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遗址

探秘丝路古刹——西大寺

摘要: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30日电(记者郭燕 宿传义)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昔日丝绸之路古道的踪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墩矗立在眼前,这座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西侧的历史遗存,隐藏着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个“大土墩”就是“西大寺”佛教遗址,它拥有规模仅次于秦陵兵马俑的“保护罩”,被誉为丝路北道上一颗不可再造的明珠。   ...
新华网乌鲁木齐7月30日电(记者郭燕 宿传义)黄沙漫漫,驼铃声声,昔日丝绸之路古道的踪影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仍有一座规模宏大的土墩矗立在眼前,这座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西侧的历史遗存,隐藏着哪些耐人寻味的故事?

  这个“大土墩”就是“西大寺”佛教遗址,它拥有规模仅次于秦陵兵马俑的“保护罩”,被誉为丝路北道上一颗不可再造的明珠。

  毛月成今年67岁,祖辈5代人都在新疆吉木萨尔县务农过活。吉木萨尔县边上有一个名为“破城子”的地方,毛月城就出生在那里,一出门就可以看见那座著名的“土墩子”。

  但就是这座“破城子”,前身可以上溯到草原丝绸之路开通之后粟特商人在天山北坡平原上建立的可汗浮屠城。到了唐代,这里发展成为天山北麓的政治军事和文化中心,曾有重兵驻守;公元721年,唐在西域设置北庭都护府,以此地为治所,统辖北疆广大地区,称作北庭。

  毛月成回忆,他小时候在“破城子”里总是能发现些宝贝,陶罐瓦瓶、各种钱币他都见过。可他觉得城子西边的那个“大土墩”更有来头。他年幼时,在大“土墩边”还有一座风神庙,每年二月二的时候,村民们都会凑份子来祭祀,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

  一直到1979年,在“土墩子”周围因修建畜圈无意的开挖,才让一座千年古刹重见天日。

  考古人员经过抢救性考古发掘、研究推测出这座古刹的使用上限是在唐代,废弃于元代,是一座沿用上百年的佛教遗址。虽然历经千百年的风霜,但因为黄土掩埋,佛寺的形制及寺内的雕塑、壁画等都保护得较为完整。

  李功仁作为当年参与考古的工作人员之一,见证了整个遗址的挖掘过程。“这座寺庙建筑采用前堂后厅的建筑结构,南半部为大殿、配殿和僧侣居住的厢房,北半部是三层高的仿石窟佛窟群,气势恢宏。”

  整个寺庙工程量巨大。“据勘测,在遗址北侧和东侧的两个直径50米的深塘就是当年为了修建佛寺取土所形成的。”李功仁说。

  不仅拥有庞大的建筑群落,佛寺内出土的壁画及文物也展示了工匠的高超技艺。刚劲有力的铁线描壁画、形态各异的佛塑、风姿犹存的侍女泥塑、以及精制的出土陶器让人不禁追问:如此高规格的一座佛寺,到底有什么样的“身家背景”?

  李功仁说,当时发掘时,大殿南门道口绘制的贴金壁画“回鹘王供养像及诸菩萨行列像”及105号殿的一副男女供养人的画像引人注目。根据贴金壁画题记分析,回鹘王、长史及公主都可以作为供养人出现在这座寺庙中,说明在高昌回鹘时期这里曾经是高昌王室寺院。

  “我们无法亲历历史的兴衰,但这座丝路古刹经历的风雨、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先民们的政治文化交融、宗教信仰变迁、经济发展程度,无一不埋藏在这片遗存中。”李功仁说。

  新疆吉木萨尔县文物局考古工作人员张丁介绍,从遗址周围发现的大量陶器来看,其烧制技术也都来自中原。此外,在佛寺壁画中反应世俗文化的“十二生肖图”、“童子图”等富有强烈中原文化色彩的元素在寺庙中也屡见不鲜。“这座寺庙中所体现的众多中原汉文化元素和唐王朝在新疆设立北庭都护府,对新疆直接管辖有紧密的关系。”

  回溯历史,风尘仆仆的中原将领带领着屯垦士兵、工匠、艺人跋涉千里来到这片西域大地之上,建造城池、点燃香火;远离蒙古高原,西迁入疆的回鹘人在这里重新找到了家园……西大寺也成了一座西域各族先民历史文化相互交融的纪念碑。

  1988年,西大寺连同北庭故城遗址一同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对象。目前正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如今,关于北庭故城及西大寺的考古研究依然在进行中。

  “关于西大寺,尤其是它的“地下世界”我们还知之甚少。有没有可能发现一座巨大的藏经地藏也并不可知。我们也期待有一天能够通过考古来验证一些传说,比如有学者提出西大寺很有可能是唐代高僧悟空藏经之处。”张丁说。

  作者:郭燕 宿传义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北庭故城遗址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