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马王堆文物来沪:漆器帛画里的西汉图景

摘要: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展览现场(02:10)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发掘,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绘陶器、铜器、帛书帛画、丝织衣物等十几个种类,其中1号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甚至手脚指纹仍清晰可见,堪称延续了两千年的永生奇迹。3月3日,特展 ...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展览现场(02:10)

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发掘,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绘陶器、铜器、帛书帛画、丝织衣物等十几个种类,其中1号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甚至手脚指纹仍清晰可见,堪称延续了两千年的永生奇迹。

3月3日,特展“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在上海闵行博物馆展出。据悉,这也是马王堆文物首次来到上海展出。

走入展厅,从光亮如新的漆器,物品遣册,轻柔的丝绸,记录先贤智慧的帛书,帛画(复制品),再到多媒体技术下的影像解读,观众可以从多角度了解两千年前的西汉文明。

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展览展出来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138件珍贵文物,从衣食住行到艺术创造,从天文历法到养生保健,从宴饮享乐到追求永恒,马王堆汉墓就像一部汉代百科全书,为观众勾勒出一幅西汉文明的社会图景。闵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澎湃新闻,这是马王堆文物首次来到上海,希望以文物与多媒体技术结合的方式,让观众从多角度了解马王堆的历史故事,及蕴含的文化、艺术、科技。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展厅现场

对于马王堆汉墓的意义,湖南博物院马王堆汉墓及藏品研究展示中心主任、二级研究馆员喻燕姣曾表示,“考古专家王世民曾撰文指出,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在处理糟朽易损文物、多学科协同研究、传播科学考古知识、整理出土文献等方面影响深远,国内几乎没有哪一个考古发现可以企及。马王堆汉墓是一座巨大的历史宫殿,它生动具体地向世人揭示了2100多年前“文景之治”这段时期中政治、经济、科学、军事、文化艺术等诸方面的发展水平。”

马王堆的考古发现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西汉王朝,他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其中一个原因便是没有分封诸侯王来共同拱卫江山社稷,随即他在西汉建立后分封了同姓九王并异姓七王,构建了“郡国制”的治理体系。长沙国便是西汉开国功臣吴芮的封地,而马王堆三座汉墓的主人,便是长沙国丞相利苍、夫人辛追及其子利豨。据史书记载,汉惠帝二年四月,封长沙丞相利苍为轪侯,在位八年;后其子利豨继承爵位,在位二十一年,马王堆中也多见墨书有“轪侯家”的各类漆器。

湖南长沙火车站东部不远处,有两处残存的土冢,据传为五代时期楚王马殷的家族墓地,故称“马王堆”。又因二土冢平地兀立,中间接连形似马鞍,也称“马鞍堆”。

马王堆汉墓外景

1952年,知名考古学家夏鼐率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马王堆两个土堆做了调查,确认是汉墓。1956年它被列为湖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1年年底,驻地医院挖防空洞建地下病房时,挖动了一号墓。湖南省博物馆遂对其进行考古发掘。

澎湃新闻记者看到,展览第一单元“惊世发现”以文物,影像资料及墓葬结构图等向观众解析马王堆三座汉墓的历史故事。

展板上呈现的周恩来总理的批示

三号墓发掘现场

其中,1号墓为东边土冢。1972年1—4月,考古工作者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对其进行发掘,出土漆木器、纺织品、帛画等珍贵文物1000多件,墓主遗体保存完好,令世人震惊,得到了国务院周恩来总理等领导的高度重视。根据葬制等级及“轪侯家”“轪侯家丞”铭文的器物、“妾辛追”私印,确认墓主为轪侯夫人“辛追”。

1号墓令人瞩目的发掘成果,使2、3号墓的发掘受到空前重视。1973年9月,周恩来总理亲自批示2、3号墓发掘的请示报告,并调集全国各学科的顶级学者参与墓葬的发掘、研究与保护。2号墓于1973年12月—1974年1月发掘,出土文物200多件,其中三枚印章证实墓主为长沙国丞相、第一代轪侯利苍。

1973年11-12月,发掘3号墓。墓葬保存完整,出土漆器、简帛、丝织品、兵器等文物1600多件。其中13万多字内容丰富的帛书,填补了历史空白。按汉代葬制,辛追、利苍墓东西并列、墓道平行,为夫妻异穴合葬式。3号墓位于辛追墓之南,墓主应为辛追之后,骨骸鉴定为30岁左右的男性。后经过考古学家不断地研究考证,多数学者认为3号墓主人定为辛追之子,第二代轪侯利豨。

展板所展示的T形帛画(复制品)上的辛追(左)与利豨(右)

展厅现场,“轪侯之印”铜印(复制品)

从马王堆三座汉墓的结构来看,二号墓即利苍墓下葬最早;一号墓(辛追墓)在修建时打破了三号墓(利豨墓)的封土,说明利苍的去世时间比较早,随后二代轪侯利豨入葬,而辛追夫人则晚于自己的儿子利豨离世。自此,保存了利苍一家无上荣耀的三座墓葬深埋地下,等待着重生。

