的自然环境应该是以草地为主,同时还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南城墙外的护城壕和西城墙外的沢水),草地上有草兔、蒙古黄鼠等食草动物,水中有鱼、鳖等水生动物。

  (四)动物的特点

  该遗址的地层中,出土家猪的标本较少,仅有两枚单个的臼齿和一段右前颌骨及脱落骨器的胫骨远端一件,从第三臼齿(较小且未磨蚀)和右前颌骨(正在换牙阶段)及脱落骨髄的胫骨看,年龄均较小,为一岁左右幼年个体,这也是家猪的特点。相对来说,地层中的牛、羊、马标本较多,以下颌骨为主,其次为肢骨和肋骨。这和关中地区汉墓中以家猪为陪葬的特点明显不同。我们是否可以做出如下的解释:遗址地层中发现的牛和马除可能作为汉代人的肉食资源外,牛可能更多的是作为畜力进行耕作而马则更多的用于作战和运输,尤其是在战争年代的汉代,马作为骑乘作战和运输粮草的功能是勿庸置疑的。家猪和羊一般来说,仅作为肉食资源补充人们需要的蛋白质,因而在关中地区的墓葬和遗址的灰坑中,常常出现以猪骨、鸡骨和羊骨为主的动物遗存。地层中骨骼的来源是多方面的,一方面可能是人们吃剩的骨头,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作为畜力、运输和作战而自然老死和战死的动物骨骼,这从此次出土的牛、马动物骨骼也可看出其年龄均偏大,即牙齿磨蚀较严重。年龄偏大不是古人屠宰动物而食肉的特点,更多的是作为畜力、战争和运输而饲养,特别是在西汉末年的战乱时期,马作为骑乘和驾车运输的用途似乎更大一些。但从标本总体保存较差和破碎来看,也不排除它们死后仍作为人类肉食来源的可能性。由于标本材料所限加之又是出自地层中,我们只能做出大概和粗略的分析,不妥之处,望同行多批评指正。

  (胡松梅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刘振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张建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