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天山为桥——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分区与互动”讲座纪要

摘要:   2023年5月27日下午15:00—17:00,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冯汉骥学术讲座第92讲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负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带来题为“天山为桥——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与互动”的讲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本场讲座。吕红亮 ...

  2023年5月27日下午15:00—17:00,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的冯汉骥学术讲座第92讲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负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丛德新研究员带来题为“天山为桥——新疆史前考古学文化分区与互动”的讲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文博学院、旅游学院)院长吕红亮教授主持本场讲座。

吕红亮院长介绍丛德新研究员

  丛德新老师首先指出新疆地区史前的概念与通常情况下考古学的史前概念有一定的区别,新疆有文字的记录是从西汉开始的,所以习惯上将新疆地区西汉以前的时期都称为史前。新疆史前考古资料涉及地域广、时间跨度大,丛老师将其分为若干区域,分别向同学们介绍。随后丛老师为我们简要介绍了新疆的区位,作为欧亚陆桥,新疆具有非常重要的地理位置,即处于沟通中国和欧洲、中亚的一个关键的节点上,是沟通东西方的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因为有这样的区域优势和区域特点,新疆的一些考古材料非常引人注目。在介绍新疆地形特征时,丛老师重点强调天山既划分出一南一北两个最大的地理单元,同时还联通了从东到西,从南到北,起到了桥梁作用,所以围绕天山做工作,实际上就是抓住了新疆考古的基础框架。

丛老师介绍新疆地形与行政区划

  随后丛老师简要回顾了之前学者对新疆地区史前考古的研究历史和研究成果,从19世纪末西方学者对中国西北地区未知区域以考察名义进行的探索,到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以后对西北和新疆的关注,至新中国建立后,新疆地区的考古工作便转变为中国学者主导开展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丛老师还特别指出新疆彩陶的相关问题,其实是伴随着新疆地区考古学材料的丰富,才逐渐的明晰起来。

讲座现场

  依据已知的考古材料并结合各区域的地理特点,丛老师将新疆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区分为主要以下几个大的区域:哈密、天山北麓;吐鲁番盆地、天山东部山谷;塔里木盆地北缘;塔里木河下游;塔里木盆地南缘(细分为两部分);帕米尔高原;伊犁河谷;阿勒泰及其周边。从目前的材料分析,各区域内的文化类型是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尚难做出肯定的结论。但是在一定的时期内,每个区域内部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表现出相对稳定的特点。

  而后丛老师以不同分区为线索,分别介绍了各区域的基本情况。

  首先是彩陶年代出现较早的哈密盆地一巴里坤区,彩陶在接近公元前3千纪末至2千纪初出现,甚至更早,包括天山北路的墓地与焉不拉克两类遗存,其中天山北路遗存的时代较后者早。彩陶纹饰与河西走廊地区的西城驿文化、四坝文化相近或类似。丛老师随后简要介绍了苏贝希遗址和洋海墓地的基本情况和出土物,特别是富有本地特色的彩陶遗存。

丛老师介绍天山北路墓地彩陶遗存

  塔里木盆地东缘(塔里木河下游)主要以罗布泊地区的小河五号墓地以及孔雀河古墓沟墓地为代表,还包括铁板河墓地和英国人斯坦因以及中瑞科学考察团在罗布泊地区的调查材料。丛老师介绍了小河五号墓地、古墓沟及铁板河的无陶遗存,起始年代较早 (公元前2000年前后),其葬俗、随葬品等文化特征保持了较独特的遗传特点,与周围区域内的同时期文化遗存有明显的差别;该类遗存在塔里木河下游存在的时间直至公元前700年左右(铁板河墓地)。已有研究者根据地表立木的特征,推测塔里木盆地北缘的群巴克的墓葬形制可能与小河墓地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仅就地表立木这个现象恐怕难以将这两处的遗存视为同质的类型。

小河墓地遗存

  环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包括了塔里木河的南北广大区域,可以细分出不同的小地区;其中环塔里木盆地北缘地区是彩陶文化发展的重要环节区域,主要包括以和静察吾呼墓群、轮台群巴克墓群和库车克孜尔吐尔墓地为代表的三类遗存,属于察吾呼文化的不同地方类型。时代从公元前2千纪末至公元前1千纪下半叶。墓葬形制以地表有封土的石堆墓为主,规模一般较大,底有二三十米,高1.5米,在墓葬封土下有大量殉葬坑,坑内埋有马、羊等,中心墓上有棚木。陶器以带流器为主,墓葬中随葬的陶器器底有烟炱,可见是实用器随葬的。

