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掠影
图/缙云发布 2021年11月22日,农业农村部公布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据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共有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据史料记载,有关阳城蚕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在历朝发展过 ...

图/缙云发布
2021年11月22日,农业农村部公布
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据悉,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单
共有21项传统农业系统入选
包括20个新增项目和1个扩展项目
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
六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分布在全国29个省(市、区)
山西阳城蚕桑文化系统

据史料记载,有关阳城蚕桑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汤时代,在历朝发展过程中蚕桑都作为重要的生活、生产方式,可见阳城蚕桑历史之久远。
在数千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阳城蚕桑形成了一套以阳城蚕桑为主的文化系统及技术体系,从利用当地资源修剪梯田地埂、栽植桑树、利用山西独特的出扦技术进行桑树管理、养殖桑蚕,从蚕桑管理到病虫害防治、从采收到储藏无不体现出当地农民的智慧,总结出蚕种的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一系列培育方法。
蚕桑生产也与农民的生活建立了紧密联系,与当地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风俗、礼仪等文字符号。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和日常生活中,不仅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使栽桑养蚕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得以传承。
内蒙古武川燕麦生态旱作系统

武川燕麦生态旱作系统以其独特的生态有机的种植技术、农牧结合的能量循环和轮作倒茬养地技术为旱作生态技术传承至今,至少有四百年的栽培利用历史。
它以燕麦为核心,以生态旱作抗旱保墒为特征,以循环利用为精髓,以不用化肥农药为特色,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其中,生态旱作的抗旱保墒技术在传统技术传承和创新方面有突出贡献。
针对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水分利用效率低,农田风蚀沙化严重、土壤保水性差等突出问题,武川燕麦在继承传统的北方耙、耱、磙、压等整地手段,来碎土、平地,在辅以中耕措施,除草减少养分非生产性消耗,并阻止水分蒸发,以及留茬间作的基础上不断与时俱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将此技术活态发展,逐渐探索出生物篱柔性防风、带状留茬间作和半干旱偏旱区田间集雨与节水三个技术体系,形成了内蒙古旱作农业的武川模式。燕麦与武川相遇,成就了一段动人的佳话,演绎了燕麦动人的生态文明。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
游牧生产系统

东乌珠穆沁旗游牧生产系统以蒙古族传统的“冬春—夏秋,逐水草而居”的四季游牧生产生活方式为特征,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以牧民—牲畜(五畜)—草原(河流)为主体,和谐共生的游牧生产系统,并培育出乌珠穆沁羊、乌珠穆沁黄骠马、乌珠穆沁牛等优良品种,孕育出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蒙古族长调(乌珠穆沁长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蒙古族搏克”“乌珠穆沁伊茹勒(祝赞词)”和“乌珠穆沁婚礼”“乌珠穆沁服饰”等游牧文化。
这种和谐共生的关系生生不息的延续至今,始终保持着传统的游牧生产生活。同时,在这片草原上,也不断孕育和发展着蒙古民族所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文化特质和宗教信仰,时刻体现着深藏在蒙古族人民血脉之中的崇尚天意、敬畏自然、天人合一的智慧理念,直至今日,这种理念还在随着社会的进步更新、演化和传承。
吉林和龙参芝抚育复合系统

和龙参芝抚育复合系统位于吉林省延边自治州长白山山区东麓,优渥的气候与地理条件、千年的林下参芝栽培历史、造就了人参、灵芝的卓越品质。纵横交错的山泉溪流构建出脉络清晰的“参—芝—鱼—稻”的立体生态循环系统。
“择时观山”“梳篦排棍”“抬大留小”“以参养林”等传统农耕与生态技术,实现了水土资源的集约利用,最大限度地保护长白山地区的原始生态环境,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传统农耕智慧的集中体现。
系统内除林下栽培人参、灵芝以外,和龙县当地农户伴有种植水稻、玉米、黑木耳等农作物,桑黄、松茸、五味子等中药材,养殖冷水鱼、蜂蜜、延边牛肉等其他物种,共同组成了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和龙参芝抚育复合系统。
江苏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

江苏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是随着启东成陆、垦牧拓荒、改造盐碱地并延续至今形成的,包括防止海潮侵袭工程、土壤改良技术、作物种植、畜牧养殖、水产养殖、沙地民风民俗等在内的农业文化遗产系统,劳动人民在沙地上圩田,改造盐碱地,改变土壤性质,通过夹种、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生物多样性及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生态功能,呈现出浓郁的人文、自然景观特征。
启东沙地圩田农业系统最主要的特点是外御海潮、棋盘布局、内改盐碱。外御海潮,守陆保田,守护民众安身立命的家园;棋盘布局是指在新涨的沙地上将地块和水系以棋盘式布局,形成规则的“井”字状,进行圩田耕作活动;内改盐碱,把一方盐碱沙洲的荒凉之地改造为物产富足、文化繁荣的棉粮故里。
江苏吴江蚕桑种养
与丝绸文化系统