展览现场,纪年木牍(复制品),原物3号墓出土
木牌纵向墨书:“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家丞奋移主藏(葬)郎中,移藏(葬)物一编,书到先质,具奏主藏(葬)君。”经考证,“十二年二月乙巳朔戊辰”是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二月二十四日,为墓主下葬日期。有学者认为,此木牍是家丞为墓主迁徙地下的告地书。

图表:三位墓主死亡或下葬年表

走进轪侯家,一窥汉代生活

无论物质上还是精神上,马王堆汉墓所蕴藏的信息都无比丰富,使得一代代的研究者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对其的研究之中,传承了千年的王侯荣耀终于得以逐渐浮出水面。宴飨—华衣—永生,第二单元“走进轪侯家”就是对马王堆汉墓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进行解读。这也是展品最多的一个单元。

轪侯家族生活在汉初文景之治时代,官高禄厚,丞相利苍俸禄食邑七百户,家境富裕。在这一单元的展板上,观众可以看到一则小贴士——利苍年收入:官俸(2万钱×12月)+封地租税(700户×200钱)+皇帝赏赐+私田收入+经营收入+其他收入。官俸与封地租税一年38万钱,相当于汉代19户“中产之家”全部资产,或127户耕种百亩田地农民全年总收入,可购买稻谷12666石(今341982斤)。闵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据换算,利苍的年收入,相当于当下的60万人民币。”

展厅现场

除储蓄金钱之外,还积聚财富,将象牙、犀角、珍珠、玉石等珍品纳入家藏。因汉文帝倡导,墓中所藏之物不见金银铜器,铜钱、金币及象牙、犀角之类均用泥质、木质明器替代。作为一种人间财富向冥世的延续,象征财富的泥质冥钱与珍藏大量出现在墓室中。

在这一板块内,观众首先能看到一组财富象征的物品,如泥“郢称”、陶珠玑、陶金饼等。此外,边上还有一件存有聂币的竹笥,该物件类似于现今储物箱,此竹笥出土时内盛聂币,竹笥上系有“缯聂币笥”木牌。据悉,辛追墓共出土48个竹笥,大小基本一致,除装有各类食品、中草药香料、衣服香料外,还盛有木犀角、木象牙、木璧、陶“郢称”、陶珠玑、聂币之类的明器,寓意金千金、千万钱、布千匹。 

之后的展柜中,则呈现一组陪葬俑。先秦时期,俑的发明与推广逐步替代了丧葬礼仪中所用的活人殉葬。南方楚地流行用木俑随葬,此风俗到汉代仍在延续,且流行地域有所扩大,造型风格也从神秘诡异、严肃紧张转向生动精细、富有生活情趣。

展厅现场“冠人”俑与着衣女侍俑,辛追墓出土

杂役奴婢俑

这一单元还向观众呈现了汉代饮食文化。汉代饮食结构多元,且随着国力的强盛,其食材之广、食品之丰、食器之美、食法之精,均大盛于前。马王堆汉墓的随葬品中,发现了大量的肉食、粮食、果品、酒类、饼食等,显露出汉代食物种类的丰富多样,也反映了轪侯家生活的富足。各式盛放食物的漆器造型浑厚雅致,颜色艳丽,图案生动。美食配美器,为我们呈现出汉代贵族宴飨时的盛况。

食物遣册(木牌)

食物遣册(竹简),西汉初期,辛追墓出土

展厅内,最重要的展示无疑是食物遣册,向我们展示了汉代食材。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食材,有稻、麦、黍、粟、豆等粮食,家禽家畜、鱼及野味等肉食。而遣册记载的主食有熟饭、黏饭。熟饭为五谷类熟食,有稻米饭、麦米饭、黍米饭、黄粟饭、白粟饭,黏饭为添加其他食物烹制成的饭食,如黍枣黏饭等。

云龙纹漆盘

“轪侯家”云纹漆匜

“君幸酒”云纹漆耳杯

展厅现场

锦衣玉食,是人们幸福的梦想。在古人眼中,死者的“生活”也不例外。马王堆汉墓出土男女梳妆用具七套,可知墓主注重仪容修饰。衣物、衣料数百件,包括绢、纱、罗、绮、锦、麻布等各类织物,采用印染、印花、彩绘、刺绣等装饰工艺。款式多样的四季衣装,保存完好,色彩鲜艳,工艺精湛,引领了长沙国着装时尚,见证了汉初纺织业的卓越成就。

闵行博物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展厅中最吸引人的文物之一要属辛追墓出土的双层九子漆奁。此奁是轪侯夫人辛追生前用以存放梳妆用具和贴身物品的奁盒。器身分上下两层,连同器盖共三部分。盖和器身为夹纻胎,双层底为斫木胎,器表涂黑褐色漆,再在漆上贴金箔。金箔上施油彩绘。盖顶、周边和上下层的外壁、口沿内以及盖内和上层中间隔板上下两面的中心部分均以金、白、红三色油彩绘云气纹。其余部分涂红漆。上层放置手套三双、丝绵絮巾、组带、绢地“长寿绣”镜衣各一件。下层底板凿凹槽9个,槽内放置9个小盒,内放化妆品、胭脂、丝绵粉扑、梳、篦、针衣等。

