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引向深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八)在呼伦贝尔举办

摘要:  为推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研究工作,8月18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 (八)”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考古学会、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呼伦贝 ...
  为推进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研究工作,8月18日,“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 (八)”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举办。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局、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考古学会、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呼伦贝尔博物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以及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研究”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呼伦贝尔博物院原院长白劲松研究馆员主持会议开闭幕式。

会场

  与会专家认为,新时代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应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指引,深入发掘、研究、阐释我国各民族共同创造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伟大意义,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历史学、考古学支撑。

呼伦贝尔博物院原院长白劲松研究馆员主持会议开闭幕式。

  立时代之潮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提供根本遵循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要紧紧抓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五千多年漫长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璀璨夺目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研究阐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深刻阐明中国古代北方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历史根脉、精神血脉、文化机理,是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抓手。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系列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中)获聘呼伦贝尔博物院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特聘专家。

  中国考古学会常务理事、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指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研究是历史学、考古学界长期关注研究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使得相关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中国百年考古成果看,中华民族各区域文化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融合力。在中原地区新近发现的距今五千多年的洛阳苏羊、郑州双槐树等遗址观察到,以中原仰韶文化为主体的文化因素中已融合了西辽河红山文化、长江流域大溪文化、屈家岭等文化因素,各区域优秀文化向中原汇聚融合,促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和崛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五千多年前就呈现出了融合汇聚趋势,强大而牢固!

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文物出版社原总编辑张广然谈到,“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项目启动十年来,文物出版社一直承担着《呼伦贝尔蒙古民族文物考古大系》的编辑出版任务,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文物出版社组建精干的编辑出版团队,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呼伦贝尔博物院等单位组成的编撰团队密切配合,精诚合作,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图书编写、编校、印制各个环节的高质量,全力将项目图书打造成精品,奉献给广大读者。

《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书影

  呼伦贝尔博物院院长包海明谈到,新时代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应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开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野下在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新探索,不断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不负我们共同肩负的使命和责任。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党委书记李艳洁谈到,中国北疆历史与各民族历史交融荟萃,共生共长;中国北疆遗址遗迹绵延不绝,生生不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多元繁荣,也构成中国北疆文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中国北疆的历史和考古学工作者,我们必须踔厉奋发,勇于探索,尝试突破,勇挑时代重任。

  文物出版社副总编辑张玮谈到,研究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不仅有着重要的学术价值,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开展有关研究有助于加深我们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有助于了解我国古代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与尊重,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通古今之变化

  新时代的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是中国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北方游牧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与中原农耕民族及周边各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书影

  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项目“蒙古族源与元朝帝陵综合研究”的重要阶段性成果——《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以中国历史上活动在蒙古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的匈奴、乌桓、拓跋鲜卑、柔然、突厥、回鹘、黠戛斯、契丹、库莫奚、室韦十个北方民族为研究对象,以族别史体例整体设计,总计约270万字。全书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充分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依据文献和考古资料,对这些北方民族的族名族源、历史变迁、政治制度、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民族关系、迁徙流向等做了较为系统而全面的研究。该丛书于2021年正式出版。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主编之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国祥介绍,《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出版以来受到业界的广泛赞誉,在历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宗教学界产生了广泛影响,赞誉不断。该套丛书于2023年获得“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提名奖。

  作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的出版单位代表,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孙莉谈到,这些年来全国的文物考古工作呈现蓬勃发展势头,各项重要考古发现和成果层出不穷。考古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与多学科都进行了交流和借鉴;但是与历史学的密切融合,是中国考古学与生俱来的本质特征。《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十卷本)所研究的中国北方的十个古代民族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伟大基因的一部分。

  发思想之先声

  把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引向深入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需要系统研究中国历史和文化,更加需要深刻把握人类发展历史规律,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与会学者结合自身的学术研究专长,就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的前沿话题展开了深入研讨交流。

与会专家学者发言

  辽宁师范大学副校长徐昭峰谈到,我国是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文明古国,有极其丰富的考古学文化遗存和民族学资料。在民族考古研究过程中应该综合运用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同时要注意研究古代民族的动态发展过程。

  内蒙古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研究员胡玉春提出,匈奴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游牧民族建立政权的先河,为整个北方草原游牧社会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发展空间。匈奴与中原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无法割舍的血肉联系,双方之间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的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

  呼伦贝尔学院民族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梁云教授对拓跋鲜卑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历史贡献进行了深入分析考察。她提出,拓跋鲜卑建政的北魏实现中国历史上草原地区和农耕地区的首次统一,结束了中国古代北方长期混战割据的局面,为隋朝统一奠定基础。“大唐盛世之所以出现,离不开拓跋鲜卑人的努力和贡献。孝文帝改革使拓跋鲜卑深深地融入到以汉族为多数的各民族之中,为中华民族补充了新鲜血液”。

  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研究员包文胜对突厥来源开展了多学科的深入考察。他谈到,就研究突厥来源而言,汉籍史料《周书·突厥传》《隋书·突厥传》是根本,其所载“兜鍪”“索国”“平凉杂胡”等是极其重要的线索,不能忽略无视。经再研究,“突厥”称号来自他们戴“兜鍪”的习俗,而“索国”“平凉杂胡”则指明了突厥早期迁徙历史。据此探知,“突厥”来源跟之前居住在蒙古高原且南迁的某氏族直接有关。

会场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王洁以“和亲视域下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话题进行了会议交流。她认为,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和亲现象,仍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其对各政权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程而言,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所起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相关研究仍有待深入。

  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助理研究员袁刚对“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域下的柔然史及相关问题”展开了研究。他提出,5世纪初,柔然在中国北方草原建立政权,并与中原诸政权及周边各族建立广泛联系,促进了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草原丝绸之路的繁荣。历史上柔然的中华正统意识与华夏认同,是在与黄河流域诸政权在长期的交往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的。柔然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之一,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与发展,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历史演进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呼伦贝尔博物院考古部主任哈达研究馆员对呼伦贝尔田野考古调查的情况作了汇报。

合影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士后石婷婷就《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十卷本)后三卷的编写进展进行了汇报交流。据介绍,该丛书目前已出版“海拉尔区卷”“鄂伦春自治旗卷”“陈巴尔虎旗卷”“额尔古纳市卷”“扎赉诺尔区卷”“新巴尔虎左旗卷”“新巴尔虎右旗卷”7卷,“扎兰屯市卷”“鄂温克旗卷”“莫力达瓦达斡尔旗卷”正在紧锣密鼓推进之中,有望于2024年呈现在广大读者面前。届时,《呼伦贝尔民族文物考古大系》(十卷本)将为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再填完美拼图,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历史与考古研究的画卷将更加绚丽多姿。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