吴江区位于苏州市南部,是全国著名的蚕丝之乡,是我国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发源地之一,明代吴江出现了丝织工厂,最早萌发了资本主义萌芽,受到了中外历史、经济、社会学界的瞩目,目前有蚕桑养殖技艺、缫丝技艺、丝绸织造技艺、蚕桑丝绸习俗、小满戏、蚕丝被制作技艺等56项非物质遗产项目。
吴江蚕桑种养与丝绸文化系统以源远流长的生产历史、独特的蚕桑种养技术、绿色的农业生产方式、巧夺天工的丝织技艺为特征,积淀了厚重的蚕桑丝绸文化底蕴,铸就了独特的地域名片。
目前,吴江区保留着苏南最大规模的蚕桑生产基地,桑园面积3万多亩,提出了“一丝兴三业,三产绕一丝”的发展思路,把“丝绸之路”融入了一产、二产、三产中去,激活非遗,实现工艺品产业化。
浙江缙云茭白—麻鸭共生系统

“缙云县地处浙江省西南部,聪慧勤劳的缙云农民充分利用茭白田的水面空间资源,在茭白田中套养鸭子,使茭、鸭产业共生共存,并经多年推广,成为缙云县种养结合的经典模式。
茭白是高杆水生作物,为麻鸭提供了极佳的栖息环境,茭田中的杂草、害虫、螺、浮萍是麻鸭的天然优等食料,通过麻鸭的取食减少茭农防治杂草、害虫的人工成本及农药投入,麻鸭排泄物又可作为茭田的有机肥料,减少化肥施用量,且取食茭田天然食料的麻鸭。共生模式下产出的茭白肉质细嫩、味道鲜嫩,远销欧盟,麻鸭皮韧肉嫩、品质更佳,其咸鸭蛋咸香流油、松软可口,系列产品成为席上佳肴和受消费者欢迎的旅游纪念品。
茭鸭共生模式作为传统的耕作模式,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功效,以茭鸭共生模式为示范,演变出了茭鳅、茭鹅等多种绿色种养模式,推动遗产地农业高质量绿色发展。
浙江省桐乡市蚕桑文化生态系统

图/桐乡发布
桐乡蚕桑历史悠久,始于4700年前。蚕桑是桐乡的传统优势产业,蚕茧产量长期名列浙江省县级前茅,蚕桑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及茧丝绸工业发展与外贸出口发挥了重要作用。
自本世纪来,桐乡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桑地空间发展生态立体种养,以及利用桑“药食两用”的健康属性,依托技术创新,推进桑叶、桑芽、桑花、桑枝等桑资源综合开发和多元利用,取得了较大的成效。近年来,桐乡充分利用蚕桑生产、蚕桑活动、蚕桑习俗,拓宽延伸产业链,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构建蚕桑文化生态系统的多元化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目前桐乡蚕桑产业化经营格局完善,形成了从蚕种生产繁育、桑苗育苗栽培、蚕茧标准化生产、加工及专业销售一体化到文化旅游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安徽太湖山地复合农业系统

安徽太湖山地复合农业系统位于太湖县以花亭湖为中心的大别山区,涉及9个乡镇,发展至今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明清时期,“胡氏”龙潭寨和“殷氏”蔡家畈等中国传统村落在太湖县山区河谷地带建成,并修建出“林—村—塘—田—河”的立体土地利用结构,标志着太湖山地复合农业系统的发育成熟。
太湖县山区河谷农业至今仍然保留的传统小农农业模式,是以“大屋建筑”为核心的山区河谷农业系统,反映了大别山区农耕发展史和传统农业模式。
太湖县山地复合农业系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开发利用山区地形和小气候而形成的农林牧渔复合农业模式以及人地耦合系统,其中蕴含着大量的循环农业技术、间套作技术等光热水土资源合理利用的农业知识与技术,产生了大量地域特色鲜明的农耕文化。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

福建松溪竹蔗栽培系统地处福建母亲河闽江上游建溪支流松溪河流域的源头,属闵西北地域。起源于公元前202年左右秦汉时期,至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是目前我国唯一仍然保存的传统种蔗制糖方式,据一些甘蔗专家考证研究表明,世界种蔗制糖起源于中国。我国确切用甘蔗制糖的文字记载有近2500年历史,古代我国种蔗制糖的甘蔗品种主要为禾本科甘蔗属中国种(Saccharum sinense Roxb.)的竹蔗。
松溪竹蔗栽培系统栽培的百年蔗品种是目前世界甘蔗寿命最长的品种。松溪县万前村的“百年蔗”寿命已有294年,是目前世界上甘蔗寿命最长的品种,在世界甘蔗栽培史上实属罕见。
江西浮梁茶及茶文化系统

