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四方辐辏——太平遗址考古新发现”讲座纪实

摘要:   2021年1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太平遗址考古队队长王小庆为考古所行政联合党支部的同志介绍了太平遗址的最新发现情况。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行政联合党支部书记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王小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太平遗址的概况和考古工作计划。太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的东侧,是在 ...

  2021年11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太平遗址考古队队长王小庆为考古所行政联合党支部的同志介绍了太平遗址的最新发现情况。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委员、行政联合党支部书记刘国祥研究员主持。

  王小庆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太平遗址的概况和考古工作计划。太平遗址位于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斗门街道太平村的东侧,是在斗门水库项目建设过程中新发现的古遗址。总书记2020年10月15日对太平遗址的保护工作做出重要批示。陕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迅速组织开展工作,完成了斗门水库岸线的调整,对太平遗址进行了避让。在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指导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牵头,联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组成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对太平遗址开展科学、系统的考古发掘与研究,西咸新区沣东新城管委会文物局负责太平遗址考古营地建设和太平遗址考古勘探发掘的外围协调和后勤保障。2021年3月1日,太平遗址联合考古队入住太平遗址考古营地,太平遗址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接下来,王小庆研究员分别介绍了太平遗址数字化田野管理系统、主要收获、初步认识及新技术手段助力太平遗址考古成果推广情况。

  数字化田野管理系统

  田野考古数字化管理系统是在一个数据标准、一个数据底图的基础上建立的田野考古资料各个基准图层,达到内容齐全,标准一致,图层清晰,信息完备。考古勘探、发掘的成果数据以及统计分析数据等,通过一个综合型软件系统来统一管理、统一组织,既能够实现有效的数据收集与管理,又能够对考古过程做集中监管。它是一个聚合电子地图的展现平台,可将卫星影像、无人机影像、专题数据、遗址空间数据、属性数据等多种数据源展现在一个平台、一个底图、一个浏览窗口中,提供遗址信息的空间位置展示、进行基础要素数据统合、空间分析等等。在大数据技术等支持下使考古勘探、发掘的成果的整理研究更为便利、迅捷、科学、系统。

  考古勘探模块

  考古勘探模块主要是对勘探区域、勘探探孔数据及发现遗迹数据的管理。包括:

  勘探区域:勘探区域分区分块管理。

  探孔记录:将每个探孔的地层信息做详细记录,包括名称、编号、位置、地层、土质、土色、照片等信息。

  考古发掘模块

  在考古发掘阶段,使用GIS资料管理系统能够完整的记录器物的出土位置。通过电子地图,可以使整个遗址数据与细分到一个探方的数据叠加显示,既可以宏观查看整个遗址整体的考古现状,又可以查看某一个工地中一个探方内某个出土器物的位置。

  多媒体资料录入与检索:将收集到的发掘记录、地层信息、小件器物、照片记录、绘图记录、视频记录、采样记录等文字、图片、音视频等资料录入到系统中,便于随时查询与信息共享。

  GIS数据录入:将发掘阶段的各种矢量图层,如保护边界、探方边界、器物边界等通过数据交互接口录入到系统中,可以支持在系统中直接绘制或将已绘制完成的图形数据导入到系统中地层管记录探方、遗迹发掘地层信息。包括土质、土色、致密度、堆积性质等信息,及地层出土器物地层深度等。

  出土器物管理:照片、文字记录方式管理出土器物列表。

  探方图与出土器物分布:在地图上直观显示探方图,包括实测探方、虚拟探方等,实现探方与出土器物叠加显示,并可属性查询、空间定位。

  主要收获

  截至目前为止,已完成考古勘探面积40余万平方米,为确保考古勘探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本次勘探依照国家文物局颁布实施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考古勘探工作规程(试行)》中考古勘探的有关方法进行。勘探区域内采取了5米×5米、中间另加一孔呈梅花状的布孔方法进行勘探,钻探深度至生土。对勘探过程中发现的遗迹等重点区域采取加孔卡边,以确认遗迹范围。资料记录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2009年颁布的《田野考古工作规程》进行,对探孔提取的土样,根据土质、土色、包含物和深度,填写探孔登记表,并进行分析整理,将所有探孔的位置信息、土样照片及探孔登记表全部上传太平遗址田野数字化管理系统,判断各单项遗迹单位的属性、范围、形制与结构。目前,已完成的考古勘探工作资料正在整理、汇总中。

  考古发掘按国家局2021年1月14日批复的太平遗址2021-2022年工作计划和2021年3月制定的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细化方案稳步推进。目前发掘面积2600平方米,清理灰坑164座,其中91座为隋唐时期, 73座属客省庄二期文化。清理灰沟7条,其中中5条为隋唐时期,2条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清理水井4座,皆为隋唐时期。清理2座房址,1座为隋唐时期, 1座属客省庄二期文化。清理墓葬4座(灰坑灰沟葬),皆为客省庄二期文化时期。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角器和动物骨骼等,还发现有少量都玉器和玉料等。

