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进程”学术会在穗召开

摘要: 大洋网讯“‘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暂缓,未来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沿线国家共同申报。”,这是广州日报记者在今天广州开幕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进程”学术研讨会获得的最新消息。来自国内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广州海丝申遗办、广州市文新局、中山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广州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今天(25日),与会 ...

大洋网讯 “‘海上丝绸之路’申请世界文化遗产项目‘申遗’暂缓,未来或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沿线国家共同申报。”,这是广州日报记者在今天广州开幕的“海上丝绸之路与人类文明进程”学术研讨会获得的最新消息。来自国内4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本次学术研讨会由广州海丝申遗办、广州市文新局、中山大学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浙江大学、中山大学等研究机构、广州文博系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今天(25日),与会专家学者将实地考察研究广州六榕寺、莲花塔、黄埔古港、琶洲塔等与海上丝绸之路密切相关的文物史迹,并就下一步的研究和保护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出席研讨会并致辞。

“海丝”研究存在基础薄弱深度勘探不够问题

龙家在接受广州日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申遗暂缓,并不是说该项目不再申遗,而是该项目不会作为中国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不同于陆上丝绸之路,呈现明显的片状分布的特点,因此在申报策略上,各国单独申报与联合申报相结合应该是更具有可操作性的做法。他透露,“海上丝绸之路”项目“申遗”将还会继续,但可能不是由某一个国家提出,而是联合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调下进行进行。他指出,申报“海丝”研究目前存在基础研究相对薄弱,深度研究和实地勘探不够,对大量沿线码头的考古调查和勘探资料不完整等问题,希望通过研讨会引起专家学者更多关注,扎实研究和考证。

另外,“古泉州(刺桐)史迹”作为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只是作为一个单一点申报。该系列遗产是泉州在以“刺桐”的代称闻名于世的宋元时期(960-1368),在“海上丝绸之路”进入繁盛阶段的背景下,产生并遗留至今的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诸多史迹与遗址。龙家有估计,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丝”沿线连接起来捆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很难在两年内启动。

广州要将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片’推向世界

去年7月,广州的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文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码头遗址等6处史迹点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中国史迹”首批申遗遗产点名单。

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东端的重要节点城市,自秦建城以来,广州持续通过海路与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和地中海沿岸地区进行经济贸易、技术文化交流及友好和平往来。优越的地理区位环境、悠久的海外贸易历史为广州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史迹,也积淀了深厚的开放、开拓的文化基因。

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强调指出,“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是广州宝贵的遗产,也是广州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支撑和助动力。目前,申遗工作紧张而有序开展。下一步,广州将继续做好对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研究、保护和宣传展示,将广州的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名片’推向世界。”

据了解,为进一步挖掘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遗产价值,受广州海丝申遗办委托,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开展了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遗产价值专题研究。研讨会上,课题研究成果做了正式公布。

广州“三支桅杆”见证当时繁荣海外贸易盛况

与会专家学者在研讨会上围绕“海上丝绸之路与东西方文化交流”、“海上丝绸之路与古代城市发展”、“古代海上交通与商品贸易、技术传播”等诸多议题作学术发言,并对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的文化内涵和遗产价值进行了热烈探讨。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谭玉华表示,随着考古发掘的增多和研究的深入,尤其是最近多年来广州考古发掘发现,反映古代广州与域外文化交流的遗迹遗物的发现日益丰富。迄今为止,比较典型的反映古代广州对外贸易与人员往来遗迹遗物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广州的进口商品,包括银盒、乳香、象牙、陶犀角、陶象牙、犀角杯;第二类,广州的出口商品,包括外销画、外销瓷、茶叶、丝绸、铁器;第三类,受到域外文化影响的遗物与遗迹,包括南越王公署八棱立柱、汉唐胡人俑、怀圣寺光塔、巴斯人墓地;第四类,体现广州海上贸易能力的船舶遗存和管理海上贸易的遗迹,包括铜提筒船纹、陶木船模、哥德堡号、南海神庙等。

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黄海妍提出,在明清时期,位于珠江航道上的“三支桅杆”,既是当时珠江航道上的地标式建筑,同时也见证了广州在明清时期海外贸易的繁荣。“三支桅杆”,即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莲花塔、琶洲塔和赤岗塔,这三座塔原是风水塔,寄寓本邑文脉兴盛、风调雨顺。三塔分布在珠江航道附近,是当时过往船舶的重要航标,也成为清代广州来华外国人游记和历史绘画的重要题材。而从建筑形制上看,这三座塔都具有明塔的共同特征:塔基有托塔力士,都是十六、十七世纪来华的外国人形象,至今保存较完好。

汉墓出土的珠饰可考与海丝沿途诸国交往情况

从广州汉墓出土珠饰的多来源性,直接可以看到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沿途诸多国家的交往情况。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李青会,就广州汉墓出土珠饰与海上丝绸之路中外交流,发表了看法。

据介绍,近些年岭南地区的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珠饰,这为开展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中国与南亚、东南亚的珠饰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宝贵实物资料。2006年至今,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科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联合研究课题组,对广州汉墓出土的珠饰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器物的艺术特征、制作技术和原料的传播、石质珠与玻璃珠的发展关系等来看,珠饰对于研究丝绸之路早期中外交流有重要意义。

李青会介绍,通过现代技术分析,确定了约250件广州汉墓出土珠饰的材料学属性,如化学成分体系、微量元素特征、着色特征、制作工艺等。结果表明:广州汉墓出土的玻璃珠饰包括钠钙玻璃、钾玻璃等。从典型器形和质地器物,如多面体玻璃珠、玻璃器皿、多面体金珠、绿柱石宝石珠饰等,则勾勒出了这些器物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分布与传播概况。

文/图 广报全媒体记者黄丹彤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