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鼎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特质

摘要: 器以载道,华夏先民在创造、改进、传承、使用器物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审美、偏好、理念、态度、认识、寄托等精神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器物不再仅具物质属性,还被赋予了文化属性,换言之,文物不仅是“形而下”之“器”,更承载了“形而上”之“道”。下面,笔者将以“鼎”这一贯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器型为例,透物见人,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发现其所承 ...





器以载道,华夏先民在创造、改进、传承、使用器物时,会有意无意地将审美、偏好、理念、态度、认识、寄托等精神因素融入其中。由此,器物不再仅具物质属性,还被赋予了文化属性,换言之,文物不仅是“形而下”之“器”,更承载了“形而上”之“道”。下面,笔者将以“鼎”这一贯穿华夏五千年文明史的重要器型为例,透物见人,从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发现其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精神特质。

一、创新

所谓“三足鼎立”,正三角形分布的鼎足为鼎身提供了稳定的支撑,也成为“鼎”这一器型的标志性特征。那么,三足是何时以及缘何出现的呢?目前所见最早的具有三足的陶鼎出现在距今约8200年的裴李岗文化早期末段,从造型来看是在罐、盆等器上加三足而形成的。至于为何要增加三足,较可靠的推测是基于对用火炊煮的需求。鼎发明之前,若要炊煮,最初是在容器下垫石块,后还出现了专门的陶制支脚(图1),将容器抬升后便可在其下烧火,炊煮食物。而支脚的稳定性、便捷性都有不足,因此,基于用火炊煮的需求,并结合稳定性、便捷性的考虑,自带三足的陶鼎便出现了(图2)。如果说早期容器的造型很多受到了葫芦、匏瓜等天然容器的启示,正所谓“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礼记》),那么三足陶鼎的出现则是基于用火炊煮需求的自主创新,是我国造物史上的划时代杰作,充分显示了初民的智慧和“革故鼎新”的创新能力。

图1 新石器时代·带支脚陶盂

河北武安出土

图2 新石器时代·乳钉纹红陶鼎

河南新郑裴李岗遗址出土


二、互鉴

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启发与互鉴。陶鼎这种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创造由裴李岗先民发明后,便不断被周边的区域文明所学习借鉴,韩建业曾系统梳理过史前陶鼎的发展历程:“约公元前6200年发源于中原地区,约公元前5000年以后扩展至黄河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约公元前4200年以后从黄河下游进一步渗透到辽东半岛,约公元前3500年以后南渐至华南北部地区,约公元前2500年以后更扩展至华南大部地区”(图3)

史前陶鼎传播过程所体现的区域互鉴正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断”的总体特征。正如韩建业所总结的“陶鼎作为中原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器物,其向周围地区的扩展影响过程正是中原核心文化被逐渐认同的过程。陶鼎的发展演变,实为文化意义上早期中国起源、形成和发展的集中体现。

3 新石器时代陶鼎的空间拓展

韩建业:《简论中国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发展演变》,《考古》2015年第1期


三、尊祖

如果说二里头文化中爵是相对重要的青铜礼器,那么时至殷周时期,鼎无疑占据了青铜礼器群中的核心地位。早商时期,商人在传承传统三足圆鼎造型的基础上,还创制出四足方鼎,这是我国最早的方形铜器。从郑州商城三处窖藏所出土的八件青铜大方鼎来看,各鼎重量均在20千克以上(最重的达86.4千克),高度均在59厘米以上(最高者达100厘米),这在早商可谓巨制。晚商时期,我们熟悉的“司母戊”方鼎(重832.84千克),以及妇好墓出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