  新技术手段助力太平遗址考古成果推广

  及时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发布重大考古发现,推介反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考古成果,更好展示中华文明风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发挥重要作用。

  作为新时代考古工作者,我们有责任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活起来,为此我们与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东新城文物局联手,在沣东新城考古营地开发了太平遗址3D全息沉浸式体验展示,前来营地参观的各级领导、业内同行和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大为震撼、赞不绝口。新时代、新技术为我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科技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利用数字化技术、智慧化手段,将文化遗产资源打造成兼具可视性、学术性、普及性、参与性的知识,以满足公众不断发展的文化需求让无数沉睡在大地上的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在传统田野考古工作中,随着发掘的不断推进,遗物和遗迹脱离原始状态,只能凭借绘图、照相、文字记录存留在考古报告中,但3D与虚拟现实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的记录手段。在太平遗址,我们以考古发掘工作中采集的三维数据为基础,集合多元数据融合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体验交互技术等多种手段,以全息沉浸式体验全方位展示遗址发掘现场各个细部角落,产生一个完全沉浸式的虚拟环境,使考古发掘出土的各种遗迹现象得以重现,让观者有考古发掘现场身临其境的体验。

  这些新的技术手段让遗址在虚拟空间中全面“复活”。利用高精度三维远程渲染和后期建模处理,在裸眼3D的环境里,对遗址中出土的各类文物进行平移、转向、缩放、对比等操作,高像素、高精度的大图像确保实物细节最大程度还原使展示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加了展示的深度与精细化程度,让观者更便捷地获取信息,使考古遗址真正成为公共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初步认识

  经过近半年的考古勘探、发掘,我们对太平遗址的认识有了一些初步的线索。可以确认这是一处大型的客省庄二期文化环壕聚落遗址,年代约为距今4150-3700年前左右。在已清理的灰坑、壕沟内,出土有丰富的、年代特征鲜明的陶器、石器、骨角器、蚌器和玉器等,为我们准确的了解太平遗址的年代提供了科学依据。

  出土的玉器包括有玉璜、玉璧、玉刀及玉璧芯和玉圭等,表明该遗址应有玉器作坊存在。出土的卜骨形制规整,灼痕清晰可辨。叶形陶牌饰枝叶纹刻画精美。尤为可贵的是出土的一件陶铃为关中地区少见,同类型的器物在被认为是尧都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和夏代早期都城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有所发现,这显示当时太平遗址也应有一定的级别。目前我们对太平遗址的工作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是玉器作坊、卜骨、陶牌饰和陶铃的存在表明太平遗址具备了高等级的中心聚落遗址的应有要素,是我们了解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中心区域的一处重要遗址。

  关中盆地位于中国地理版图的正中央,是华夏文明起源、发展的核心区域之一。因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优势,成为从史前到历史时期人类繁衍生息的首选之地,同时也是辐射四方,涵养中华文脉,引领中华文明不断前行的中心区域。

  黄河的最大支流渭河自西向东横贯整个关中盆地,孕育了河谷两岸数不胜数的史前和历史时期遗址。过去百年的考古工作完整揭示了关中盆地自万年以降绵延不绝的华夏文明发展历程,从距今八千年的老官台文化、距今七千年的仰韶文化、距今四千年的客省庄二期文化,一直到周、秦、汉、唐等历史时期诸朝代,为我们展现出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历史画卷。

  在总书记的关怀下,自2021年3月启动的太平遗址考古工作稳步推进,成果丰硕,为关中盆地龙山时代晚期考古学文化的研究提供了一批新资料,初步的考古工作显示,太平遗址的文化内涵已经出现了以礼制为核心的早期文明特征。与周边同时期文化的密切联系表明太平遗址已经具备了中心性聚邑的地位,是四方文化交流的辐辏之地,奠定了关中盆地中部以周、秦、汉、唐为代表的都城文明的史前基础。随着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太平遗址将会极大地推进关中盆地龙山-二里头时期社会转型期的考古学研究,为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树立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历史经验。

  讲座之后,考古所行政联合党支部的同志们现场对最新考古科技手段以及有关夏文化探索等问题展开讨论。最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党委书记王立峰对讲座进行总结,他强调王老师的讲座非常精彩,将太平遗址考古的最新成果展示给大家,太平遗址考古发掘的科技手段、展示方法也值得大家学习。太平遗址深受重视,其为丰富中华民族文化内涵、树立文化自信提供重要历史依据,期待太平遗址的发掘工作能够有更多成果向公众展示。

图文整理:韩翰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