江西浮梁茶及茶文化系统核心保护区的5个村落因为“茶香瓷韵”,都成为赣皖交界处的茶瓷重镇。
在以茶为代表构筑的中国文化和在以茶叶、瓷器、丝绸构筑的中国对外贸易体系中,浮梁地区的茶叶均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江西浮梁茶及茶文化系统的“古色—茶香—瓷韵—绿色”,具有突出的复合人文生态系统特征,是“天人合一”的中华农耕文明的典型体现;江西浮梁茶及茶文化系统所包含的层次多样、要素多元、内涵丰富的不可移动和可移动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乃至世界茶产区富有完整性和原真性的传统农耕文化景观,是中国茶及茶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传统社会、制度文化、地域文化、经济文化的典型范例。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栽培系统

山东莱阳古梨树群栽培系统是以莱阳市五龙河及支流的清水河、富水河围合的油沙地为核心区,包括照旺庄镇19个村,共7293亩慈梨古树集中地为核心保护范围,形成生产、生活、生态融合发展的农业栽培系统。
山东莱阳是我国梨的主产区,素有“梨乡”之称。莱阳具有400余年的栽培历史和集中分布的古梨树群,在种质资源、生产技艺、梨文化、生态景观等方面独具特色。现存莱阳梨百年古树52878株,平均单株产量在300公斤以上,集中分布于莱阳市照旺庄镇五龙河畔。
山东峄城石榴种植系统

山东峄城石榴种植系统被称为“活着的文物”。峄城区是全国唯一相对集中、树龄最老、产量较大、生态环境较好的石榴生产基地,有着世界最大的石榴古树群落,其集中连片面积之大、石榴树之古老、石榴古树之多、石榴资源之丰富为国内外罕见,被上海吉尼斯总部誉为“冠世榴园”。长达2000余年的栽培历史,造就了峄城石榴最丰富的种质资源,品种资源达60余个。峄城石榴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具峄城地域特色的文化遗存。
峄城石榴不仅营养丰富,富含糖类、有机酸、蛋白质、脂肪、多种矿物质以及维生素等,而且石榴的叶、花、果皮、隔膜、胎座、外种皮、种子、茎皮、根皮等部位都含有大量的功能成分。国内外都把石榴称为功能型的杰出水果,誉为“21世纪的天然药物”。
湖南龙山油桐复合种植系统

湖南龙山油桐复合种植系统在龙山县的规模性产出至少有200年以上的历史。几百年来,龙山县的土家族等先民油桐林农牧复合种植系统生产技术技艺在遗产地中正处于活态传承、生产运行之状态,服务于遗产地百姓,保留着当地传统的千年桐的品种。以桐油为核心所形成的生产、生活、信仰等文化,也还在影响着当地的土家族等民族。
油桐树在龙山县域百姓潜意识中全身是宝,树结籽,籽产油,桐油则是农家重要的经济来源。油桐树除产籽之外,还有多种用途,如可做燃料、根雕,还可以油桐树为载体种植冻菌、香菇、木耳等菌类。这些用途在龙山县域百姓生产生活中广泛留存至今。
湖南龙山油桐复合种植系统,是土家族、苗族、汉族等民族勤劳共建的复合农业瑰宝,呈现出当地乡民的农业智慧,彰显着人与环境耦合的智慧。
广西桂西北多民族
山地稻鱼复合系统

广西桂西北多民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农业文化遗产地侗、苗等少数民族都有种养田鱼的传统,尤以稻田养鱼为主,兼有藕田养鱼等形式。稻鱼复合种养的当家品种是鲤鱼,因多放养在稻田里,专吃禾叶与稻花长大,故亦称禾花鱼。据史料记载,禾花鱼因刺少肉嫩,味道鲜美,分别于宋理宗和清乾隆时期被列为贡品。如今,禾花鱼已成为本地区有名的特产,“全州禾花鱼”“融水田鲤”和 “三江稻田鲤鱼”被授予地理标志证书,“全州禾花鱼制作技艺”亦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广西桂西北多民族山地稻鱼复合系统历经千百年的发展,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与周围自然生态系统相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稻鱼复合系统分布有丰富的地方农家水稻和田鱼种质资源。同时,还保有多种水稻、糯稻、红米等地方品种,对遗产地稻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

