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新发现 | 燕山北麓青铜文化遗存系列新发现

摘要: 燕山北麓的滦河中游地区,是辽西古文化区南下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1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一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了十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地和魏家沟两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另有三处遗址做了试掘,发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一、四全地:双重围壕聚落遗址四全地遗址位于承德县四全地村西 ...





燕山北麓的滦河中游地区,是辽西古文化区南下通往华北平原的咽喉地带,地理位置十分重要。2011年以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在这一地区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新发现了十余处青铜时代遗址,其中对四全地和魏家沟两处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另有三处遗址做了试掘,发现了一系列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





四全地:双重围壕聚落遗址






四全地遗址位于承德县四全地村西,遗址区分布在滦河支流武烈河东岸的高台地上,高出现河床约20米。这是一处内外双重围壕的聚落遗址,平面大致为椭圆形,双壕沟间距15米左右,围壕内面积约1.5万平方米。内外壕沟断面皆呈梯形,内壕沟口部宽295、底部宽70、存深207厘米,外壕沟口部宽320、底部宽95、存深185—190厘米。壕沟内分布着房址和灰坑等遗迹,其中发掘房址6座、灰坑30余座。根据地层及出土遗物综合分析,四全地遗址可分为两个文化期:第一期文化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范畴,第二期文化大致属于魏营子文化范畴。

发掘的房址均属于四全地一期文化。结构均为圆形浅地穴式,直径约近3米。室内地面设有地灶,中央置一或两个柱洞,柱洞壁及底贴附碎陶片以作围护坚固之用。此种柱洞在敖汉旗兴隆沟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亦有发现,形式完全相同。室内地面残存遗物有陶器残件、石器、兽骨和石块等。陶器以夹砂绳纹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素面或磨光的灰陶及黑陶,器形主要有鬲、甗、尊、盆、罐、瓮和豆等。发现少量彩绘陶,多为红色和白色复彩,图案为钩状云纹。骨制品有锥、笄和卜骨等。石器有斧、铲和穿孔刀。房址内多残留大量石块,颇具特色,以2号房址为例:近300块石块之中,河卵石约占三分之一,块石约占三分之二。

已发掘的四全地二期文化遗存,只发现有灰坑遗迹,其中有的打破壕沟,由此证明围壕系统至第二期时或已废止。第二期出土陶器的器类与上期大致相似,但开始流行口沿附有一周堆纹的花边鬲。


四全地遗址发掘区

四全地一期围壕外沟


四全地一期房址


四全地一期房址柱洞


四全地一期陶鬲


四全地一期陶尊



魏家沟:居址与墓地






魏家沟遗址位于隆化县三十家子村东北,遗址区分布在武烈河东岸的岗坡上,高出今河床约30米。根据地层堆积及出土遗物综合分析,魏家沟遗存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期基本属于魏营子文化范畴,只发现少量灰坑,出土陶器以夹砂绳纹灰褐陶为主,素面者约占三分之一,典型陶器为绳纹花边鬲。另还发现仿海贝的石贝,用白色石片磨制而成,菱形薄片状,长2.5、宽2、厚0.2厘米,正面刻划仿贝齿的短细线,顶端及底端各一穿孔。

第二期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为遗址主体遗存,遗迹主要是大量的圆形袋状窖穴和少量墓葬。窖穴直径一般为3米左右,斜壁平底,形制规整,其中有的应属于房址。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小型墓,散布于窖穴群间,但其间没有叠压或打破现象。多数墓葬未见随葬物品,其中M11、12随葬有石制细管状项链。陶器以夹砂灰褐陶为主,几乎均为素面陶,形体一般较大,器类有鬲甗罐盆等,流行鋬耳。以高达40厘米左右的大型素面鬲最具典型,口沿下多置有扁柱状双鋬耳,深筒形腹或弧鼓腹,粗肥大袋足,高实足尖。值得注意的是,另还发现少量花边素面小鬲。

第三期属于战国燕文化,只发现少量灰坑和墓葬。这些墓葬除一座为独立墓葬外,其余均打破第二期的窖穴。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小型墓,个别发现木质棺木,大多未见随葬物品,其中M10、13随葬有铜带钩。


魏家沟遗址发掘区

魏家沟一期出土的海贝与石贝


魏家沟二期陶鬲


魏家沟二期陶罐


魏家沟二期陶盆


魏家沟二期墓葬出土石管饰项链



花边鬲:年代标记与文化标识






四全地和魏家沟两个遗址的文化分期,构建了燕山北麓青铜文化至战国燕文化的年代序列,大致分4个阶段:第一至第三阶段属于战国前的青铜文化遗存,陶器群中一直流行各种类型的陶鬲,尤其是口沿附加有一周花边式堆纹的陶鬲,不仅是分期断代的标记器,同时也是文化性质变化的标识器。

第一阶段:四全地一期,文化性质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流行鼓腹绳纹鬲和素面筒形鬲。花边绳纹鬲数量较少,处于早期形态,特征是唇外缘略外凸,其上戳印或压印花边。

第二阶段:四全地二期和魏家沟一期,文化性质基本属于魏营子文化范畴,花边绳纹鬲数量大,处于流行时期,特征是口沿下置附加堆纹条状花边,亦即典型花边鬲。

第三阶段:魏家沟二期,文化性质属于夏家店上层文化,流行素面大型鬲,另有少量花边素面鬲,属于花边鬲的孑遗。

第四阶段:魏家沟二期,文化性质属于战国燕文化,陶鬲基本消失。

花边鬲是北方地区青铜时代的代表性器物,延续时间长,分布地域广泛,存在着复杂的自身演变及文化性质谱系。燕山南北是花边鬲分布的一个集中地域,涉及多个文化范畴,长期以来由于资料缺乏,对于这一地区花边鬲的演进轨迹及所依附的文化属性变迁等问题,学界一直未能达成广泛的共识。四全地和魏家沟二遗址的新材料,将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依据。





滦河流域青铜文化的重要节点






滦河南北纵穿燕山山脉,是连接蒙古高原东南缘和华北平原的重要通道。长期以来,燕山以北的西辽河流域和燕山以南的滦河下游地区,青铜文化考古工作开展的较为集中,积累了较丰富的资料,而燕山北麓滦河中上游地区则比较薄弱,只有零星的考古调查或小规模试掘,缺乏系统完整的考古学资料。此次四全地和魏家沟二遗址的发掘,填补了这一地区考古的某些空白,其中最关键的考古意义是重要的节点位置:

其一,纵向上所建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有助于燕山南北地区进行整合比较。

其二,横向上有助于相关文化的分布及属性的辨析,例如:四全地二期和魏家沟一期遗存,文化面貌介于辽西魏营子文化与燕山以南围坊三期文化之间;魏家沟二期的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具有不少的地域性特点等等。

其三,燕山北麓的地理环境多属于相对落差较大的山间河谷,与辽西地区的高原或低山丘陵、燕山以南的平原均存在着不少的差异,这种环境所孕育支撑的生业模式及聚落形态也必将具有地域性特色。

总之,四全地和魏家沟二遗址的考古新发现,将燕山以南与辽西地区丰富的青铜文化遗存有机连接起来,有助于对燕山南北从滦河到西辽河广大范围内的青铜文化整合研究。





作者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编辑 | 张小筑 实习编辑 | 盛泽君

复审 | 郭晓蓉

监制 | 李 让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