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上博新展金石传拓:“青铜器海内三宝”全形拓本齐聚

摘要: 上海博物馆收藏历代金石拓本,其中不乏精稀之品与名家鉴藏之作。“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7月6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并将于明起正式对公众展出。该展览首次聚焦中国传统的传拓技艺,通过上博馆藏历代金石拓本与部分实物对照展出,向公众传递墨纸拓痕间的传拓艺术之美,其中“青铜器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以全形拓本形式齐聚亮相;吴 ...
上海博物馆收藏历代金石拓本,其中不乏精稀之品与名家鉴藏之作。“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7月6日下午在上海博物馆开幕,并将于明起正式对公众展出。该展览首次聚焦中国传统的传拓技艺,通过上博馆藏历代金石拓本与部分实物对照展出,向公众传递墨纸拓痕间的传拓艺术之美,其中“青铜器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以全形拓本形式齐聚亮相;吴大澂《愙斋集古图》首次与实物对照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青铜器“海内三宝”以全形拓形式齐聚展厅

本次展览共展出37件/组文物,以上海博物馆藏品为主,亦向上海图书馆借展文物6件(分3件/组)。展览分为“文化传承的实用技艺”、“拓墨入画的艺术表现”“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保护”三个部分呈现金石传拓技艺的历史发展和在当下的保护应用。

展览现场

据本次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青铜研究部馆员李孔融介绍,金石传拓技艺是中国一项非常古老的传统技艺,它曾经是一项广泛使用且十分高效的文字、图像“复印”技术,是一项文化传承的实用技艺。至清代晚期,金石学兴盛,随着文人墨客在金石研究与往来交流中,传拓技艺逐渐衍生传拓范围扩大,不仅成为内容“复印”的载体,也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中不乏技法的探索和以传拓、绘画等技术结合的二次艺术创作。而今,这项技艺已经成为一项非遗项目,被广泛应用于博物馆平台,服务于公众。  

《愙斋集古图》(局部)

《愙斋集古图》(局部)

展厅内,部分拓本和原器对照展出,不乏流传有绪的名品佳作,如“青铜器海内三宝”大盂鼎、大克鼎、毛公鼎三件馆藏全形拓本齐聚亮相;我国已出土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制作的第一批完整拓本之一亦将与观众见面;吴大澂《愙斋集古图》、《剔灯图》等与馆藏原器首次对照展出。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首件展品是序厅展出的《司母戊方鼎拓本》。司母戊方鼎(亦称后母戊方鼎)为商代晚期青铜器,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这件鼎造型宏伟雄浑,是我国已出土最大、最重的古代青铜器。拓本题跋中称方鼎1946年运来南京,题跋落款时间为1949年12月14日,据此推测这应当是司母戊方鼎在1939年出土后制作的第一批完整拓本。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下半叶 司母戊方鼎拓本

愙斋为晚清金石学家吴大澂的斋号,吴大澂金石收藏甚富,《愙斋集古图》卷以绘画与墨拓的形式构成,呈现了愙斋收藏盛景。此次展览展出的上下两卷汇集了吴大澂所藏金石文物的全形拓与铭文拓片。其中所收青铜拓片中的原件,如邓伯盨盖、贤簋盖、贤簋、陆父甲角等均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展览首次将部分原器与《愙斋集古图》中拓本相互对照展出。

展览现场

青铜重器大盂鼎、大克鼎与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的毛公鼎合称“海内三宝”,此前一直分居三地收藏。2021年,在上博“鼎盛千秋——上海博物馆受赠青铜鼎特展”中,大盂鼎、大克鼎曾短暂重逢于上博展厅合璧展出,此次展览上博也将青铜器“海内三宝”三件馆藏全形拓本齐聚展出。