广东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是海珠先民在紧邻广州城、商品农业发达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充分利用高温多雨、地处珠江口、水网密布的自然条件创造的南亚热带特色农业生产系统,其通过顺涌建围、设置闸梪、挖沟抬畦、沟(涌) 泥上田、发展旱作、兼顾养殖,巧妙构建了极富智慧且旱涝保收的“基围+水梪+高畦深沟+园艺作物+禽鱼养殖”生产模式及“水—果(菜)—草—鱼—鸟”完整的生态链,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愿景。
20世纪80年代以来,区域内万余亩高畦深沟果林景观被视作广州的“南肺”,其保护工作得到了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使万余亩的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得以较好地存留。
云南文山三七轮作系统

云南文山三七轮作系统位于云南省三七市,这里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十分适合三七生长,不仅是三七的原产地和遗传多样性中心,而且是三七的主产区和道地产区。故有“世界三七在中国,中国三七在云南,云南三七在文山”之说。核心保护区主要涉及薄竹镇、坝心乡、小街镇、新街乡、平坝镇、古木镇6个乡镇48个行政村。
据《开化府志》等史料记载,文山地区人工种植三七的历史距今至少有400年以上。经过几百年数代文山人的辛勤耕耘,文山目前形成了从整地搭棚到播种移栽、从田间管理到采收加工、集轮间套作与种养结合于一体的三七种植技术体系。由于三七忌地性极强,当地七农将三七与玉米、辣椒、生姜、重楼等作物进行轮作,以达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目的,从而形成了可持续的云南文山三七轮作系统。
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

图/拉萨市当雄县政府新闻网
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位于西藏当雄市,核心保护区位于纳木错湖乡全境,包括达布、纳木湖、色德、恰嘎4个行政村,总面积2714.44平方千米。
西藏当雄高寒游牧系统在千百年来形成了既顺应高原气候自然,又具有较高生态效益的高原利用方式。高原天然地赐予了牧民环境和资源,延续着他们世世代代的生产生活,牧民与牲畜的不断迁徙和流动又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高原草场的常新常在,避免长期停留而导致的草场退化、环境恶化,“天—地—人—畜”形成了天地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西藏乃东青稞种植系统

西藏山南乃东是世界大麦种的起源地之一,其青稞种植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距今3500年前的史前时期。乃东青稞种植这一农业文明,支撑着当地先民千年来的生存与繁衍,至今仍是当地人民主要的生计和生活来源。
乃东农户通过留种、换种的技术保证了传统青稞品种的存续,从春耕到秋收秋翻等耕作,高原河谷的轮作与休闲制度,“人—地—青稞—牲畜”之间的能量循环机制等等,形成了青稞种植技术的核心内容。青稞种植文化涵盖青藏高原农业文化的诸多方面,在朴素哲学、思想伦理、神话传说、天文历算、医药知识、民俗习惯、日常生活等都有体现。
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

陕西汉阴凤堰稻作梯田系统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的秦巴腹地,汉江中游,是目前秦巴山区考古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清代梯田。
古梯田传统稻作系统的核心技术是稻油轮作生产技术,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还伴生种植茶叶、魔芋、蕨根、苦荞、食用菌等农作物,养殖鱼、小龙虾、螃蟹等其他物种。汉阴农户春夏季节种植水稻,秋冬季节水稻收割后种植富硒油菜,来年春夏漫山遍野油菜花收割后又种植新一轮水稻的轮番耕作。春夏之交可以欣赏陕南最具特色的油菜花美景,金秋时节的万亩水稻丰收美景也别样壮观。
汉阴凤堰古梯田集山、水、田、屋、寨、村、庙、农为一体,融浑厚、雅致、壮美、奇趣为一身,描绘了一幅绵延起伏、层层环抱、阡陌相连的生态美景,展现出“水源林—村寨—梯田—河”立体垂直分布的复合景观,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伟大杰作。
广东茂名古荔枝贡园种植系统

茂名荔枝栽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以高州根子柏桥、高州泗水滩底、电白霞洞上河和茂南羊角禄段四大贡园为核心独具岭南特色的荔枝种植系统。
茂名拥有中国最古老的荔枝树,是古荔枝树数量最多、最集中的地方。在茂南羊角禄段龟尾园中发现一颗历史最悠久的古荔枝树龄为1933年,这也是目前存活中国最古老的荔枝树,也可能是全球最古老的荔枝树。禄段贡园中百年以上古荔枝树有2000多株,千年以上古荔树363株。
茂名古荔枝贡园中留存下了中国最古老的荔枝品种。茂南羊角镇禄段龟尾园保留了黑叶、白蜡等品种,高州泗水镇滩底贡园保留了进奉、妃子笑、白蜡等品种,高州根子镇柏桥贡园保留了黑叶、白糖罂等品种,电白霞洞古贡园则保留了黑叶、砸死狗、进奉等品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