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初步》课程纪要——2022年辽上京“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系列报道(十九)

摘要:   2022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课程学习。辽上京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汪盈副研究员主讲《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初步》。训练班全体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入职培训人员和辽上京考古队队员共同参加了此次课程。  建筑又谓“营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 ...

  2022年9月15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继续课程学习。辽上京考古项目负责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汉唐考古研究室汪盈副研究员主讲《中国古代建筑构造初步》。训练班全体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新入职培训人员和辽上京考古队队员共同参加了此次课程。

  建筑又谓“营造”。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同样体现在“营”和“造”两个方面。“营”指营设,侧重于建筑的形制布局、功能等级,反映规划设计理念;“造”指构造,侧重于结构做法、技术工艺,反映建筑工程组织实施过程。中国古代建筑是具有自身显著特征的一个独立结构体系,历史悠长,分布辽阔,是中国古代社会历史的生动缩影和重要物质载体。土木结构建筑以台基、屋身、屋顶三段式结构为特征。汪盈以梁思成先生《中国建筑史》和宿白先生《中国古建筑考古》讲义中的插图为例,介绍古建筑学者和考古学者对三段式结构的不同侧重点的认识和不同体现方式,并结合实际考古发掘工作,特别强调了考古发掘对于获取古建筑地平线以下部分的形制结构信息具有重要作用。

  除对台基、屋顶进行简要介绍外,汪盈以抬梁式结构建筑为例,重点介绍了屋身部分古建筑基础知识,试图为大家展现考古发掘所揭露的建筑遗迹对应的地面建筑结构特点。内容主要包括斗栱各构件名称、铺作次序、殿阁造四种典型地盘分槽、厅堂造梁柱间缝的辨识和结构逻辑关系等。并以辽代建筑蓟县独乐寺山门和金代建筑朔州崇福寺弥陀殿为例,生动展示了和辽上京考古发掘紧密相关的辽金两代、殿堂造和厅堂造建筑的区别。最后,结合本年度发掘的建筑基址实例,师生们共同动手绘制了建筑基址平面测稿及其对应的梁架结构剖面复原草图,以进一步巩固知识点,并将之融会贯通于考古发掘的思考中。

  建筑遗迹是考古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之一。在日常的田野考古中,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建筑遗存,因此具备基础的古建知识已成为考古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此次课程是本届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理论知识学习中的重要一环,有助于师生们夯实基础、拓展视野,定将有裨益于未来建筑遗迹的考古工作。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