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阴山地区长城调查

摘要: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已将古时阴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形象地描绘出来了,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东段称大青山,西段分为两支,一向西北,是为狼山,也称乌拉后山,古称阳山;一向西偏南,是为乌拉山。这一地区,作为古代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至今,还残留着当时修建的防御工程遗迹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已将古时阴山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形象地描绘出来了,阴山山脉横亘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北部。东段称大青山,西段分为两支,一向西北,是为狼山,也称乌拉后山,古称阳山;一向西偏南,是为乌拉山。这一地区,作为古代防止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至今,还残留着当时修建的防御工程遗迹。1986年,秦汉长城考察队,曾在阴山地区调查长城遗址时,发现了战国、秦、汉时期修筑的四条长城,而且顺着山势,逐步向北推进。

战国赵长城:一沿大青山南麓,迤西越过包头西之昆都伦沟,另沿乌拉山南麓延伸至乌拉特前旗的西山咀附近。始筑于赵武灵王时期。《史记匈奴列传》:赵武灵王“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又据《史记赵世家》所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赵国势力才达到云中、九原,所以这段长城的始建年代,不会早于此时。今见乌拉山南麓有夯土构筑的长城,由于水土冲刷或淤泥堆积,残迹已不甚明显,但是沿线各山口通道处尚能见到较多的建筑遗址。如位于乌拉特前旗张连喜东小庙公路道班北的大沟口东侧台地上有两座石筑遗址:往东的大坝沟口两侧也见到建筑遗址。在这些遗址中均发现汉式陶片,可见它曾被沿用至汉代,有些建筑或为汉时增修。

秦长城:沿大青山北麓,自西经察合山阴坡,进入乌拉特中后旗的狼山中。《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又使蒙恬渡河取高阙、陶山(王念孙云“陶山”为“阴山”之误)北假中,筑亭障以筑戎人”。秦末汉初,这段长城曾被废弃,汉武帝时才加以复修。《史记匈奴列传》记元朔二年“卫青复出云中以西……于是汉遂取河南地,筑朔方,复缮秦时蒙恬所为塞,因河为固”,井“募民徒朔方十万口”。今见此段长城,不仅构筑坚固,烽隧也密集。如在乌拉特中后旗乌布拉沟长城遗址,呈西南往东北走向,墙体由块石构筑,在3.5公里的一段长城内侧,共发现烽燧6座,间距约500米。其间还有院落遗址。有些烽燧并不建于高处,而是建在离河谷不高的山腰,兼作扼守河川的堡垒。再如在乌拉特中后旗巴音哈太苏木南约20公里处的长城遗址,呈东西走向,也是块石构筑,在一段长约15公里的长城内侧,共发现21座烽燧,问距400一600米,有的地段(如石哈河南岸)在山腰上还见到一群建筑遗址,问距15100米不等,面对草原,或是作战设施。

汉长城:修筑在狼山以北的蒙古高原上,由武川县西行,经固阳县、达茂县、乌拉特中后旗,进入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向西又折入内蒙额济纳旗,与居延塞相接。《史记·匈奴传》记“汉使光禄徐自为出五原塞数百里,远者千余里,筑城障列亭至庐朐,而使游击将军韩说、长平侯卫伉屯其旁”。时在太初三年(前102年)。现存南北两条近似平行的长城,问隔3—20公里。南面的一条,墙体明显,障城也多。障城边长一般为120余米,由西向东排列,间距10—20公里。如潮格旗境内就有朝鲁库伦、青库伦、乌兰库伦、再根胡图库伦、乌力吉高勒等障城遗址。至于烽燧则每隔2.5公里见到一处。北面的一条,遗址较少。如在乌拉特中后旗乌兰苏木北胡勒嘎尔所见,长城仅为一条东南往西北走向的砂土垄,宽约5米,高不到1米,未见夯层。外侧为浅壕,宽约8米,壕底地面平整,无粗砾石。我们曾沿垄调查5公里,没有发现烽遂等遗址。北面的长城恐怕不作防御之用,而作为“天田”一类警戒设施。

阴山地区长城分布不同情况,是有它的历史原因的。战国时期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势力仅达云中、九原,未能控制整个阴山山脉,所以赵长城仅修至乌拉山西端。秦始皇兼并六国,挺进西北,将长城从大青山北麓延伸至乌拉山以北的狼山中,以控制整个阴山地区,形成一条完整的防线。到了西汉武帝时期,国势大盛,拥有强大的骑兵,才有条件将长城推进至阴山以北的蒙古高原上。

根据历史记载,阴山地区长城,使用时间较长,并真正起到重要战略作用的,是汉武帝复修的秦长城,即狼山长城。这段长城沿线烽隧密集,障城甚少,而散布在城障烽燧周围汉代陶片等遗物极多,说明其经营年月较久。至于研究古代军事史,考察长城的时代特色,当推狼山以北的汉代长城。这段长城使用时间不长,却完全是配合当时汉王朝军事装备和力量修筑的。沿线烽燧稀疏,但障城较多,所筑规模也较大。这是因为汉武帝修筑狼山以北长城时,正是骑兵力量强大时期,史载多次与匈奴作战,动用骑兵数十万,出塞千百里。当地烽燧与障城的布局,全是适用于骑兵兵种调动。居延汉简表明,在汉武帝时期修建的居延塞,已将屯兵与候望分开。戍卒只管巡逻、放哨、传递烽火及守卫自己所在的烽燧。如果发现敌情,则由屯驻在障城内的骑兵出击。骑兵是作战的主力。以此推测狼山以北汉长城的守卫情况亦当如此,所以,烽隧的设置只供瞭望、传递信息而已,不必密集。现在发现朝鲁库伦汉障城遗址,均集中在西半部,东半部极少,乃便于马队调动。且各障城间距10—20公里,也利用相互驰缓。正是这种以骑兵优势为后盾及平旷的地形条件,使山北汉长城障隧分布较为特殊。同时,由于使用时间不长,因而也还没有象河西汉长城那样建立起严密的障隧系统。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