  塔里木盆地南缘地区主要包括若羌和且末,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东南边缘,目前发掘的墓地有扎滚鲁克和加瓦艾日克墓地的部分墓葬。

扎滚鲁克墓地

  帕米尔高原主要指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已发掘的主要遗迹有香宝宝墓地和下坂地墓葬群两大类。香宝宝墓地墓葬在地表上有圆形石堆和石围两种标记为特点,石围形状分为圆形、方形、长方形。墓坑均为竖穴,埋葬方式以侧身屈肢葬为主,类型有火葬、单人一次葬、多人二次葬等形式。陶器器形简单,以圜底器为主,有釜、罐、钵等,其他还有铜箭头、耳环、铜饰件和铁刀等。碳十四年代数据集中在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500年左右。下坂地墓地早期遗存属于安德罗诺沃共同体的范畴,晚期遗存与香宝宝墓地相似。

  伊犁河流域彩陶除了具有来自东部区域的因素,还有学者认为其受到了中亚楚河流域,以夹砂红陶为主,以圜底壶或单耳罐为主要类型,器型单一,变化较少;彩陶纹饰以直线几何纹为主,还有连续的叶脉纹、棋盘格纹、折线三角纹等。伊犁河流域晚段以穷科克类型为主,典型遗址如尼勒克穷科克墓地属于穷科克上层文化,年代处于公元前1千纪初至西汉前后,可以分为前后两段。

伊犁河流域早段遗存

  介绍完这些基本信息后,丛老师为我们展示出一条新疆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大致的发展脉络:在新疆东部的两个主要的考古学文化区域,哈密盆地及周边地区和吐鲁番及周边地区的诸遗迹中,以哈密的天山北路墓葬的年代较早,最早的遗存进入了公元前二千纪初期或更早;对天山北路墓葬的认识,有学者将其归入焉不拉克文化的范畴之内。就目前所见的材料而言,天山北路墓地的器物群及彩陶的图案特征都与后者有较大的差异,它的代表性器物,如双耳罐 (包括彩陶和素面两类)均与焉不拉克墓葬出土的器物有较大的的差异,而与其东部河西走廊地区四坝文化同类器相近,映射出了两地考古学文化间的密切联系。天山北路墓葬的部分陶器显示了新疆东部地区至迟在公元前2千纪初即与河西走廊地区发生了文化间的交流。焉不拉克文化在整体年代上晚于天山北路,在主要器物种类、组合,彩陶图案等均与前者有较大的差异,焉不拉克出土的壶、豆,在器形和彩陶图案上都显示其另有渊源,并非承自本地区的天山北路墓地中的原有的因素。至于焉不拉克墓葬中保持了前者的墓葬形制、葬式及部分陶器纹饰等重要的因素,似乎暗示两者在时间上有前后衔接或部分重合的可能。这一地区的墓葬形制——长方形坚穴土坑慕,从天山北路延续至焉布拉克再至吐鲁番盆地内诸遗址,具有比较清晰的发展轨迹;甚至可能对天山南麓察吾乎文化分布区内的遗存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对哈密地区的铜器分析研究显示,铜器群中锡青铜的普遍使用构成了该地区治金的重要特征,结合部分陶器的形态,研究者进而推断与欧亚北方草原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但是,哈密地区主要陶器特征的演化,显示了其受到东部,即河西走廊地区的考古学文化因素持续影响的轨迹,并对其后的吐鲁番盆地内诸遗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哈密地区的文化因素的形成,可能显示了比较复杂的发展过程。来自河西走廊地甚至河湟地区的彩陶因素,在公元前3、4千年即开始了漫长的西向传播和落地的过程,在新疆东部哈密地区最早显示了这种传播、落地的样态,并渐次向周边辐射。随后丛老师深入分析了塔里木盆地北部的稳定性及其与新疆周边地区的交互。

  最后,丛老师指出目前所归纳的地区,仅是当前材料较多的区域,在时代上也不完全具有共时性;但是业已显示出来的区域差别和文化联系,已经表明了新疆史前-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多样与交互作用的样态,即,东进西连,跨越南北,天山呈现出廊道的特点,或者说是天山为桥。各区域传承有自,又彼此影响,互动入已。对这一分区体系的客观性和各地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区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还会进一步补充与修正。

讨论环节同学提问

  在讲座内容结束后,在座师生根据讲座内容向丛老师提问,丛老师耐心解答了这些问题。最后,吕红亮教授对讲座内容做了总结,并向丛德新老师表示感谢。至此,本次讲座圆满结束。(撰稿:杜萌 摄影:姜雅馨 杜萌)

(图文转自:“明远考古文物社”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