清 毛公鼎全形拓

清 大盂鼎全形拓

其中展出的这件毛公鼎全形拓本器身采用的是陈介祺代表性的全形分纸拓法,器身各部位分纸、分次拓成,在装裱时将各部位拓片依据草图拼为完整的图形;展出的大盂鼎全形拓则是采用全形拓整纸拓法,鼎耳、足等在一整纸上拓制,腹部及素面为后期平面补拓,呈现出不同传拓技艺的艺术表现及其特色。

上博传拓技艺已历经三代传承

“上海博物馆金石传统技艺源远流长,已历经三代传承。这也是上博此次聚焦这一主题展览的重要原因之一。”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说,上海博物馆通过吸收和传承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同时结合上博自身的特色,已经形成了独特的海派传拓风格。

展览现场

作为此次展览的策展人李孔融即是上博该项技艺的第三代传承人。据他介绍, 1952年上海博物馆的建立,使上海地区的金石传拓技艺得到充分的传承和发扬光大。上海博物馆建立之初就聘请了曾在古玩店工作过的专业人员,如来自北方的李鸿业和南方的万育仁等先生,他们从事文物鉴定的同时还进行传拓的工作,并向博物馆同仁教授传拓技艺。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至80年代,涌现了韦志明、谢海元等第二代善于传拓工作的专业人员,现在已经传承至第三代。

经过建馆70年的积累,上海博物馆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安全的传拓流程。此次展览也向观众呈现了上海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对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展览现场

“拓片作为重要资料,始终出现在上海博物馆展厅和各类出版的金石类图书中。”李孔融说,“我们通过传拓技艺来保护博物馆的文物,也通过博物馆的平台来保护这项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展览现场

“将传统的金石传拓技艺应用于青铜器、古文字等领域,运用大量拓片资料,既是上博学术研究的传统,也是展览陈列中展示文物的重要手段。”褚晓波表示,希望此次展览能够为观众带来对古老传拓技艺的独特体验。

展览重点:

第一部分:文化传承的实用技艺

展出北宋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等,以追溯传拓技艺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其对于文化传承的实用性。在照相、印刷等技术发明之前,传拓是一项使用广泛且十分高效的文字、图像复印技术。传拓技艺的出现,始于对石刻文字复印、传播的需求,之后逐渐运用于青铜器等器物铭文。在漫长的岁月中,有很多文物损毁消失或文字漫漶不清,而拓本则以另一种形式使之长久传承,因此具有极高的文物与艺术价值。

北宋 《集王羲之书三藏圣教序拓本》

第二部分:拓墨入画的艺术表现

展出西汉竟宁元年雁足灯,清代六舟拓陈庚绘《剔灯图》(照片),清代毛公鼎全形拓,清代大盂鼎全形拓,吴大澂《愙斋集古图》,清代赵之谦、程守谦《杞菊延年图轴》、苏涧宽颖拓《博古图》(四轴)等,阐释传拓技艺的创新和吉金传拓的艺术表现。清代金石学兴盛,文人学者们在金石研究与互相交流中,拓本赏玩与题跋比比皆是,蔚然成风。金石拓制技法愈发精进,所拓器物的种类和范围也不断扩大。伴随全形拓等新技法的出现,传拓摆脱了以往平面上无法表达立体器形的束缚,让传拓作品不仅仅作为内容复印的载体,也成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其中不乏技法的探索和以传拓与绘画等结合进行二次创作,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

清 六舟拓 陈赓绘 《剔灯图》上海图书馆藏

清 赵之谦、程守谦 《杞菊延年图轴》

第三部分 :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保护

展出商代晚期涂朱刻辞牛胛骨、秦代椭升、大克鼎全形拓等,向观众展示上海博物馆自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以来,对金石传拓技艺的传承与保护。

商代晚期 涂朱刻辞牛胛骨

商代晚期 涂朱刻辞牛胛骨

秦 椭升

秦 椭升

展览海报

“与时偕行——金石传拓技艺”特展将持续至2023年10月8日,并于7月7日至8月20日期间每周五的夜场开放。具体可留意上海博物馆官方网站、微博及微信公众号的最新动态。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分类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