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第四届中国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召开

摘要:  为推进人骨考古研究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进展的交流,2023年8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中国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辽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通辽市图书馆、通辽市博物 ...
  为推进人骨考古研究领域新理论、新方法、新进展的交流,2023年8月22日至24日,第四届中国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内蒙古通辽市隆重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通辽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承办,通辽市图书馆、通辽市博物馆协办。

  01 会议开幕

  来自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26个单位的近60位专家学者,以及通辽市图书馆的50余位读者共同参加了此次学术会议。会议开幕式由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周国刚主持。中共通辽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玲代表通辽市委市政府致欢迎辞。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历史科学和考古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考古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指出,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者近70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为实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以及论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作出了重要贡献。

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局厅党组成员、自治区文物局局长曹建恩在会上讲话

  中国考古学会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主任朱泓教授重申了中国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成立的宗旨,肯定了人骨研究在中华文明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回顾了人类骨骼研究百年发展历程,指出人类骨骼考古研究新的历史使命。会上,举行了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内蒙古研究中心)成立揭牌仪式,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孙金松、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副院长张全超共同为研究基地成立揭牌。出席会议开幕式的领导还有中共通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辛欣,通辽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醒菊。

体质人类学与分子考古学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内蒙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02 学术报告

  研讨会上21位专家学者围绕古人类学、骨骼形态学、古代人群健康状况、疾病与创伤、碳氮稳定同位素、锶同位素、古DNA、古代人群与文化的相互关系等领域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安令雨、闫琪鹏两位学者汇报了关于人骨创伤方面的研究成果。安令雨通过对新疆吐鲁番地区洋海等三个人群死亡年龄和暴力创伤分布的统计分析,推测壮年男性较高的创伤致死率和同样显著的成年女性以及未成年个体的创伤是由于该地区人群遭受了来自本人群之外的群体暴力攻击。闫琪鹏主要通过对郑州商城唐代人骨埋葬坑M35出土人骨的性别年龄鉴定和创伤分布,推测该人群的在短期内大量死亡与唐代中晚期中原地区的灾疫现象密切相关。

  赵永生和吕奕辰两位学者发表了古病理学的研究成果。赵永生采用Micro-CT对烟台午台遗址M25、邹平东安遗址M71、荏平焦庄墓地M74中部个体的病变骨骼进行断层扫描和三维成像,准确观察发生病变位置及病变处微观结构。肖雨妮、高国帅两位学者采用非测量性性状观察、统计分析的方法,讨论人群的健康状况。肖雨妮对山东藤州大韩东周墓地人骨作了包括牙釉质发育不全、多孔性骨肥厚、眶上筛状样变、创伤和骨膜炎等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病理现象的观察和统计,得出殉人群体的健康状况相较墓主群体偏差,可能是与殉人群体自童年至成年时期营养摄入不足有关。

  王轲和张昊两位学者发表了古DNA领域的研究成果。王轲通过解析北亚及蒙古草原史前人群基因库构成,重建亚欧大陆北部与东部草原地区人群定居、迁徙与混合历程。

学者王珂正在汇报

  邹睿奇和刘驷统两位学者对起止点形态改变给予了关注。刘驷统对仰韶文化中晚期巩义双槐树遗址70例个体的肱骨冈上肌和冈下肌止点、小圆肌止点、肩胛下肌止点、伸肌总腱起点和屈肌总腱起点5处纤维软骨型起止点的形态进行观测研究认为,双槐树人群上肢承受机械应力负荷较重且运动模式复杂,特别是肩关节活动较多,同时遗址内女性承担了更多的日常劳动,年轻个体和年长个体可能存在肘部行为模式的差异。

  陈靓对神木杨家城两口水井出土的2例女性进行了体质人类学、碳氮同位素、C14测年、古DNA检测综合分析。闫琪鹏介绍了通辽科左中旗哈民忙哈遗址出土人骨的体质人类学研究成果。

  贺乐天对新疆哈密拉甫却克墓地人群迁徙的时空过程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合历史学和考古学背景,认为地缘政治是7-12世纪拉甫却克人群迁移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杨张翘楚借鉴了以往研究中对骑马行为的观察记录标准,对新疆且末县加瓦艾日克墓地的骑乘行为进行研究,认为在加瓦艾日克墓地古代人群中,骑马行为普遍存在。

  魏偏偏通过对东亚地区更新世古人类肢骨研究指出,从旧石器晚期早段到晚段,整个欧亚大陆的肱骨不对称性可能普遍减少,这种转变可能与农业起源导致的技术变化相关。

  何嘉宁通过梨状孔分析确认中国全新世古人类梨状孔形态表现多样,并体现出一定的时代和地域特点。

  胡耀武对我国目前利用锶同位素分析探索先民迁徙活动研究中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思考。

学者胡耀武正在汇报

  侯亮亮利用C、N同位素检测分析方法,对大同水泊寺等7个地点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以及大同操场城北魏粮食遗址出土的植物遗存进行了研究,比较全面地重建了北魏平城地区先民的食物结构,揭示了当时农业经济的比重,讨论了当地的农耕化及人群融合。

  张国文从山西大同出土的北魏墓葬的墓葬形制、墓主入葬顺序、亲缘关系、社会地位、合葬习俗缘起等方面揭示了北魏合葬墓从同棺向异棺、从殉葬到自然合葬、从宗族血缘到家庭亲缘关系的转变。

  阴琦玉采用三维几何形态测量学方法对黑龙江省全新世初期的三个亚洲男性人工变形的头骨标本进行研究,分析结果显示,三维几何形态学方法能够成功将未变形头骨和人工变形头骨进行区分。同时通过碳氮同位素比值和锶同位素比值分析推测出携带颅骨变形文化的个体可能来自其他部落,颅骨变形习俗可能是一种区别不同部落的标志。

  03 会议总结

  会议最后,由中国人类骨骼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明辉研究员作学术总结。此次学术会议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研究领域向更广泛的方向拓展,包括通过牙釉质发育不全等反映人群健康状况的病理现象的统计分析,研究古代人群的健康状况;通过对起止点形态的观察探讨古代人群的行为模式。对于疾病和骨骼形态改变背后反映的人群行为模式和生业经济给予了更多的关注。

  (二)对于疾病现象的检测采用Micro-CT等科技手段和病原体古DNA的检测,使古病理的诊断更加科学严谨。

  (三)对于同一个研究对象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

  (四)将专业的学术报告与公众考古相结合,为广大公众创造了更多了解古代人群和古代社会的机会。

(图文转自:“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公众号)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