展厅现场,双层九子漆奁 ,辛追墓出土

彩绘陶熏炉,辛追墓出土

赭黄绢“茱萸花”辫绣

展厅现场, 朱红色菱纹罗手套,辛追墓出土
该手套是我国考古史上的首次发现,均为直筒露指式夹手套。掌面部分的上下两侧,都饰篆文“千金”绦一周。“千金”意指其价值抵千金,与辛追身份显贵有关。

除了辛追墓出土的文物外,这一板块中也呈现了不少利豨墓出土的珍贵文物,如该墓出土的帛书、简牍,均为战国至汉初的文献抄本,内容涉及哲学、政治、军事、天文、地理、医学、历史、艺术等领域,多为“焚书坑儒”幸存,而后又失传的佚书。这批简帛反映了轪侯一家及汉代贵族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是研究秦汉文化思想、科技成就、书法艺术等的珍贵资料,受海内外学界高度重视。

帛书《天文气象杂占》,利豨墓出土

展厅现场,帛书《春秋事语》

展厅现场,帛书《周易》

展厅现场,博具(复制品),原物利豨墓出土
博戏是智力竞技游戏,先秦已流行,汉代尤盛,上自天子百官,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喜爱,玩法已失传。

配合多媒体讲述的汉代信仰

追求长生不死、羽化升天是汉代社会的普遍信仰。为了在死后仍能继续生前的荣光,甚至满足人间无法实现的欲望,汉人将墓室布置成一个人神共处的理想场景,并幻想进入天界后财富仍然归自己所有。

从艺术的角度理解,马王堆三座墓都可以看作一件结构严密的“作品”。受当时生命观和宇宙观影响,人们以各种不同的材料和艺术语言,表达了他们对于生与死的理解,塑造出死后世界的图像。马王堆汉墓因此被营造成现世、冥间、仙界杂糅的空间,既是死者的地下家园,也是灵魂幻化的场所。

虽然著名的辛追墓T形帛画与朱地彩绘漆棺原件无法来到现场,但主办方依旧用复制件与多媒体影像结合的方式,向观众讲述了汉初特定思想和艺术。

辛追墓T形帛画(此次展品为复制件)

展厅现场,辛追墓T形帛画(复制品)

展厅现场,多媒体演绎帛画

据墓中遣册记载,T形帛画名为“非衣”(即“飞衣” ),是墓主人灵魂升天的媒介。帛画设计的空间与图像组合,描绘了通向天国的仪式与途径,体现了汉代宇宙观和生命观。画面充满自然气息、神秘意味和浪漫色彩,多重古代神话和人们永生愿望浑然融合。构形布局完美、图像造型生动、色彩鲜艳和谐,具有很高的思想与艺术价值,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展厅现场,朱地彩绘漆棺(复制品),原物辛追墓出土

展厅尾端的展板,讲述四重套棺

辛追墓棺室放置四重漆棺,紧密套合,均用楸木(梓木)制成,按汉代礼制只有高级贵族才能享用。套棺由外至内为:黑漆素棺、黑地彩绘漆棺、朱地彩绘漆棺、锦饰漆棺,寓意墓主灵魂由黑暗空间到天国仙府的穿越之旅。其中两副彩绘漆棺内容奇幻,风格浪漫,具有浓郁的楚文化色彩,代表了汉代漆画的最高水平。锦饰漆棺,是迄今唯一的发现。

附:辛追遗体何以不腐

主办方告诉记者,展览除了向观众讲述历史、艺术外,也讲述了辛追遗体何以保存千年不腐的科学知识。

轪侯夫人“辛追”遗体出于一号墓内棺,出土时身高1.54米,体重34.3公斤。虽在地下沉睡了2100多年,但外形保存完整,全身润泽,皮下软组织柔软而富有弹性,关节尚可活动。眼睫毛、鼻毛尚存,左耳里鼓膜完好,手指、脚趾纹清晰。

辛追墓墓葬结构图

展厅现场,夯土标本

其主要原因:一是深埋,墓坑深16米,封土高4.5米;二是密封,木椁用70块巨木拼合,四层套棺榫合紧严,密不渗漏。椁外填塞5000多公斤的木炭和1米多厚的白膏泥,可以防潮、防渗透,形成恒温恒湿、无菌缺氧环境;三是防腐,棺内40多公升浸泡遗体的棺液,经化验含汞化物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具有轻度杀菌防腐的作用。

展厅现场,辛追肠胃内发现的甜瓜子

经体检发现,辛追内脏器官保存完好,胶原纤维与刚去世时相似,细如发丝的肺部迷走神经历历可数,血管里尚有凝固的血块,血型为A型。据病理检查,她生前患有多种疾病,如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多发性胆石症,并在直肠和肝脏内发现鞭虫卵、蛲虫卵、血吸虫卵。在其食管、肠胃内发现有138粒半甜瓜子,可知她死于瓜熟季节。据病症推断,可能由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致死,去世时年约50岁。

展览“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将展至5月3日。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